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藝術治療與藝術育療」為經,第二部分「從美國到臺灣藝的術治療實務經驗」為緯,以及第三部分「從藝術治療學生到藝術治療師」的生命旅程,來帶領讀者縱覽藝術治療。第一章從「藝術與儀式」來引領我們反思生活與藝術的關聯,帶領我們重新思索國人「建醮」與「普渡」所建構出的藝術品,也不難發現國人的創作原動力與自身文化、儀式緊緊合而為一。第二章「藝術治療的直線觀點」,從「藝術即治療」(Art as Therapy)與「藝術心理治療」(Art in Psychotherapy)為首的派典來論述。每一論述都娓娓道來其工作的原形與限制,並配以實際工作的案例來說明,讓我們也可從中試圖找到自身對「藝術治療」的認同與位置所在。其中,有關艾倫(Allen, 1992)提及的「臨床化症候群」,是很值得我們從事藝術治療實務工作者進一步深思的議題。
一九九九年秋天,暫別在臺北的小學老師教職赴美留學;二○○○年夏天,正式進入肯塔基州的路易維爾大學攻讀藝術治療碩士,距今已屆滿十個年頭。回顧這十年來的藝術治療旅程,變動是常態,從肯塔基到紐約實習和工作,再從紐約飛回臺北定居;也從藝術治療學生變成藝術治療師,再從藝術治療師變成現在的藝術治療教育工作者。這期間,經歷了碩、博士的學術洗禮,並取得紐約州創造性藝術治療師(LCAT: Licensed Creative Arts Therapist)和美國藝術治療執照協會認可的證書(ATR-BC),累積了多年的實務經驗,對藝術治療的認識和體會,就像是一顆不斷滾動的雪球,在高低起伏、柳暗花明的藝療領域中,不斷地吸附著美臺兩地、東西兩方相似又相異的觀點與文化,也從多元的個案身上,「聽」「見」了他們對生命的體驗和人生的智慧。這本書算是我對十年來學習、探索與見證藝術治療的回顧整理,也是個人在這充滿變數、無常的生命河流裡,隨遇而安的成長紀錄。
其中特別感謝謝政廷、許智傑兩位學生協助我共同整理出「摺紙藝術治療」的理論架構,以及「藝貓」(CAT: Creative Arts Therapist)朋友:丁凡、蔡汶芳、徐琬婷、林淑玲、蘇巧玲、易君珊,能和這些優秀的創造性藝術治療師合作,才得以成就「藝樹園丁」親子悲傷藝術治療方案的策劃與執行。此外,書中所提及的個案實例均以化名稱謂,故事情節也已稍做修改,以保護參與者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