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的海》讓我想到一部重要的西方文學作品,也就是《小癩子》(Lazarrillo de Tormes)。這本篇幅不長,形式粗糙的小說,以口語的方式記載了後中世紀一個乞丐的童年史,因此開啟了流浪漢小說(novella picaresque)的文學傳統。小說中的主角出身寒微,當時的制度必須要依附一個主人,小癩子在艱難的生存鬥爭中不斷的更換主人,養成過人的街頭智慧,也見證了整個時代的虛假。撒可努的故事最大的魅力來自於他能擁有深厚的口語文學傳統,所以,《外公的海》和《小癩子》一樣,我們感覺是聽故事,甚於讀故事。原住民的生活處境無疑是艱難的,撒可努也就把他的街頭智慧也發揮得淋漓盡致。差別在於《小癩子》的詼諧口吻其實摻雜了尖銳的控訴,《外公的海》則詼諧之外帶著達觀,所有的苦難似乎都被哭笑洗淨沖盡了。淚水可能多了一點,情感也少了一些含蓄,但這正是撒可努式的「原原本本」。認識撒可努的人,肯定更能心領神會他特有的語法,口氣與神態都是不折不扣屬於作者本人的。好的作家必須能讓讀者分辨出獨特的面貌,我相信任何不識作者的人都能在閱讀中勾畫出作者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