美國科學新聞記者,擅長將深奧難懂的生物科學以淺白說明性文章介紹給外行讀。他所著的《人類基因的歷史地圖》(Mapping Human History)進入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名單,並贏得美國科學作家協會所頒發的科學社會獎,也獲選為《發現》雜誌之2002年最佳科學書籍、《圖書館期刊》之年度最佳科技書籍。奧森也為《亞特蘭大月刊》、《科學人》、《科學》等雜誌撰稿。他目前住在美國馬里蘭州的貝什斯達市。
當然,績優生中一定有不少真正的資優生,及早找出他們給予更豐富的訓練,一定可以提升能力的品質,帶給這個社會更多的創意。但這樣的期待並沒有那麼如人所願。1980年代中期,美國有一個大型研究,定名為「重訪天才」(Genius Revisited),針對紐約市最有名的亨特學院之附屬小學(Hunter College Elementary School)追蹤其三十多年來畢業校友的事業成就。亨特學院附小創立於1920年,設立宗旨是要為美國培養未來的學術精英,因此,只收IQ在155以上的學生,它也擁有紐約市薪資最高的師資,學校的設備更是一流。但這高級訓練營的成效如何?竟然沒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也無普立茲獎的超級明星,而且在各個學術領域中,更無「家喻戶曉」的人物。整篇報告以「這眾多校友的成就還可以啦(simply okay)」,而且筆觸充滿了失望的音調。所以,「天才兒童」不一定是「天才成人」,也不一定有「天才的創意」!
類似結果的報告也出現在其他領域的才能班中,加拿大安大略(Ontario)的報告是針對運動員特別訓練營,結論是:「有些開始很好,但最後並不好,但也有開始很糟,最後卻很好的。」(Start good and go bad or start bad and end up good.)這樣的結論雖然令人失望,但卻一針見血戳破我們對資優班訓練營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