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Hitler’s Private Library: THE BOOKS THAT SHAPED HIS LIFE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217203
提摩西.賴貝克
周全
時周
2011年9月12日
110.00  元
HK$ 93.5  







叢書系列:Somebody
規格:平裝 / 356頁 / 17*23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Somebody


[ 尚未分類 ]









  A Washington Post notable book
  《華盛頓郵報》年度矚目好書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是一項學術偵探工作的壯舉,以及令人欲罷不能的傳記側寫,它是以希特勒為主題的著作當中最具私密性和最令人不寒而慄者之一。

  在這本既出色又富於原創性的著作當中,提摩西.賴貝克藉由檢驗形塑出希特勒個人及其想法的一些書籍,探討了影響希特勒生平的若干因素。

  希特勒比較出名的地方,當然在於焚書而非藏書。賴貝克卻以生動的方式告訴我們,書籍是希特勒終身的固定伴侶。它們從他一戰期間在前線擔任伍長的年代開始,直到他自殺於柏林之前的最後幾天為止,都一路伴隨著他。賴貝克鉅細靡遺地檢驗希特勒殘存的私人藏書,揭露了希特勒獨處之際,在心中所縈繞的各種念頭與成見,以及它們為我們的世界所帶來的後果。

作者簡介

提摩西.賴貝克(Timothy W. Ryback)

  是《紐約時報》年度矚目好書,《最後的倖存者:達豪集中營的遺產》一書之作者,曾為《大西洋月刊》、《紐約客》、《華爾街日報》,以及《紐約時報》撰稿。他是海牙「歷史正義與和解研究所」的共同創辦者,目前與妻子及三名子女定居巴黎。

譯者簡介

周全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台北市,台大歷史系畢業、德國哥丁根(Go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曾旅居歐美二十年,親身經歷了柏林圍牆倒塌與蘇聯解體,並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和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與譯著。譯作有《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閱讀的女人危險》、《趣味橫生的時光》、《金錢的歷史》、《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庇里牛斯山的城堡》、《書中的秘境》等。



推薦序 梁文道《嗜書成狂》

導言 焚書之人
第一章 前線閱讀,一九一五年
第二章 導師的暗盤交易
第三章 希特勒三部曲
第四章 一部美國的聖經
第五章 失落的哲學家
第六章 圖書戰爭
第七章 聖靈的啟示
第八章 前線閱讀,一九四○年
第九章 希特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第十章 遲遲未出現的奇蹟

後記 書籍的命運
致謝詞

附錄
附錄一 《這就是敵人》一文對希特勒圖書館的描述
(弗瑞德里克.厄克斯納,一九四二年)
附錄二 美國陸軍第二十一反情報分遣隊描述貝格霍夫藏書的機密報告
(一九四五年五月)
附錄三 〈一名門外漢的圖書館:一窺希特勒先生的私人藏書〉
(漢斯.拜爾哈克,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九日的《南德日報》)
附錄四 《對阿道甫(原文如此).希特勒藏書及其分類方式之報告》
(阿諾德.賈柯比斯,美國國會圖書館善本特藏部實習生,撰寫於一九五二年一月九日)
注釋



推薦序

嗜書成狂/梁文道(評論人)

  開卷有益?這句老話我越大就越懷疑。因為我見過不少人讀書讀成了傻子,不只不通世事,而且滿腦漿糊,說話夾纏行文混亂。每回聽這種人說話,我心裡都想勸他趕快回火星。更壞的還不是讀書讀壞了腦子,而是讀出一個荼毒人世生靈混世魔王。
  
  有些獨裁者自己手不釋卷,老從書裡取靈感,幹下了殺人無算的大業,偏偏又不讓老百姓自由自在地讀書,還要焚書坑儒,毀千古文明於一世。你說,讀書對這種人來講到底是好是壞?不,我指的還不是那個現代史上最有權力的中國人,而是希特勒。
  
  難得美國的民間學者賴貝克想到了一個好點子,試圖從希特勒遺留下來的藏書挖掘他的思路軌跡。他先到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圖書館,發現一大堆戰後運來但至今仍未整理完畢的希氏文檔,再去布朗大學翻閱陪伴希特勒走完他人生最後一段路的八十本書。他在書眉筆記的字跡裡推斷希特勒當時的心境,於書頁的切口處推敲他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遂成眼前這部《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大開我讀者眼界,在芸芸講述希特勒的傳記之中別樹一幟。
  
  首先,我們發現這傢伙還真他媽的愛書。第一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在前線做通訊兵,每天要不是奔命在密如暴雨的槍火之間,就是躲在泥濘一片的壕溝裡喘息。可一逮到空閒,他便立刻跑到戰場邊上的小鎮找書,找一些恰好能夠塞進軍大衣口袋裡的書。其中一本是德國藝評名家馬克斯.奧斯邦(Max Osborn)寫的柏林建築指南,賴貝克認為此書對希特勒影響至深,因為奧斯邦筆下的柏林與時人的看法頗有不同;他人以為醜陋的,在他看來卻是德意志條頓武士風格的極致表現,完全不像其它德國城市那樣受到了地中海品味的污染。自此之後,希特勒就愛上了柏林,愛上了那種最純粹最均衡同時也最剛健的審美形式。只是奧斯邦恨鐵不成鋼,以為柏林不夠純粹因此也不夠美的房子還是太多;於是希特勒替他完成心願,掌權後大興土木,誓要把柏林建成「世界的首都」,純正而藍血的德意志化身。可惜奧斯邦是猶太人,在希特勒終於有能力按照他的教誨重整柏林市容的時候,他人早就不知逃到那裡去了;就連這本啟蒙希特勒的指南書,也給納粹放火燒得一乾二淨。至於賴貝克找到的這一冊,卻完好無缺地保存在希氏藏書之中,書裡甚至還夾了一根希特勒那有名的八字鬍。
  
  希特勒絕對不願承認一個猶太作者的教益,這點大家明白。可是我們也別以為他只會公開認可純種的德國作品;恰恰相反,在文學上他居然覺得莎士比亞要比歌德還偉大,起碼莎翁在《威尼斯商人》裡維妙維肖地寫出了猶太人的刻薄計較。除此之外,原來美國人也很不賴,例如格蘭特的《偉大種族的消逝》,這可是本他奉為聖經的書。在讀到這本書以前,希特勒的反猶還是有局限的,只懂得盯住德國這一個國家,也只懂得思考政治領域裡的問題。但這本立場極右的怪書卻打開了他的國際觀大視野,讓他學會了從人類文明存亡的高度思考猶太人的問題。他在裡頭學到了雅利安人的光輝往績,和猶太人等二流種族帶來的病毒污染,並且瞭解到「唯獨有益於社群和種族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自然的法則需要我們淘汰不適者」的真理。終於,他不再只是為德國奮鬥,他還要為全人類奮鬥。
  
  從前大家提起尼采,心裡頭總是有點陰影,因為傳說希特勒很鍾情尼采的超人哲學。賴貝克告訴讀者,原來尼采不太對希特勒的口味,他真正下過功夫研讀的哲學家是叔本華與費希特。尤其費希特,他是「德國例外論」的先鋒,主張德國人從語言到思維都有自己的一套德國模式,和其它歐洲國家大不相同。此外,費希特還是一個堅定的反閃分子,深信猶太人永遠都是「國中之國」,有礙於日耳曼的統一。難怪希特勒很認真地在費希特的著作上留下了過百頁的眉批。
  
  賴貝克不是專業哲學家,他對費希特的解讀或許失之於膚淺,偏誤難免。不過他在這本書裡倒是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那就是魔頭讀過的書不一定要對魔頭的作為負責,在費希特和希特勒之間並沒有一條筆直的大道。過去有些人批判尼采,太過著眼於他的思想與納粹的淵源,其背後的假設是書對人的影響是直接而單向的;一本書怎麼說,讀者就怎麼看。同樣的邏輯使我們習於把書分成健康和有害兩大類,老是教年青人遠離色情小說親近勵志傳記。賴貝克當然關心書本對希特勒的作用,但他更注意希特勒讀書的方法。他在希氏萬餘冊藏書的畫線和筆記裡找到一顆頑固的大腦,那個腦袋的目光是有偏見有盲點的,永遠只能看到自己認同的段落;對於那些可能會衝擊到根本框架與價值取向的東西,它則視而不見。雖然希特勒的確讀了不少書(平均每夜一本),也的確從書裡學到了不少知識(比方說毒氣室的原理),可是他並沒有因此改變。如果真有改變,那也只不過是沿著同一個方向的演化,從種子長成了大樹,從一艘水面上的孤獨艨艟變成了大西洋下狼群似的潛艦艦隊。這便是我所說的讀書越多越糟糕。
  
  希特勒是個真正的愛書人,總能在書裡找到慰藉。就在盟軍包圍柏林之前,第三帝國末日將至,希特勒還帶了八十本書進入地堡,其中一本是湯瑪斯.卡萊爾為腓特烈大帝立的傳。這位普魯士名主是希特勒的偶像之一,希特勒在卡萊爾的名著裡看見偶像當年也曾陷入苦戰,四面楚歌,情況一點也不比自己眼前的處境要好。但腓特烈大帝始終不放棄自己的信念,依然野心勃勃地期待勝利。然而皇天不負有心人,就在最危急的時刻,沙皇伊利沙白突然駕崩,眼看便要破關城的俄羅斯大軍只好班師回朝,立時解去了腓特烈的圍城之困。紅軍就在城外不遠的地方,美軍的轟炸日夜不停,希特勒就像腓特烈似地落進了絕地。歷史還會重演第二次嗎?這一次會是喜劇嗎?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二日,羅斯福病逝的新聞傳進他的地堡,希特勒欣喜若狂,大叫道:「看!看!這就是我一直預期的奇蹟!你們看是誰對了!」書讀得多的人甚至可以找出歷史劇的規律,幫他預測未來。於是他派人出去探詢美軍動向,等待敵人撤兵的消息。他讀書,他等待,一天又一天地等。

台灣版作者序
打開希特勒的圖書館

  自從二○○九年初版以來,《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在世界各地已有二十多種精裝與平裝的版本。我很高興地知道,它也即將在台灣發行。

  讀者與評論者們顯然都對拙作的基本命題──希特勒的閱讀如何形塑了他的思想和行動──表現出共同興趣;他的某些特定藏書卻會隨著國家和地區之不同而引起特別關注:例如希特勒那一套十冊皮革裝訂版的《莎士比亞全集》之於英國、他那本插畫版的塞凡提斯《唐吉訶德》之於西班牙,或者美國工業鉅子亨利.福特的反猶太著作之於美國。

  對於亞洲的讀者而言,本人想強調兩本書,縱使其作者並非亞洲人,書中內容卻與亞洲有關。第一本是一九一六年在美國出版,然後一九二五年被翻譯成德文的《偉大種族的消逝》(The Passsing of the Great Race),作者麥迪遜.格蘭特(Madison Grant)是「北歐人種優越論」的主要倡議者之一。格蘭特在那本狂熱的歐洲中心主義論述當中,援引偽科學證據來推銷一種怪誕的概念,聲稱人類文明的一切偉大成就都起源自北歐影響,就連亞洲也不例外。為了強調此點,他在該書第 XX 頁使用了一張地圖,藉以顯示歐洲人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經遷徙到亞洲。希特勒曾經把格蘭特那本書形容成是他的「聖經」。

  希特勒的圖書館與亞洲之間,還存在著一個較不詭譎且更實在的連結,那就是斯堪的那維亞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的著作──赫定曾經率先深入中亞探險,協助將世上最後一些未經探測的區域畫入地圖。在青少年時期,希特勒透過斯文.赫定既戲劇化又風行一時的報導,追隨其探險的腳步。一九三三年奪得政權之後,希特勒進而結識了赫定,並與之進行磋商。兩人一直保持聯繫,希特勒還會定期發函向斯文.赫定祝壽,最後一次是他一九四五年四月自殺身亡兩個月以前。斯文.赫定則固定將他新寫好的書寄給希特勒。雖然那些作品沒有一本出現在倖存的希特勒藏書當中,但昔日希特勒總理府圖書館的登錄清單上面,還是找得到斯文.赫定的《戈壁沙漠之謎: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年穿越中亞的壯遊》,以及《洲際戰爭中的美國》那本政治論述。我將在「希特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章裡面,對後者做出詳細說明。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的主要用意非常明顯,就是提供管道進入希特勒的私人世界和塑造其想法的書籍。我必須承認自己剛開始進行這項工作的時候,曾在某種程度內感覺不安。畢竟那是堂而皇之以偷窺的方式,來探索與研究希特勒的私人生活。我需要說服自己:對希特勒藏書所進行的檢驗,有助於增加我們對那位納粹領袖的理解;同時我還必須確保資料來源真實無誤。

  許多年來,有個名副其實的山寨產業大行其道,除了偽造希特勒相關記錄外,還兜售據稱是屬於希特勒的各種物品──其中包括為數不少的書籍,在封面內頁大剌剌貼著希特勒的藏書票,圖案是一隻老鷹扶著納粹的萬字黨徽。雖然有無數贗品在書商之間和網路上流傳,仍然有許多真品尚待發掘,而那裡面最大宗的,就是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從柏林帶去莫斯科一個不知名檔案處的希特勒藏書。為了避免向讀者呈現任何有造假可能的希特勒物品,我下定決心只在值得信賴、書籍來源無可爭議的收藏館進行研究。如同本書導言所指出的,那些書籍有許多是在戰爭結束時直接取自希特勒的地堡,然後被存放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而我就是在那裡遇見了它們。

  希特勒無疑是這個故事當中的核心角色,但每一本藏書在進入他的人生之前,都早就已經存在了。它們或長年與希特勒相伴,或者被擺放在他的書架上。它們在希特勒自殺之後繼續存在下去,它們也有自己的故事可說。有一篇簡短而卓越的文章幫助我產生這項認知,其標題為〈打開我的圖書館〉(Unpacking my Library),作者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是一位德國猶太裔文化評論家,由於希特勒統治時期席捲全歐的恐怖而淪為受害者。本書多次引用了那篇專論,並且不時由該文的作者出面現身說法。班雅明不僅可為讀者提供協助,同時也指引了我。

  在研究與撰寫《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許多年過程中,我屢屢回到班雅明的那篇專文來尋求指導,為了找出適當的工作方法,以便了解特定的書籍或查明它們在希特勒生命當中所處的位置,同時也為了讓自己在觀察文字內容、封面裝訂,或者書頁邊緣的鉛筆註記時感到安心,曉得我為此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班雅明在最真實的意義上,同時也在道德和知識方面擔任我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希特勒的圖書館。我可以肯定地表示,如果沒有班雅明的話,這本書將不可能被寫出來。

  但願這項針對希特勒私人藏書的探索,能夠替各位讀者帶來有用的啟發,藉以進入那個人的內心世界及其私密的想法,畢竟他是世界歷史上最深不可測以及最具破壞性的歐洲人之一。我也希望本書能夠讓人們看出,書籍如何有力量和潛力來保存早已消逝的世界──不但憑藉書中的內容,同時也透過書籍本身的實際存在。當各位走進別人辦公室或家中的時候,如果發現自己正仔細觀察他們放在架上的書籍,甚至轉而回想起你自己的書架上面有哪些書,以及它們對你做出怎樣的描述,那麼這本小書就已經實現了我的目標。

提摩西.賴貝克
巴黎,二○一一年八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