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放下過去,不等於放棄自我:真正的放下,是你依舊擁有你自己 Releasing yourself from past pains doesn’t mean you’re a loser.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705771
凌茜
劉如菁
人本自然
2012年6月01日
63.00 元
HK$ 53.5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勵志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勵志
分
類
心理勵志
>
勵志故事/散文
>
勵志小品文
同
類
書
推
薦
此時此刻,就是最好的時刻
此時此刻,就是最好的時刻【限量親簽版】
37度,我們剛剛好
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內
容
簡
介
每個人,都有人生選擇權,但是不管你的決定為何,請別忘了,真正的放下,是不會失去任何東西的,包括你自己。
很多人為了愛盲目妥協,忍受對方拳腳相向或冷暴力對待、劈腿或外遇不斷,活得像可有可無的雞肋情人,甚至比3C產品還不如的電腦寡婦,對方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卻還以為,那就是真愛。
每個人的一生中,大多會經歷幾段認真經營的戀情,卻未必都能修成正果;或是在感情中受到傷害後,悲憤自己的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其實,生命是流動的,感情也是,一旦陷入情感泥淖,努力過後再也無法改變現狀時,實在沒有必要放棄自我而為愛盲目妥協,唯有跳脫那些讓我們痛苦不堪的人事物,堅持往幸福的路上走,才有可能真的遇得到幸福。
前陣子暴紅的電視劇<犀利人妻>引起很大的共鳴與回響,有一名觀眾看完有感而發的說:「不管已婚或未婚,人都要懂得愛自己,才是真正的犀利!」
的確,愛情的收與放之間,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唯一要確定的是,千萬不能委曲求全而失去了自己。
作者簡介
凌茜
生於香港長於台灣,從事文案和企畫多年,做過不少跨界的事情,但不脫人文、藝術、文化的範圍。最近幾年離開朝九晚五生涯,成為自由工作者,除持續從事企畫工作外,亦朝寫作與影像創作努力,目前是姊妹淘網站專欄作家。
性格既靜且動,即使生活在繁忙的都市,仍然保有心中一片花園與海洋,希望不久的將來能移居到安靜的小鎮,最嚮往有天能到阿拉斯加或北極親眼目睹極光。
和兩隻貓一起生活,母貓重達七公斤,正為了牠的體重持續奮戰中。
著有:《支撐你的,往往也是讓你崩潰的》、《不管你捨不捨得,許多事遲早要放下》、《當你不能享受孤寂,你注定無路可去》。
歡迎加入作者Facebook︰凌茜
序
內容連載
本類書籍銷售TOP5
購物說明
最新活動訊息
你按讚我打折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有人生選擇權,但是不管你的決定為何,請別忘了,真正的放下,是不會失去任何東西的,包括你自己。
很多人為了愛盲目妥協,忍受對方拳腳相向或冷暴力對待、劈腿或外遇不斷,活得像可有可無的雞肋情人,甚至比3C產品還不如的電腦寡婦,對方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卻還以為,那就是真愛。
每個人的一生中,大多會經歷幾段認真經營的戀情,卻未必都能修成正果;或是在感情中受到傷害後,悲憤自己的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其實,生命是流動的,感情也是,一旦陷入情感泥淖,努力過後再也無法改變現狀時,實在沒有必要放棄自我而為愛盲目妥協,唯有跳脫那些讓我們痛苦不堪的人事物,堅持往幸福的路上走,才有可能真的遇得到幸福。
前陣子暴紅的電視劇<犀利人妻>引起很大的共鳴與回響,有一名觀眾看完有感而發的說:「不管已婚或未婚,人都要懂得愛自己,才是真正的犀利!」
的確,愛情的收與放之間,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唯一要確定的是,千萬不能委曲求全而失去了自己。
作者簡介
凌茜
生於香港長於台灣,從事文案和企畫多年,做過不少跨界的事情,但不脫人文、藝術、文化的範圍。最近幾年離開朝九晚五生涯,成為自由工作者,除持續從事企畫工作外,亦朝寫作與影像創作努力,目前是姊妹淘網站專欄作家。
性格既靜且動,即使生活在繁忙的都市,仍然保有心中一片花園與海洋,希望不久的將來能移居到安靜的小鎮,最嚮往有天能到阿拉斯加或北極親眼目睹極光。
和兩隻貓一起生活,母貓重達七公斤,正為了牠的體重持續奮戰中。
著有:《支撐你的,往往也是讓你崩潰的》、《不管你捨不捨得,許多事遲早要放下》、《當你不能享受孤寂,你注定無路可去》。
歡迎加入作者Facebook︰凌茜
詳細資料
叢書系列:@勵志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目錄
作者序 每個人,都有放下與離開的權利
PART-1 依附在別人的劇本裡,你將永遠找不到自己
01.愛情中不需要替身
02.不想扶正的第三者
03.吃力不討好的愛情演員
04.感情幸福長久的祕方
05.別捏死你的愛情
06.為何吵架反而好?
07.不說「不」,不代表不會有人受傷
08.永遠沒有空的愛情
09.沒擦乾淨的那扇窗
10.滿臉雀斑的女孩
11.別為愛放棄了自己
12.發餿的菜餚
13.遇上處女情結的男人
14.為何好心會被雷劈﹖
15.男友很忙,忙著約會
16.別讓懷疑的種子發芽
17.包容才能讓愛長久
18.失去滋味的麵店
19.別讓苛求打敗真愛
20.她們不愛好男人
21.「對小姐」變「錯小姐」
22.後悔莫及的青年
PART-2找到對的人,從改變錯的自己開始
23.為何天作之合卻不合
24.雞腿與雞肋
25.拒絕愛情的女子
26.感謝生命中的爛桃花
27.一雙高跟鞋的啟示
28.女大男小的戀愛
29.香水與果醬的選擇題
30.鴕鳥心態的丈夫
31.丈夫升職記
32.愛與性之間的課題
33.異性友誼行不行?
34.愈寵就會愈壞
35.不回家的祕密
36.取走眼中的那粒沙
37.雞同鴨講的男人
38.好運只在一念間
39.男子的兩個凶老婆
40.為了老鼠打壞房子
41.傷人的曖昧關係
42.別讓好意變質
43.得理不妨饒人
PART-3 當下的選擇與決定,造就你未來的人生
44.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45.找到對的人,從改變錯的自己開始
46.選擇能讓你做自己的人
47.親愛的控制狂
48.別嫁給妳的恐懼
49.放下與放棄
50.差很大的情人
51.破產的董事長
52.學會面對生命中的失去
53.看不見的那道傷痕
54.逼女兒結婚的母親
55.被白蟻蛀掉的愛
56.為何不將鳥關進鳥籠
57.只有假期才擁有的戀人
58.萬事只因不放心
59.當男友變成機器人
60.為何舊不如新
61.姊弟戀行不行
62.心靈的留白
63.選擇美麗不如選擇自在
序
作者序
每個人,都有放下與離開的權利
有個女子雖然條件不錯,但感情之路總是走得坎坷,第一任男友脾氣暴躁;第二任男友雖然脾氣好,但卻沉迷電動不務正業;第三任男友總算正常一點,於是兩人交往一段時間後終於步入禮堂。
女子以為這是幸福的開始,沒想到孩子出生後丈夫便開始外遇不斷,她將外遇的證據攤在丈夫面前,但丈夫總是嬉皮笑臉的否認一切,再不然就是毫無誠意的道歉,然而外遇還是不斷發生,甚至還有外面的女人打電話到家裡和她嗆聲。
無論女子如何規勸、吵鬧甚至哀求,丈夫還是依然故我,當丈夫被惹毛了,還會對她破口大罵。
爭吵成了女子與丈夫之間的家常便飯,在某次大吵以後,傷心欲絕的女子帶著孩子來到海邊,竟打算來個一了百了……
這故事是否令你耳熟?是否有許多情況不同,但類似的事件發生在你我周圍,甚至就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常感到在感情中受到傷害,悲憤自己的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
愛情不是買賣,無法放在天平上計較公平得失,愛情也很難評斷是非對錯,只在於自己覺得值不值得。
有人因為苦苦付出得不到相對的回報而心生怨懟,但卻忘了你所給的,未必是對方想要的,有人因為在感情中失敗而失去自信,消極的認為自己不可能得到幸福,卻忘了過去失敗,並不代表未來也會失敗。
沉溺在「以愛為名」的漩渦中,讓我們常忘了,其實我們一直都擁有放下與離開的權利。
放下指的不只是離開一段不值得的感情,或是放下過去的創傷。更包括放下己見的堅持,承認自己在愛情中曾犯的錯誤,然後學著接受自己的不成熟,如此,我們才能變得更有智慧、更懂得愛的真諦。
我們無需放棄自我的堅持而為愛盲目妥協,但卻可以試著在戀愛中學習。學會溝通、學會包容與尊重,學會適時放手的智慧。讓每一次的戀愛都使我們進化的更成熟,更懂得與自己和別人相處、更知道自己適合什麼,要的又是什麼。
好多年前有本圖文書叫做《失落的一角》(THE MISSING PIECE),相信有不少人可能都讀過這本書,書中沒有太多的文字,卻透過了黑白線條的簡單圖畫敘述了一個小故事:有個缺了一角的圓形走遍千山萬水,只為了尋找它那缺少的一角。然而找到的對象總是不合適,也讓它無比失落。
故事的最後,它終於找到了那失落的一角,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圓。然而這時它才發現,自從變成完美的圓後,它卻滾得太快了,快得無法欣賞沿途的景致,錯過許多美好的時光,它這才發現,原來真正重要的不是完美的結果,而是過程中自我內在的成長與豐盈。
第四本書以兩性議題為主,除了同樣感謝出版社同仁付出的心血,也要特別謝謝<姊妹淘>網站給予的契機,讓我除了實體書以外,也多了在電子媒體上發表專欄的機會。
不管你是單身、戀愛中、失戀中、已婚或者離婚,甚至喜歡的對象剛好與自己同性別,都希望我們能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讓生命更豐盈、更充實,最後找到自己生命中,屬於幸福的那份答案。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