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學院理論研究博士,目前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華語電影、電影音樂及亞洲電影工業。英文著作包括 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 (與戴樂為合著,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8;中文版即將由書林出版)、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與魯曉鵬合編,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05;本書獲選美國圖書館學會刊物Choice「2005最傑出學術著作」之一);中文著作包括《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遠流出版社,2000)等。
戴樂為 Darrell William Davis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博士,目前任教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媒體電影戲劇學院。著作包括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and State of the Arts (與陳儒修合編,Routledge出版社,2007)、Picturing Japaneseness: Monumental Style, National Identity, Japanese Film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96)。
另一本則是葉月瑜與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在2005年共同出版的關於台灣電影重要的英文專書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戴樂為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日本電影,原來任教於澳洲,目前則是定居香港。戴教授的著作Picturing Japaneseness: Monumental Style, National Identity, Japanese Film(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96)以日本的角度來看台灣電影,這本也十分值得在台灣翻譯出版的著作,深入淺出地介紹台灣戰後電影史以及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與蔡明亮等四位導演,並對他們的影片提出具有新意的解讀。本書除了嘉惠對台灣電影有興趣的英語國家讀者外,也是在大學內教授台灣電影時,十分好用的指定讀物。去年春天,我在芝加哥大學客座開設侯孝賢與蔡明亮的電影課時,就請學校書店訂購本書給學生,沒想到學校書店回報該書銷售一空,且出版社還在增印中。學術專書能夠賣到缺貨,實在罕見,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我與葉月瑜及戴樂為二位結識十餘年,對於他們在電影研究方面的努力與貢獻一直十分欽佩。幾年前知悉他們這項關於東亞影視產業的研究計畫,確信他們二位的學術專長正是處理這個涵蓋面廣又複雜的產業議題的最佳組合。果然,在 2007年就看到戴樂為與葉月瑜出版了英文研究成果East Asian Screen Industries,也就是這本《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的原文著作。這本書以日本、韓國、中國與香港等地的影片與公司產業等具體實例,來剖析東亞影視圈如何能夠與美國好萊塢電影霸權抗衡,不僅是值得國內電影產業相關人士細讀、參考的重要生意經,也讓一般電影觀眾能窺探在耳熟能詳的商業大片,如《末代武士》、《魚》、《英雄》與《無間道》中,眾星雲集的銀幕背後的精細利益計算;或是看似反主流之道而行的電影作者,如清水崇、金基德、王家衛與賈樟柯等導演,如何透過國際影展闖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