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未來工作在哪裡?決定你成為贏家或新貧的關鍵 The Shift:How the Future of Work is Already Here

未來工作在哪裡?決定你成為贏家或新貧的關鍵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69469
林達.葛瑞騰
齊若蘭
天下文化
2012年5月31日
127.00  元
HK$ 107.95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規格:平裝 / 368頁 / 21*14.8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財經企管


[ 尚未分類 ]









  有一股趨勢洪流正鋪天蓋地而來,但絕大多數人卻未察覺……
  如果你不改變,你可能辛苦工作到65歲仍存不到足夠的錢退休
  如果你不準備,你可能做自己不愛的工作過一生,永遠留在底層
  如果你不覺醒,只知向前衝、一切向錢看,你將永遠無法認清真正的自己

  3大關鍵,讓你晉升工作贏家!

  在這個高度不確定的時代,有的人急於找到工作、有的人希望找對工作、有的人渴望有好工作,但未來工作在哪裡?哪些能力會變得最有價值?哪些新行業與新商機會出現?決定贏家或輸家的關鍵又是什麼?

  要回答這些問題,請先忘掉你所知道的「工作」。因為唯有新眼光,才能看到另一個世界,還有另一個自己。

  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製造將邁向數位化,但受影響的又何止製造產業,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更將有重大改變。在科技、全球化、人口結構改變(包括高齡少子、世代差異)、社會變遷和資源問題等五大力量的交互作用下,我們將面臨比二次工業革命更大的空前巨變。

  該抓住什麼?又該忽略什麼?

  倫敦商學院教授葛瑞騰(Lynda Gratton)和她的研究團隊發現,未來主宰世界的原動力,將是另一種新思考與新工作生活模式。

  工作方式將大不同:未來我們可能不必出門工作,但得吃著一個人的午餐;可以為多家公司工作,但只能用三分鐘處理每件事。有機會接觸更多人事物,但更難精通一項技能;有更多機會賺錢,但也見到更多擠不進主流社會的新貧階級。

  工作意識也不一樣:可以活得更長,但也必須工作得更久;可玩樂的事物更多,但焦慮感和自我中心也更強。不必再為工作賣命,有機會選擇更平衡的人生;不必屈就組織規章,靠創意建立自己的事業。

  不同世代皆受影響:不見得年紀比較大的人都想努力工作,年輕人都愛玩;並非所有的職業婦女都想多花時間陪小孩,而男人都是工作狂。

  未來在等待的專長、人脈、經驗

  這個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我們不能再用現在的標準為自己和下一代做選擇。葛瑞騰指出,3大關鍵決定你的未來:

  不能只有一技之長:靠單一技能過一生的時代過去了,在不同人生階段跨界學習,培養相關領域或截然不同的專業將成常態。累積一種以上扎實專業,而非樣樣通、樣樣鬆,才不會被市場淘汰。

  合作比競爭更重要:雲端時代來了,競爭心理反而讓你處於劣勢,找出你的個人特色,同時與人更緊密連結與合作,你必須比以前更用心經營人脈,才不會被排除在外。

  經驗比金錢更有價值:把工作當作累積經驗,而不是為了擁有更多金錢與物質,人生才不會愈走愈狹隘。

  未來將有更多的選擇,但也將拉大贏家與輸家的分野。共同創造、社會參與、微型創業將興起,四大技能領域:健康養生、簡約節能、創新創造、教育照護,將愈來愈熱門。

  如果你不改變,你可能辛苦工作到65歲仍存不到足夠的錢退休;如果你不準備,總是隨波逐流,你有可能永遠領低薪、做自己不愛的工作,永久留在社會底層;如果你不覺醒,只知往前衝,一切向錢看,卻看不清真正的自己,到頭來可能犧牲了人生最有意義的東西。

  你的未來十年,將有無限可能?還是將一事無成?取決於你現在的選擇。

作者簡介

林達.葛瑞騰 Lynda Gratton

  任教於倫敦商學院,為MBA學生開了一門探討工作大未來的熱門選修課。2009年名列英國《泰晤士報》全球二十位頂尖商業思想家,《金融時報》形容她是影響未來的企管大師,她對人資界的影響力在《人力資源》雜誌排名中也高居第二。

  葛瑞騰曾獲頒印度塔塔獎,表彰她對人力資源的卓越貢獻,並當選2010年美國人力資源學院院士。她在倫敦商學院開的課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她有關組織轉型的課程也被評為全球最佳課程規劃。

  著有多本暢銷書,文章常刊載於《金融時報》、《哈佛商業評論》、《MIT史隆商業評論》、《華爾街日報》等。在研究和寫作上的傑出表現曾贏得無數獎項,著作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並曾擔任歐洲、美國和亞洲許多公司的顧問,目前是新加坡政府人力資本諮詢委員會的一員。

  葛瑞騰同時也是熱點運動組織(Hot Spots Movement)的創辦人,致力於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熱點運動組織在倫敦、新加坡和加州都設有辦公室(網址www.hotspotsmovement.com),會員有五千多人,輔導對象包括全世界四十多家公司和各國政府。

譯者簡介

齊若蘭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曾任職好時年出版社、天下雜誌、康健雜誌,目前自由從事文字工作。譯作包括《高成長八國》、《數位革命》、《目標》、《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必要的革命》、《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從A到A+》、《基業長青》、《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等;並採訪整理《棋局雙贏》及《設計管理的美力競界》。



推薦序 機會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劉玿廷
    寧靜的工作大革命 林之晨
    備妥審慎計畫,也要有職涯應變策略 林三貴
序文 對的工作決定你的未來
前言 工作大震盪

第一部 改變世界的五大力量
 第1章 明日工作的關鍵拼圖

第二部 新貧樣貌:小心被排除在外
 第2章 片段化生活:三分鐘的世界 
 第3章 孤獨寂寞的新世紀
 第4章 擠不進主流社會的新貧階級

第三部 贏家樣貌:你能大放異采的工作
 第5章 共同創造:群策群力,永續發展
 第6章 社會參與:注重同理心,生活更平衡
 第7章 微型創業:打造充滿創意的生活

第四部 三大轉變:新工作與新商機出現
 第8章 從淺薄的通才到跨領域專才
 第9章 從孤立的競爭者變成創新的連結者
 第10章 從貪婪消費者變成熱情的創造者

第五部 未來工作和你想的不一樣
 第11章 新世代、企業CEO和政府官員的關鍵選擇



推薦序1

機會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劉玿廷

  隨著世界與經濟情勢詭譎多變,身為經理人常被要求具備預知未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你要能夠依自己「看到」的未來為你的組織和團隊做最好的準備與規劃。我們都知道我們已邁入新的世代—「人才時代」,但究竟該怎麼做、又如何做最好的準備,才能成為未來人才?在讀完本書後,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如果你正為了規劃職涯發展而煩惱,不知道未來需要哪些能力?也不清楚如何培養這些能力?我推薦你閱讀這本書。

  抓住巨變浪潮,成為工作贏家

  本書引領讀者從想像「2025 年工作者的一天」出發,這一天絕非虛無縹緲的幻想,而是企管大師葛瑞騰與兩百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長期研究與腦力激盪所得出的結論。

  當讀者的想像逐漸成形,未來世界的圖像也更加具體。葛瑞騰逐步引領讀者置身未來,親自體驗全球趨勢的強勢主導如何形塑職場樣貌,並衝擊個人職涯與生活安排。

  未來將由五大力量形塑而成:科技發展、全球化、人口結構改變(包括世代差異、高齡少子)、社會變遷與能源問題。這五大力量能載舟亦能覆舟,好比全球化讓全球市場需要大量人才,也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壞處是競爭益發激烈,工作遭切割的片段化現象益發嚴重。

  這些趨勢很遙遠嗎?作者開宗明義提醒讀者,革命是持續發生的小改變累積而成,並非一連串大規模的創新,今日發生在你我生活周遭的小事,可能就是未來巨變的一環。因此,作者在巨觀的全球趨勢與個人的生活場域之間穿針引線,闡述趨勢結構與職場工作者之間的綿密關連。

  排山倒海的趨勢壓境是否讓你感到無力?雖說趨勢力量的強烈衝擊超越了個人採取任何行動的可能,但挑戰性高不代表毫無出路,職場工作者順應時勢仍大有可為。好比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未來你可能受科技支配,必須過著處理每件事情不超過三分鐘的片段生活;另一方面,你也可能善用科技,透過連結全球的創造力量解決問題,發揮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趨勢演進不會停止,個人改變勢在必行

  面對未來,本書明確指引了三大方向,分別是成為跨領域專才、創新的連結者與熱情的經驗創造者。有些建議對你來說並非全然陌生,如「效法中世紀工匠」磨練技藝的精神,但書中也提到「讓工作變成遊戲」,樂在工作,對創新和創造力非常重要,要專注也要能跨界創新,才能在資訊爆炸時代成為跨領域專才。

  職場工作者要將視野放諸過去與未來,才能及早做出改變,並規劃出最適合自己職涯發展的藍圖。在葛瑞騰歸納出的五大力量交互作用下,未來將有更多人從傳統工作方式覺醒,工作目的不再為了追求更多金錢與消費,而是生活的平衡與服務社群的經驗累積。一旦你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職涯,就要看清這個選擇的結果,並做出取捨。

  「改變自己通常比改變環境更重要」,本書結論恰好呼應我在人力資源領域耕耘多年觀察所得,儘管趨勢風起雲湧,我們習慣的傳統工作觀念已逐漸崩解,但多數職場工作者卻仍然不為所動。事實上,過去穩操勝算的職涯計畫早已趕不上物換星移的趨勢變化,職場工作者必須適時做出改變,毫無退路,而改變就從閱讀本書開始。

(作者為ManpowerGroup 萬寶華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推薦序2

寧靜的工作大革命/林之晨(Mr. Jamie)

  你或許以為這個世界的人一直都是這樣度過他們的工作人生—先接受國民教育,接著上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後進入聲譽不錯的公司上班,然後一步步搭著企業階梯往上爬,直到退休。但其實,我們有這樣的工作生活型態,也不過是這一百年來的事情。

  現代社會的組織型態,包括企業、學校、政府,其實都是工業革命下的產物。在這個靠資本擴張的世界,成功企業無止境的擴張產能,並在產業間進行橫向、垂直整併。每年,他們都需要增聘一批又一批的員工來支應這樣的成長,所以只要品質不差、數量足夠,他們其實不太計較每個人之間的差異。為了因應這樣的需求,學校、政府也跟著開始「量產」人才,包括技師、學士、碩士、博士,好餵養這些不斷長大的「吃人機器」。

  這樣的公式在過去這個世紀所向無敵,從英國、美國,一路到日本、台灣、中國,只要可以執行得當的國家,就能在全球占據重要的經濟地位。問題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資本密集的工業大躍進,事實上正在進入尾聲。就像本書開場描述的,由於能源問題、科技進步、全球化、高齡少子,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結構變化,未來一百年,將和我們認識的過去一百年,非常不同。

  三大準備,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當然如果只是描述這些時代的巨輪,那這只是一本平凡不過的管理叢書。但葛瑞騰畢竟是大師,所以在本書裡她花了近半的篇幅,明確的指出了你該如何改變,來因應這個新世界。

  首先,你必須成為「跨領域的專才」,既然「專業分工」的工業革命進入尾聲,在知識經濟時代,你必須要能夠結合多個領域的Know-How,才能產生新價值。

  再來,葛瑞騰教你要忘記「競爭」,學會「連結」。標準化生產的工業社會,資本與資本、員工與員工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結果讓每家公司都是敵人、每個人都是競爭者。但進入知識時代,每個知識載體間都會有差異,所以你要懂得與人串聯、碰撞出新的火花,才能產生更大的創新。

  最後,葛瑞騰要你忘掉以前「吃苦」工作,只為了賺錢「消費」的扭曲邏輯。在新世界裡,人生每一刻都是學習的里程,根本不需要去分「工作」還是「休閒」。「效益」也不會只在「消費」時才產生,不花一毛錢的付出與分享,往往讓你與他人的人生都更美好。

  很高興能為大家推薦這本好書。在開始之前,記住,請先忘掉你所知道的「工作」,接著好好透過這本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吧!

(作者為appWorks 之初創投合夥人、著有《Jamie 流行銷》)

推薦序3

備妥審慎計畫,也要有職涯應變策略/林三貴

  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製造將邁向數位化,但受影響的又何止製造產業,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更將有重大改變。在科技、全球化、人口結構改變、社會變遷和資源問題等五大力量的交互作用下,我們將面臨比二次工業革命更大的空前巨變。

  根據倫敦商學院教授葛瑞騰多年研究,未來主宰世界的原動力,將是另一種新思考與新工作生活模式。這股趨勢洪流不僅挑戰企業家的經營能力,更衝擊傳統的勞動市場。現在的職業訓練局、未來的勞動力發展署,將透過創新思維、連結平台及整合服務,穩定台灣勞動力供需,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我們無法放緩全球的腳步,但可搶先掌握工作趨勢,不管哪個世代的台灣人,都應該具備職場上的「兩把刷子」,也就是對職涯發展的「審慎計畫」與「應變策略」,以轉化世界轉動、崩解、重組的能量,走出具個人風格的職涯!

(作者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局長)

序文

對的工作決定你的未來

  17歲兒子對媽媽說,「我以後想當記者。」

  在大學任教的媽媽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回應,但她心裡有個疑問:「這是個好工作嗎?究竟未來的好工作又在哪裡?」

  為了解開這個困擾全天下父母、以及橫跨X、Y、Z世代的問題,這位在倫敦商學院任教的媽媽開始從世界各地去找答案。歷時兩年的研究之後,她和她的研究團隊驚訝的發現,有一股趨勢洪流正鋪天蓋地而來,但絕大多數人卻未察覺……

  一切都要從青少年愛問的簡單問題說起。那天,我正在吃早餐,大兒子突然打斷了我的思緒。他今年十七歲,剛剛從中學畢業,顯然正在思考自己的未來。

  「我真的很想當新聞記者。」他對弟弟和我這麼說。

  弟弟比他小兩歲,或許受到哥哥的話鼓舞,跟著說:「我也在考慮要不要當醫生。」

  他們說話的時候,顯然帶著詢問的語氣,所以我不認為他們是在宣告事實,反而比較像是提出問題。

  在商學院教書和擔任企管顧問將近三十年以後,我自認對於為什麼要工作,以及如何把工作做好,我還算是個專家。當然,我也得承認,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兒子大概沒什麼興趣知道我的看法,但是在那個忙碌的早晨,我確實驚覺到,我需要對於工作的大未來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問題是:我的觀點究竟是什麼?我漸漸明白,儘管有多年的學術研究和企業輔導經驗,那天早上,我卻只能拼湊出一些零星片段的過時資訊,想到一些老套而不太成熟的假設。

  接下來幾個月,當我思考兒子的問題時,我發現有同樣問題的人愈來愈多,大家都想了解未來的工作生活可能呈現什麼面貌。我還記得,有個絕頂聰明的MBA學生想知道,未來應該如何安排工作,才能同時在家裡扮演好父親的角色。他向我解釋,因為童年時缺乏父親陪伴,未來他希望多花些時間陪伴即將出生的孩子,這對他來說十分重要。還有很多人想知道,未來應該住在哪裡對他們的生涯發展最有利,他們該專心加強哪些能力,又該如何做生涯規劃。我教過的很多企業主管則想知道該在何時退休,到六十五歲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怎麼樣才能爭取到一年空檔休息充電,又該怎麼向公司開口。

  後來我的研究團隊和聯合利華(Unilever)的夥伴一起,為不到十歲的孩子策劃了一個活動,請孩子們聊聊對工作的看法。這些孩子說到機器人和超人,也談到電腦和全球暖化。所以,即使不到十歲的孩子,都已經開始勾畫未來情境。更重要的是,我在倫敦商學院教過的許多人力資源主管似乎都很擔心自家公司太過層級分明,也太官僚了,跟不上時代潮流。

  世界變得愈來愈難以捉摸

  我認為這種種焦慮和疑惑有部分和2009年到2010年全球不景氣有關。我在教學時也深切感受到這方面的衝擊。早在2000年的時候,我和同事葛夏爾(Sumantra Ghoshal)曾經挑選四家公司撰寫案例研究,做為在倫敦商學院和世界各地教學的教材。這些被選上的公司都是當時各行各業備受推崇的前五大翹楚。

  我們挑選了金融業的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工業界的英國石油公司(BP),投資銀行由高盛(Goldman Sachs)雀屏中選,諾基亞(Nokia)則是科技業的代表。到了2010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已創下銀行業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虧損,英國石油公司因為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遭美國參議院譴責,高盛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處以巨額罰款。唯有諾基亞毫髮無傷,但諾基亞的股價和市值與如日中天的蘋果公司相較之下,實在低得可憐。當然,我直到2009年之前,都是倫敦商學院雷曼中心(Lehman Center)的主持人。所以,連象牙塔內的學者都開始感受到改變的風潮。

  當我和諾基亞及路透社主管聊起新科技的發展,或和殼牌石油公司的夥伴談到即將面臨的能源挑戰,以及和其他學者討論員工信任度愈來愈低、焦慮感急遽上升的情況時,我逐漸明白,發生在眼前的現象不僅僅是經濟衰退後的反彈而已。再加上我每年都會造訪印度和非洲兩次,這兩個地區顯然也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轉變。我開始明白,周遭世界不再一如往常了,我們正邁向大變動的年代,而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要如何回答這一波波的問題。

  我需要對工作的未來建立起更成熟和專業的看法,而不是只憑著貧乏的資訊得出的模糊概念。我知道別人提出的這些有關未來工作的問題都很重要。工作始終是我們人生中很關鍵的部分。我們從工作中認識朋友,工作也激發我們的興趣和創意;但工作也會帶來挫折和憤怒,讓我們覺得不受重視。不管對自己、對家人朋友,或對於我們生活的社區和社會而言,工作都非常重要。

  過去二十年來,我們把許多工作方式都視為理所當然,朝九晚五的生活、為一家公司工作、花時間陪伴家人、週末放假、上班時和熟識的同事一起工作,但這一切很快就會消失,未來的工作方式將變得更難以理解、也更難以捉摸。

  不過,儘管未來如此難以捉摸,我仍然需要找到答案,問我問題的人也需要答案,當然各位也都想找到解答。或許你們不需要絕對的答案,但和我一樣,你們都需要某種看法,需要掌握一些能反映未來的事實或基本概念,需要找到某種能解讀未來,同時也能反映你的為人、呼應自己信念的思維方式。你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和在我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其他人,都需要掌握工作的大未來,因為我們都需要為自己、也為別人做好充分準備,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一場發現之旅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些重大改變,我開始了一場發現之旅,希望盡可能找到關於未來工作變貌的種種細節。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都很感興趣,例如:到了2025年的時候,我們的朋友、孩子和我們自己在做什麼?我早上十點鐘在做什麼?午餐時和什麼人會面?我負責哪一類的工作?哪些技能最重要?我會住在哪裡?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把家人朋友放在什麼位置?我會領誰的薪水?我會在幾歲退休?

  我也想知道,未來我們的想法和抱負會不會改變。例如到了2025年,我的工作觀會和現在不一樣嗎?我渴望做哪一類的工作?會為了什麼事情熬夜趕工?我對自己和後輩有什麼期望?

  正是這些日常瑣事和腦子裡不時閃現的念頭和抱負,將影響你和你的同事、朋友、孩子的未來工作生活。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天的工作生活就是由這些細節構成的。

  我很快就發現,雖然乍看之下,問題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卻很難找到簡單的答案。我打從一開始就認為,我們不可能好似循著一條直線般,從過去走到現在,再跨入未來的工作生活,我把未來看成一連串的可能,是向前邁進的各種不同方式,也是踏上不同旅程的各種機會。但問題仍然在於,怎麼樣才能將種種可能和不同路徑描繪得最清楚?

  家母是拼布縫手工藝的高手。我記得打從孩提時代起,就時常看到她蒐集各種碎布,可能是以前用過的舊布料、朋友送的或自己買的布料。多年來,在她專門用來裝碎布的箱子裡,布料愈堆愈高,每隔幾個月,媽媽就會把布料拿出來,仔細端詳一番。

  她其實是試圖從碎布中看出可以組合的圖案,她想看看這些碎布可以怎樣拼湊起來,形成有意義的圖案。她一旦決定要保留或捨棄哪些碎布,就會開始組合挑選出來的布料,把碎布挪來挪去,直到決定怎樣把碎布拼出一床美麗的被子為止。到了這個階段,她會在臥室地板上畫出粗略的設計圖,然後花很長的時間先把碎布粗縫起來。等到所有的細部調整都完成了,確定不會再挪動任何一塊碎布後,再辛苦地一針一針細縫,把碎布縫成被子。

  我在撰寫這部有關工作大未來的書稿時,不禁想起家母和她的拼布縫。我希望本書一方面令人振奮,但另一方面又不會盲目樂觀,而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採用的方式和家母的拼布縫有異曲同工之妙。多年來,我一直有一些片片段段的想法,也從朋友那裡吸收了一些觀念。近幾年來,我更召集來自世界各地的智慧之士,引進他們的洞見和想法,尋找能解構工作大未來的重要型態。然後我就像家母一樣,辛辛苦苦地親手把代表未來工作面貌的諸多碎片縫在一起。本書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成果。

  我深信,近十年來我們在經歷的大轉變正凸顯了成功需要付出的高昂代價。我們不能忽視這些轉變,也不能天真地以為過去行得通的做法,未來一定可以依樣畫葫蘆,這樣的話,將會陷我們自己及我們關心的人於險境。

  預測工作的未來面貌,並且在未來塑造出快樂而有意義的工作生活,將是你給自己和家人朋友最珍貴的禮物。千萬不要等到一切都太遲了,才開始思考和行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