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為例。在文學教育方面,一般美國中學要求學生必須閱讀「經典」作品,例如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哈姆雷特》(Hamlet)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 Juliet)、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珍.奧斯丁(Jane Austen)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勃朗蒂(Emily Bronte)的《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高丁(William Golding)的《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等。這些成人經典作品都是中長篇,其背景與展現的內涵又和當代青少年的情境和期許出入頗多,並不適合我們青少年閱讀。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為什麼要讀經典》(Why Read the Classics?)一書中說:「在青少年時代,每一次閱讀就像每一次經驗,都會增添獨特的滋味和意義。……青少年的閱讀可能(也許同時)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賦予我們未來的經驗一種形式或形狀,為這些經驗提供模式,提供處理這些經驗的手段,比較的措辭,把這些經驗加以歸類的方法,價值的衡量標準,美的範例。」看了這段話,我們心中或許會有個譜:選擇名家的作品,最好內容與青少年成長有關,或者以婉轉的方式呈現世界的某些真實面,以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的內涵蘊藏人生旅程中的寶貴與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