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機巧的感覺:莎娣.史密斯論寫作及其他 CHANGING MY MIND: OCCASIONAL ESSAYS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229733
莎娣.史密斯
劉韻韶、陳鼐安
聯合文學
2012年1月20日
117.00 元
HK$ 99.4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聯合譯叢
規格:平裝 / 40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聯合譯叢
分
類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外國文學研究
同
類
書
推
薦
怪物大全(15周年全新封面燙金典藏精裝版)
Brotherhood & Sisterhood:A Historical Survey of Special Education Law in Macau, 1991-2014
譯者即叛徒?:從翻譯的陷阱、多元文化轉換、翻譯工作實況……資深文學譯者30餘年從業甘苦的真實分享(作者簽名版)
功成行滿見真如:康士林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
傳聲筒-閱讀筆記之二
內
容
簡
介
喬治.艾略特的愛情生活是如何影響了她的作品?卡夫卡為何在凌晨三點寫作?巴瑞克.歐巴馬在哪方面與伊莉莎.杜麗托相像?你會為了奧斯卡而盛裝過頭嗎?何為義大利的女性主義?倘若羅蘭.巴特殺了作者,納博科夫能讓他復活嗎?「靈性」何意?約會電影是史上最糟電影嗎?
劃分為五大單元──「Reading(閱讀)」、「Being(存在)」、「Seeing(觀看)」、「Feeling(感覺)」,和「Remembering(紀念)」──在《機巧的感覺》裡,莎娣.史密斯 以敏銳的洞察力觀照個人與文化素材。本書裡的迷人篇章—部分是頭一次出版—顯露史密斯是一名情感豐富和嚴謹的散文家,在家裡坐擁偉大書籍和糟糕電影、家庭和哲學、英國喜劇和義大利女神。無論寫歐巴馬、凱薩琳.赫本、卡夫卡、安娜.瑪婭妮或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她都帶著一名作家對評論藝術的重視,見解深刻又不失同情。
《機巧的感覺》是最包羅萬象、見多識廣又有趣的雜文集──是送給和讀者和作者雙方的一份禮物。其中所包含的文章,絕非只是一個見解的發表園地,而是一個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間。
作者簡介
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
於一九七五年生於倫敦西北地區,而且至今仍生活在該區。她是《白牙》、《簽名買賣人》和《論美》的作者,以及《其他人的書》(The Book of Other People)的編輯。以上作品全由企鵝出版社出版。
目
錄
前言
READING
1《他們的雙眼凝望著神》:「靈性」何意?
2 佛斯特(E. M. Foster),中庸專家
3 《米德鎮的春天》和每個人
4 重讀羅蘭.巴特和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5 法蘭茲.卡夫卡,凡夫俗子
6 小說的兩個方向
BEING
7 那種機巧的感覺
8 賴比瑞亞一星期
9 說方言
SEEING
10 赫本與嘉寶
11 維斯康提的《小美人》筆記
12 電影大雜燴,二○○六
13 奧斯卡週末的十點紀錄
FEELING
14 史密斯家的耶誕節
15 意外的英雄
16 自命不凡的喜劇迷
REMEMBERING
17 《男人眾生相》:大衛.福斯特.華萊士艱澀的禮物
致謝
序
前言
這本書是在我不知情的狀況下寫的。也就是說,我根本沒察覺我寫了這麼一本書,直到有人向我指出來。我一直以為我在寫一本小說。然後是一本嚴肅的、有關寫作的理論書:失敗得漂亮些(Fail Better)。這些東西的截稿期限來了又去。同時,我還回應那些不時出現的要求。兩千字的聖誕節?兩千字的凱薩琳.赫本?卡夫卡?賴比瑞亞?於是一萬字就這麼堆疊了出來。
這些是「應景的文章」,也就是說,它們是為特殊場合、特定的編輯所寫。我尤其感謝鮑伯.西爾佛(Bob Silbers)、大衛.蘭姆尼克(David Remnick)、黛博拉.翠斯曼(Deborah Treisman)、克蕾思達.雷蕭恩(Cressida Leyshon)、莉莎.艾拉狄絲(Lisa Allardice)和莎拉.珊德絲(Sarah Sands),他們在我「不務正業」地撰寫影評、訃聞、生澀報導、文學評論和回憶錄時,給予建議。
「沒有他們就沒有這本書」,在此這句陳腔濫調可是千真萬確的。
當你很年輕就出書,你的文字將與你一起在眾人眼前成長。為了描述此種過程,Changing My Mind便顯得像是個具自白意味的貼切標題。儘管,在閱讀這些篇章時,我不得不承認意識型態上的矛盾,對我而言,實際是一種信念。一如索爾.貝婁那嚴謹、樂觀,無人說得比他更好的信條:「生命裡或許有真理。」我繼續等待。不過我認為無論變得多成熟,我都不會改變此想法。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