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HK$74.4  | 
        
          | 
	          
                |  |  
                | 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研究 |  
                | 
 
                    
                      | |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  | 9789866624582 |  |  
                            |  |   |  | 林逢祺、洪仁進/主編 |  |  
                            |  |   |  | 學富文化 |  |  
                            |  |   |  | 2011年4月08日 |  |  
                            |  |   |  | 150.00                               元 |  |  
                            |  |   |  | HK$ 142.5 |  |  
                            |  |  |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 規格:平裝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  
                | 分 類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教育類  > 教育  > 測驗與統計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  
                | 內 容
 簡
 介
 | @本書側重教育哲學全新研究取向之評介。閱讀此書,讀者將對「什麼才算是教育哲學」?「什麼是適切的教育目的」?「後現代社會中如何進行道德教育」?「不確定的年代裡如何理解知識與確定性」?「文化、藝術的文本再現特性如何影響其教育或社會實踐意義」?「資本主義下的生態永續如何可能」?「性、性別和身體有何獨特的教育意義」?「權力、知識與興趣如何左右自主的教育」?等等新興議題有一深刻、多元而鮮明的認識。 
 作者簡介
 
 洪仁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葉坤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延興
 
 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奉儒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但昭偉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
 
 但漢威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黃藿
 
 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教授兼主任
 
 林逢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蘇致(女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生
 
 周愚文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郭實渝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方永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蘇永明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 
 |  
                | 序 
 | 麼才算是「教育哲學」? / 洪仁進 1 第2章 教育的目的 / 葉坤靈 27
 第3章 合理性與理性 / 陳延興 69
 第4章 後現代倫理學與道德教育 / 李奉儒 99
 第5章 論不確定年代中的知識與確定性 / 但昭偉、但漢威 121
 第6章 公共教育與公民教育的論辯 / 黃藿 137
 第7章 文化、藝術與再現:文本特性及其社會實踐意義 / 林逢祺、蘇致嫻 169
 第8章 多元文化世界中的差異、認同與「他人」 / 周愚文 191
 第9章 教育的生態觀 / 郭實渝 231
 第10章 性、性別與身體間的關係──Pagano與Leach的對話 / 方永泉 261
 第11章 權力、知識與興趣──個人主義與自主的爭議 / 蘇永明 301
 索引 323
 序
 top
 
 編者在2001至2006年期間,承蒙教育部顧問室三度補助,並在國內眾多教育哲學先進的鼎力協助之下,終能完成P. H. Hirst和P. White所編之一套四冊文集《教育哲學:分析傳統中的主要論題》(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的經典研讀活動,對以英國教育哲學研究典律為核心所發展出的近五十年之英文代表著作,做了詳盡的述評。研讀活動除架設網站,公告研讀成果,藉以帶動國內、外教育哲學愛好者之熱烈討論(目前網站仍在運作中,閱覽及討論人數已超過六萬人次)外,並將述評內容集結,委由師大書苑出版成書,一共四冊,分別是:《教育哲學述評》、《教育與人類發展:教育哲學述評(二)》、《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正義:教育哲學述評(三)》、《課程與教學哲學:教育哲學述評(四)》,此四冊述評文集,為國內、外教育哲學基礎研究文獻注入新血,也成了教育哲學學者研究及教學之重要參考依據。
 
 2008年編者第四度獲教育部顧問室補助,選擇Wendy Kohli主編之《教育哲學的批判性對話》(Critical conversation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一書作為舉辦經典研讀會之研討文本,該書之宗旨乃在透過學者之間的批判性對話,展現多元視野、聆聽不同聲音、理解多重思維,成功描繪出美國教育哲學之傳統根基與發展走向,實為瞭解美國教育哲學研究典律不可多得之參考文獻,若與前述P. H. Hirst和P. White所編之文本相較,將有助於釐清英、美兩國教育哲學發展重點之同異。
 
 Wendy Kohli係為美國當前極受敬重及活躍之教育哲學家,曾任美國教育研究學會(American Educ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會長,現為菲爾菲德大學(Fairfield University)教育哲學教授。在《教育哲學的批判性對話》一書中,Kohli邀集之撰稿者多為望重士林之代表性學者,包括Maxine Greene, Walter Feinberg, D. C. Phillips, Jane Roland Martin, Nicholas Burbules, Nel Noddings, Lynda Stone, Harvey Siegel, Kevin Harris, Patricia White, C. Bowers, James D. Marshall等人,陣容皆為一時之選。受邀學者各有專攻,背景兼容多元種族、不同性別、多樣文化,構成一幅「百家齊鳴、視野交融」的對話景象。如能深入閱讀該書各篇文章,對於建立開闊的研究態度、提升論述能力以及認識教育哲學新興議題,均將獲益匪淺,此為編者選擇該書舉辦研讀會之初衷。
 
 研讀活動在學者及學生們的熱烈參與下,順利於2009年6月完成。為了分享,也為了保留辛勤研讀的成果,我們商請導讀學者們於研讀會後,再度審視、修正導讀文稿,至今定稿,並在學富出版社于雪祥先生的支持下出版。閱讀此書,讀者將對「什麼才算是教育哲學」?「什麼是適切的教育目的」?「後現代社會中如何進行道德教育」?「不確定的年代裡如何理解知識與確定性」?「文化、藝術的文本再現特性如何影響其教育或社會實踐意義」?「資本主義下的生態永續如何可能」?「性、性別和身體有何獨特的教育意義」?「權力、知識與興趣如何左右自主的教育」?等等新興教育哲學議題有一深刻、多元而鮮明的認識。果能如此,將不枉我們多年籌劃的苦心,期望藉此能對教育哲學園地的耕耘,略盡綿薄之力。
 
 林逢祺、洪仁進 謹識
 2011. 02. 19
 
 |  
                | 
 |  
                | 
 |  
                | 書 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