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一個節氣都是強身、壯體、轉運的大好時機
熟悉迷羅的朋友都知道,我家中幾位長輩都長壽,九十多歲了依然血壓不高、心跳不亂,並且能自理生活。我總結過老一輩的養生之道,發現他們有個共通點,那就是順天時而養生,也就是按節氣來養生,什麼節氣該吃什麼東西、該調哪條經、該做什麼運動,都有個規則的。
尤其是迷羅家中最長壽的外公,近百歲的高齡,說起每個節氣來仍然如數家珍,像「立春五芽炒,立夏杏蘇草」,「夏至一覺比參強,冬至羊肉蘿蔔湯」。
我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後來選擇了中醫專業,跟一些名師學到了中醫養生的精髓——五運六氣,明白了節氣養生是以天養人的大智慧、大方法,不由得常常感歎:原來自家長者在無形之中已經踩準了天地運行的節拍,所以必然得到天佑,個個健康長壽。
按照中醫的觀點,一年中的每個季節都存在兩三種氣候,譬如秋季的前半段以濕為主,後半段以燥為主,不同的氣候依同一種方法去保養必定是不行的,至少是不夠的。所以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強調,按季節養生不如按節氣來養生。
中醫裡最神奇的「五運六氣」學說對氣候有詳細的劃分,它把一年分為風、暖、熱、雨、燥、寒六個季節。每個季節由四個節氣組成,它告訴我們,摸清氣候變化的規律和每個節氣的特點,按照不同的節氣來養生,絕不會出任何差錯。
一般人普遍認為,所謂節氣養生就是什麼節氣吃點什麼東西、補點什麼、忌點什麼,這個觀點其實是片面的,這也是有些人依節氣來保養但效果總不明顯的原因。要知道,養生絕不是單一方面的問題,我們應該以飲食養內,以運動調外,再以經絡溝通內外,如此才能內外兼修,讓身體從裡到外都健康滿點。事實上,從這麼多年的養生實踐與數百場健康講座的效果來看,這種三合一的養生方法的確是最全面、最有效的。
很多朋友聽說我在寫書,就跑來說:你千萬不要寫得太複雜、太難懂呀!節氣養生雖然好,但如果裡面的方法太難操作,沒那麼多時間去做,也很難長期堅持的。
我明白這些朋友的想法,所以我把這些中醫養生祛病的理論藉由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來說明,盡量讓書裡的每個方法都更簡單實用。像提升脾胃功能的「地鐵操」,養心安神的「電視操」,增進消化、打通心經的「飯前一拜」,動動腳趾頭就能疏通經絡的「腳趾瑜伽」等等,這些都適合現代忙碌的人和家裡身體虛弱的長者,既養生,又不耽誤工作與生活,更沒有什麼副作用。我想只有這樣,你才能在每一堂的養生課持續精進,終致養成習慣。當養生成了一種習慣,你的生活品質自然能提升,將感到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甜蜜蜜的。
我希望每位朋友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好像在跟一個叫迷羅的老朋友閒話家常。談笑間,總能融融感受到「天冷記得加衣」裡的真切。
本書用最通俗的語言教你最有效的養生祕訣,每個節氣都提出三種不同的養生方法,而且,這三合一的養生法也同樣適用於全年,只不過,在對應的節氣使用,保養臟腑的效果會更好。
二十四道健康大門,每打開一道,你就離身心健康、長壽無疾更近一步。全部打開後,你就邁進了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健康極樂境界。
推薦序1
讓生活融入大自然的律動
林文勝
中國傳統醫學歷來十分重視健康長壽與自然界的關係,認為氣溫、溼度、風力和日照時間與外感疾病有重要的關係。現代醫學也證明,不同季節的氣候變化對人的生理功能及疾病的生成、發展和轉歸均會產生一定影響。
「因時養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故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黃帝內經》中也有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這些都說明人體必須順應四時自然變化養生,從而加強人體適應季節與氣候變化的能力,以保證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
古代中國醫學家長期觀察氣候與傳染病之關係,透過治病經驗的累積,認為許多發熱性疾病或瘟疫傳染病,是由於外界風、寒、暑、濕、燥、火引起,加上人體正氣虛弱,使得病邪得以侵犯。一般人認為中醫的風寒暑濕沒有實證,其實這是沒有深入了解而產生的錯誤觀念。我們生活的空氣中本來就存在著細菌、濾過性病毒,當氣候不同,溫度改變,空氣中的生化環境不同,細菌產生的種類也不一樣。例如冬天常見十二指腸潰瘍、肺炎、腦中風等疾病;秋天常見咳嗽氣管炎。而夏天氣候炎熱,人們常常泄瀉引起腸胃炎,或常常感染急性肝炎,中醫稱為傷於暑熱,內食不潔食物引起,何以中國古代的中醫稱其傷於暑熱不是寒氣?因為古代生理學及病理學不發達,醫學水準很低落,根本不知是細菌、濾過性病毒感染,不知夏天大腸桿菌、肉毒桿菌因氣溫高而特別容易繁殖,只知道暑熱的病因與冬天的疾病不同,如以古代的醫學水平來說這種見解也是正確的。
順應天時養生是保健防病之本,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其重要性。
很多人都知道三伏貼、三九貼可用來治療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卻不知其真正的機理是什麼?
其實,在中醫的養生觀念上,三伏貼是根據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的道理來治病,三九貼則是根據秋冬養陰、夏病冬治的道理來治病;兩者機制大致相同,只是時間不同,都是透過貼藥來促進功能,降低身體過敏原,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另外,中醫講究時間醫學,認為人的生活除配合四時養生外,也應秉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才能常保身體健康。若能按照經絡運行順序調養,自可常保健康。但現代人生活繁忙,有時得熬夜工作,一項網路調查顯示,半夜1點過後才入睡的台灣民眾高達27.3%,一天睡眠時間不到6小時者占36.4%,真正睡滿8小時的民眾只有8.2%。早睡早起身體好,熬夜傷肝傷身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在醫師眼中,超過晚上11點還沒入睡、或成人一天睡不滿6到8小時就算熬夜。
晚間11點身體開始產生內分泌激素,修復身體組織,分泌持續到凌晨1點半結束,所以超過11點入睡就算熬夜;中醫最忌諱熬夜,認為是對身體傷害最大的行為。因此,如果已有明顯肝膽不暢的症狀,但又不得不熬夜工作;可在晚上11點前先小睡一番,待氣血運行過肝經後再起來工作,必定精神百倍。
飲食上順應時節,可保養體內陰陽氣血,使正氣在內,邪不可干。一年24節氣的氣候變化,會為人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身體的營養要隨時節的變化予以調整,注意各個時節的科學飲食及食補方式,因應時宜安排飲食。養生之道其實很簡單,就是新鮮、自然,讓生活融入大自然的律動。大自然現在產出什麼作物,跟著季節變化安心飲食即可,因為當令食材養分高,符合自然時序,不必催熟速成,只要簡單烹調即是最佳補品。
最近,新聞總離不開颱風、龍捲風、地震、海嘯這些氣象天災。多數專家承認,目前的氣候變遷問題與溫室效應有很大關聯,而氣候變遷也會影響疾病出現的情況。米納斯克魯斯基金會醫學博士康法羅尼里(Ulisses Comfalonieri)指出,依氣溫與相對濕度的配合,疾病分佈圖也可能改觀,就算沒有出現新的疾病,現有的疾病傳播和傳染速度也會加快,如登革熱。
現代人養生可參考老祖宗的智慧順應時節,在一年24節氣中順應氣候變化來調整體質。本書作者迷羅,以順應節氣為出發點,設計出一套匯集中醫經絡、食療、瑜伽的三合一健康養生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讀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獲取使自己邁向健康的養生方。對於現今工作壓力高度緊張的現代人,可謂貢獻良多,故樂為之序。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中正紀念堂中醫健康保健班講師。曾任台北巿立中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推廣教育中心教師,並曾參加國合會帛琉海外醫療團義診。專長為中醫內科疾病、中風、五十肩、小兒過敏體質、針灸美容減肥等。著有《神奇的穴位療法》、《補出好氣色》、《食補!我的元氣祕方》、「中西醫會診」系列叢書。)
推薦序2
順天時而養生,自能健康又美麗
林秋香
推廣藥膳養生料理這麼多年,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不外乎:「老師,我該怎麼吃來調理身體呢?」其實大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順應天時來吃,在對的時節吃對的食物,身體自然能恢復陰陽調和的狀態,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一年有24個節氣,標誌了自然界不同時節的氣候變化。依據中醫的觀點,生存於其中的我們,要想活得健康,當然就得靜下心來傾聽自然的聲音,依據自然界的變化來調整我們的養生方。
本書作者迷羅,把這中醫順天時養生的觀點,寫得十分簡單易懂,非常適合一般人來讀,不必擔心因為不懂中醫的經絡原理,而錯失了對的養生方法。照著作者整理出來的三合一養生法來徹底實踐,相信每個人都能活得健康又美麗!
(本文作者為知名藥膳養生美食專家。師承張步桃中醫師,精心鑽研並積極推廣藥膳食補及養生料理多年,讓養生藥膳兼具健康與美味。從事粵菜養生餐廳的經營外,已出版三十餘本美容養生著作造福大眾,更活躍於各大平面、電子媒體,對於中醫養生料理貢獻良多。)
推薦序3
順應節氣的養生法
吳妍瑩
宇宙間許多自然規律和生命現象,在時間和空間中都具有節律性的週期變化,人體亦然,「人」也必須順應著這種節律而存在。
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本應師法自然,順應天地而生。夏主疏泄、冬主閉藏。「冬病夏治」最有名的方法就是「三伏天」。利用盛夏將體內的瘀阻排出,到冬天時病情就會減輕甚至治癒。反觀現代人,夏天吹冷氣、喝冰水,氣瘀、血瘀排不出,到冬天時,這瘀阻又更往裡頭藏,難怪會生病。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季養生的秘訣就是順應陰陽氣化。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故養生之道就應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即四時陰陽消長變化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所以《黃帝內經》上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內容簡單易學,用親切溫馨的故事引導,有趣又實用。
而《24節氣三合一養生法》這本書就是談到如何順應節氣來做經絡疏導按摩、瑜伽、中醫食療。內容非常生活化,記得下回翻閱農民曆時,要多留意看看那些字,如白露、寒露、霜降、小雪……,了解一下當時的節氣含意,再配合書中的養生方法操作,簡單有趣容易施行。以自己的身體做實驗,親身體驗看看,不用吃藥,不必花大錢,連我也想試試這種順應節氣的養生法。
《哈達瑜伽經》:僅有知識會是一種困惑,實修才能獲致真諦之境。
知識是死的、僵硬的、有負擔的,只有智慧可以將其活化、昇華,而融入生活、生命之中。「人」應該是活的、具有全面性的,不能只用單一面向的方式思考問題,很多專家的思考模式常常僵化受限。譬如,常見到談「氣」的專家,覺得只有呼吸、氣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是重點;而談「心靈、靈性」的人,也只認為身上所有的不協調、病痛均來自內心情緒的不平衡;談「食物」的專家,則說只要吃對了就沒問題;還有許許多多的專家……其實都有些不客觀。我們必須學習懷抱一顆柔軟如海綿的心,多吸收各方面的知識、觀點,充實自己的「工具箱」,而這本書正可以在你既有的養生基礎上添加新創意,豐富養生的素材與方法,讓思維更為彈性多元。
(本文作者為友訊科技&緯創軟體瑜珈社團老師、喜悅之路靜坐協會資深瑜珈老師、《塑身經絡瑜珈》作者。研習Tantra Yoga 、Ashtanga Yoga、Anusara Yoga、中醫、太極、氣功、經絡拳等多年,並取得瑜伽教師及太極教練證照。曾任多家公司、社團的瑜伽指導老師、城邦新局網電子報瑜珈專欄作家,以及華視「早安今天」瑜伽節目教學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