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低碳陰謀:一場大國發起假環保之名的新經濟戰爭

低碳陰謀:一場大國發起假環保之名的新經濟戰爭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855257
勾紅洋
高寶
2010年11月03日
100.00  元
HK$ 85  






* 叢書系列:RICH致富館系列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RICH致富館系列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觀念/趨勢














@◎第三次世界大戰提早來臨,暗中的操盤手是美國和歐盟,以環保之名行經濟壓榨之實,要置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於死地。

  ◎這絕對跟你有關係,因為食衣住行統統都跟「碳」脫離不了關係,這些以後可能全部都要收錢。甚至連你呼吸吐出的碳也不例外……

  ◎中國本土經濟學家首次對歐美國家陰謀進行正面反擊。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 推薦

  ★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暨中國情勢分析專家 林祖嘉 專業解析

  這絕對是政治、經濟議題,而不是環保浩劫而已。
  一場比金融海嘯還要惡毒的重頭戲正在醞釀,
  真正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看美國、歐盟如何挖深環保的窟窿,
  封殺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的生存空間……

  一向對環保、氣候大會不太理會的美國,為何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突然高調起來,像是一個正義使者的化身,要求中國和印度共同參與減碳協議。這單純只是為了後世子孫,減緩暖化危害的環保議題嗎?美國想要獲得什麼好處?

  歐盟過去一直積極樹立二氧化碳減排的領導者,積極建立碳交易制度,設立碳交易場所,中間又有什麼油水可撈?

  全球氣候談判是一場沒有煙硝的戰爭,但卻摻雜政治、道德、科技、經濟等多方因素,使得不同國家立場各異,遠比過去任何一次的國際爭端來得更加激烈和複雜,國際衝突一觸即發。

  開發中國家反對立即承諾碳減排,因為它們正處於經濟發展階段,用碳需求持續增加,現在要求減碳,很可能限制經濟發展,永遠停留在開發中國家之林,所以中國、印度、南非、巴西企圖讓「碳」陰謀浮上檯面,以捍衛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和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京都議定書即將失效,如果在這之前各國政府不能對減緩氣候變遷的做法達成共識,未來連各國的排碳量都無法約束,氣候變化恐加劇。

  為此,西方國家無不跳腳,希望能搶在京都議定書失效前簽訂新合約。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各國吵吵鬧鬧,只達成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會後,歐美考慮對商品課徵碳稅、碳關稅,這意味著未來消費所有商品,都要多付二氧化碳的費用,企業若沒有擁有減少二氧化碳的科技技術,將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生存。

  碳稅、碳關稅將大幅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勢必要關注2010年底的墨西哥會議,歐美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將再次對決:「京都議定書」留或不留?美國、歐盟會使出什麼狠招?開發中國家又會如何接招?這場關鍵會議,將決定你我的未來。

碳稅 / 碳關稅

  新的經濟名詞,攸關你我的口袋裡的錢

  碳稅:又稱能源稅,根據化石燃料燃燒後排放碳量的多寡,推算出化石燃料的生產、分配或使用來徵收的稅。

  碳關稅:指對高耗能的產品進口徵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

  郎咸平舉瑪丹娜與周迅的例子說明碳關稅的影響,以瑪丹娜最新全球巡迴演唱會帶來1,635噸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徵收碳關稅一噸30美元的話,演唱會要繳 49,050美元的碳關稅。周迅為了抵銷去年飛行149,483公里產生的碳排放19.5噸,要花6,000元人民幣買238棵樹來彌補碳排放,未來只要排出二氧化碳,就要被課稅。

作者簡介

勾紅洋

  四川鹽亭縣人,現為深圳市鴻榮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首席市場分析師、經濟師。長期浸淫總體經濟,為中國第一位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中國GDP核算體系進行過系統修正的專家,該論點對於全面反映社會經濟運行情況有很大的助益。其論述和文章經常刊登於《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頗受業界敬仰。

  鴻榮源集團曾經榮獲「2007年廣東省企業百強」、 「2007年中國最具競爭力房企」、「2007年中國房地產企業綜合實力前50強」等美譽。是業界和社會公認為廣東地區最具競爭力並發展潛力的企業之一。


G一個地球上的公民不容忽視的課題 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 林祖嘉
【前言】藏身「碳」背後的驚世謊言
第一章 碳關稅,美國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第二章 碳減排,喧囂的哥本哈根魅影重重
第三章 二氧化碳怎麼會成了罪魁禍首
第四章 碳地圖,能源與帝國的興衰
第五章 碳貿易,世界的天平不斷傾斜
第六章 碳綁架,已開發國家高舉屠刀
第七章 低碳,人類最艱難的選擇
第八章 從低碳走向未來
【後記】2010年,重頭戲在墨西哥城


?藏身「碳」背後的驚世謊言

一、哥本哈根的冬天有點冷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由於各方分歧巨大,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大會並沒有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大會被稱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如果人類再不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離地球毀滅只有6度」這樣的說法,在各種媒體中並不鮮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無疾而終,讓很多人深感失望和憤怒。

  我們通過報紙、電視、網路經常聽到一些可怕的預言,隨著溫室氣體的不斷增加,全球氣溫不斷升高,生物大量滅絕、阿拉斯加的凍土層融化、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即將沒入海中、內蒙古的沙漠範圍不斷擴大以秘魯的冰河日漸消融……

  但現實卻與人們的擔心背道而馳。哥本哈根寒冷的天氣反而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會議開始幾天還只是寒風凜冽,而後幾天大雪紛飛,地面積雪達10公分厚。哥本哈根大會還在進行時,德國大部分地區就已持續降雪,氣溫一直都在攝氏10度左右。巴伐利亞州馮騰湖甚至降到攝氏零下33.6度,創下歐洲有紀錄以來的最低溫。4列穿梭於倫敦與巴黎之間的歐洲之星列車同時被困在海底隧道,這是海底隧道營運15年來首次發生,而德國有些火車的門都被凍到打不開。

  歐洲如此,遙遠的亞洲亦受寒流大舉入侵。

  2009年12月末,一股冷空氣侵入中國。一夜之間,新疆北部阿爾泰等地區,氣溫暴跌至低於攝氏零下30度。北京在2010年頭幾天最低氣溫也達攝氏零下16度,逼近40年來北京歷史同期的最低溫。

  寒冷的冬天似乎在和「氣候變暖」的各種理論開玩笑,如果按環保人士所說的全球變暖一直呈加速態勢,為什麼又會出現這樣極端寒冷的天氣呢?當氣候變暖受到質疑時,環保人士似乎又在轉向,這仍是溫室效應導致的,溫室效應成為一個大竹籠,不管什麼壞事都往裡裝。

  與哥本哈根寒冷的天氣相反,談判大會上的氣氛卻異常地火熱。美國、歐盟及開發中國家圍繞著二氧化碳減排進行非常激烈的爭吵。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吸引5000多名記者、110多位國家或者政府首腦,共計1萬5000名與會者,是歷來最大規模的氣候談判大會,他們為參與本次會議而進行的旅行、工作和活動製造多達4萬6200噸的二氧化碳。這個龐大的數字相當於50萬衣索比亞人的年排放量,能填滿將近1萬個奧林匹克游泳池。號稱要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大會,卻在大量製造二氧化碳,不是使原本「脆弱」的環境雪上加霜嗎?

  氣候變遷大會是真心在為人類謀福祉嗎?一項事關「人類未來」的會議為什麼會變成一場吵架大會?

  氣候真在一天天變暖嗎?二氧化碳真是背後的黑手嗎?按嚴格的減排目標,開發中國家不是連燒煤及用石油的權力都沒有了嗎?

  這背後隱藏著什麼呢?

二、太陽能發電,窮人的奢侈品

  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想像,沒有污染,到處青山綠水,人們不再擔心礦災,不再擔心大片的森林被砍伐,不再擔心海平面上升使一些小島國家面臨滅頂之災,似乎只要人類採用清潔能源,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但結果真是這樣嗎?

  有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人們的眼前,太陽能、風能能單獨驅動大型機械設備嗎?能給大型工廠提供充足的電力嗎?能牽引火車在鐵軌上飛奔嗎?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太陽能和風能一樣很不穩定,在陰天或雨天時,太陽能發電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而因為風捉摸不定,我們會看到發電的風車長時間停著不動。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大規模的電能儲存仍然十分困難,只有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需要時再轉化為電能才可行,但這個轉化效率不高,仍需要繼續摸索。

  一個明顯的結論是:傳統能源仍不能被替代,風能、太陽能等新興能源目前都只能作為補充能源,要在現代化工業中堪其大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但在非洲及許多未開發國家,卻經常看到一些綠色環保組織四處宣傳各種環保理念,舉辦各種培訓和講座,教當地人如何使用電,灌輸環保意識,避免使用石油,避免使用煤炭,最好使用太陽能、使用風能。

  這些太陽能和風能的發電設備從哪裡來呢?答案是歐洲。核能的主要技術掌握在法國人手裡,風能、太陽能等核心技術也掌握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手中。

  2009年5月,非盟基礎設施與能源專員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稱:電力對工業、農業等各行各業都至關重要,但非洲卻只有30%的人口能用電。

  非洲有儲量豐富的煤炭、石油等資源,但在環保人士眼裡,這些都不能採掘,只能用清潔能源,只能等著太陽能、風能等新興能源技術不斷成熟,這樣他們才有可能獲得持續發展的機會。

  為了環保,不破壞大自然,非洲許多國家必須從歐洲購買昂貴的風力、太陽能發電設備,但這同時也花掉他們辛辛苦苦賺來的外匯,反而使自己失去更多的發展機會。

  目前太陽能電板的轉換效率約在15% ~ 20%左右,而單晶矽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的極限是29%,這導致太陽能發電成本居高不下。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和傳統煤炭、水力發電相比,使用太陽能和風能沒有任何優勢。

  反觀歐洲,雖然風能、太陽能等已經大規模地發展,但他們仍在大規模地使用煤炭、水力等傳統能源,太陽能成為妝點富人門面的最佳道具。

  太陽能真清潔嗎?經調查發現,太陽能發電所需要的原料矽提煉是一個高耗能、重污染的行業,它的生產基地在哪裡呢?中國。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光電產業市場。太陽能最重要的原料——多晶矽的生產效率低,伴隨巨大污染。中國部分企業進行多晶矽製造時大多應用陳舊的技術,除十分耗電外,每提煉一噸多晶矽就會有八噸以上的四氯化矽副產品,以及三氯氫矽、氯氣等廢液廢氣產出。中國太陽能產業的繁榮,以犧牲脆弱偏遠地區的環境為代價,為了招商引資,為了稅收,很多環評都未進行嚴格的監控。

  中國太陽能市場「兩頭在外」,即核心技術、重要原料、銷售市場均在國外,中國只是一個簡單的加工廠,將便利輸送到國外,自己卻變得滿身灰濁。

三、高爾家裡令人「不願面對的真相」

  環保最初被提出時,可能僅是出於單純的意願,希望通過減少環境污染,來降低人們對資源的過度依賴,使人類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但環保發展至今,已成為政治、經濟的一個手段,脫離了原本的軌跡,變成一場鬧劇,一個超級的秀場。政治家、民間組織、研究機構、學者、房地產商、銀行家輪番粉墨登場,急於發出自己的聲音,事事都和環保、節能掛鉤,凡是有任何反對的聲音,頃刻間都可能被道德的口水淹沒。

  一個事實不容忽視:如果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制定過高的環保標準,意味著很多工廠會被關閉,將導致更多的人失去工作機會,收入下降,人們陷入貧困,引發更多社會動蕩和災難。

  因此,我們看到最多的是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紳士淑女們,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開發中國家發號施令,打著各種為開發中國家爭取利益的口號,但這並不能掩蓋他們的傲慢和偏見。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拍了一部《不願面對的真相》的環保紀錄片,獲得了200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這部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影片呼籲人們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保護脆弱的地球。

  但在高爾家中也有一個「不願面對的真相」。在高爾贏得奧斯卡小金人後的第二天,他老家的田納西政策研究中心就披露了一個讓他尷尬的事實:高爾家的用電量從2005年的平均每月1.62萬度增加到2006年的1.84萬度。這個數字大約是普通美國家庭的15至20倍,普通中國家庭的100倍。

  此外,他每個月花在天然氣消費上的錢超過1000美元,這樣算下來,高爾每個月僅在電費和天然氣上的開支就接近3萬美元。

  反觀開發中國家及未開發國家,仍有數億人根本沒有機會用電。

  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大會上,作為主辦國的丹麥與澳洲等少數已開發國家拋出一個方案,明確規定開發中國家人均碳排放量為每年1.44噸,而已開發國家卻達到2.9噸。在西方人眼裡,可能只有他們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而其他國家都是配角。

  最先進的環境保護技術牢牢掌握在已開發國家手中,為了環境保護,他們不願意作絲毫讓步。

  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歐盟承諾在2010年至2012年三年間每年向開發中國家提供100億美元的援助資金,幫助它們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這一舉動被視為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為前兩百年工業化過程中產生的污染贖罪,但這300億美元能做什麼呢?分配到許多開發中國家手中還有多少?能購買多少套昂貴的新能源設備呢?

  西方人的傲慢和冷酷為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大會的失敗埋下種子,而這次失敗的大會使世界兩極分化的格局更加明顯,窮國集團和富國集團的衝突將進一步深化。

四、「碳陰謀」逐漸浮出水面
  
  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企圖用溫室效應給開發中國家戴上一副沈重的道德枷鎖。已開發國家一方面進行低碳排放的宣傳,一方面卻又肆無忌憚地排放溫室氣體。經過不斷地宣傳與炒作,無辜的「碳」一下變成了邪惡之神,罪大惡極。

  人類的活動——工業化,真是地球上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嗎?顯然不是。

  二氧化碳的增加一定會讓地球變暖嗎?雖然有許多研究機構的報告都證實這一點,但從人類歷史及科學的實踐來看,這並沒有得到科學證明。

  但經過數年來各種宣傳機器的反覆灌輸,將環境污染及資源枯竭混為一談,人們已經形成條件反射,稍有風吹草動,便迅速和「碳」掛鉤,欲除「碳」而後快。「碳」仍是原來的「碳」,我們不必過分慌張。而我們仍必須對污水排放、酸雨、破壞性砍伐、浪費等問題進行長期抗戰。

  在極度妖魔化「碳」的背後,我們必須認清已開發國家欲藉「碳」而封殺開發中國家生存空間的險惡用心。

  地球只有一個,資源有限,如果按照現有的技術條件,開發中國家達到已開發國家的生活水平,至少需要三五個地球才能滿足我們的胃口。已開發國家極端恐懼的是開發中國家的發展將給他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脅。

  2008年世界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德國總理梅克爾居然說,主要原因是因為有3億印度人開始一天吃兩頓飯,而10億中國人開始喝牛奶。

  如果真是一視同仁,大家共同維護地球,我們完全可以對未來有美好的設想。但已開發國家根本不願意承擔任何國際責任,他們在「碳排放」中設置雙重標準,處處體現了他們的傲慢與自私自利。

  「碳陰謀」背後是赤裸裸的國家利益,是國家產生存權利進行的苦苦爭鬥。

五、碳,勒緊了誰的脖子?

  碳,勒緊了誰的脖子?

  「碳關稅」和「碳減排」會告訴你答案。

  歐美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時代,重污染、對煤及石油等生物化石能源有著很大依賴、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大多數已拋給開發中國家。

  「碳關稅」和「碳減排」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打壓開發中國家兩個最有力的武器,披上道德的外衣之後,開始對開發中國家進行攻擊。

  已開發國家的如意算盤是維護現有的國際格局,不能讓窮國毀掉他們奢靡的生活。

  在輿論一邊倒的今天,歐美的一些國家利用「碳關稅」或「碳排放」,給中國等開發中國家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美國力挺「碳關稅」。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逆差國,主要是進口低附加價值、對石油、煤炭等依賴程度較高的工業產品;主要出口高科技產品,這些產品對石油、煤炭等依賴程度較低。美國服務貿易長期是順差的,如果徵收「碳關稅」將使開發中國家的商品在美國失去競爭力,為美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找到最好的藉口,這將有助於擺脫次貸危機帶來的影響。

  歐盟是「碳排放」的主要推動者,因為歐盟在低碳、新能源技術上遠遠走在其他國家前面,他們已經設計好「低碳時代」的各種遊戲規則,這也是個圈套,等著開發中國家往裡頭鑽。

  由於開發中國家正處於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階段,如果歐盟推動的「碳減排」得以順利實施,開發中國家將為碳排放付出沈重的代價,喪失難得的發展機會。

  目前「碳關稅」和「碳排放」已經形成合流的趨勢,國際局勢逐漸演變成歐美已開發國家與以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對抗。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大會可以看出,世界兩大陣營的鬥爭已經日趨白熱化,碳排放在今後將成為世界各國角力的主要場所。

  已開發國家並不願意承擔技術、資金等方面的義務和責任,其藉碳排放樹立發展壁壘的意圖非常明顯,而中國等第三世界國家在聯合國席位上仍佔有優勢,對已開發國家形成一定的牽制作用。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它對世界未來格局的影響將是異常深遠。開發中國家也將再次面臨嚴峻的挑戰,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

  一場圍繞「碳」的大戰正在徐徐展開,這是一場生死存亡的大戰,任何一方都輸不起;這是一場持久的戰爭,短時間內都不可能期望誰能獲勝;這是一場陰謀與反陰謀的戰爭,它關係到占世界人口80%以上的開發中國家及未開發國家在21世紀的命運。

  我們需要理性、冷靜、科學地對待「碳」的種種問題,不被「碳」所挾持,要有符合全人類利益的「碳策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