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Nickel and Dimed: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6723452
芭芭拉.艾倫瑞克
林家瑄
左岸文化
2010年10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社會科學 > 社會工作














p果你想瞭解一個階級,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入他們』

  盤踞Amazon商業類暢銷書榜長達十年
  開啟「臥底報導」的先聲之作

  有數百萬美國人一年到頭工作,只賺得低廉的薪水。一九九八年,芭芭拉.艾倫瑞克決加入他們。使她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那些叫人「改變人生」的言論,這些說詞宣稱:只要有工作,不論是哪種,就能使你向更好的生活前進。但是,一個人如何能光靠六到七美金的時薪生存,更遑論成功?

  為了找出答案,她頂著六十歲的身驅,從佛羅里達到緬因,再到明尼蘇達,芭芭拉先後當過女侍、旅館房務員、清潔女工、看護之家助手,以及沃爾瑪的售貨員。她很快發現,沒有什麼工作是真的「不需要技巧」,即便是最底層的職業,也要求精神和體力上的龐大付出。她也同時學到:一份工作並不夠,如果你想要有個安穩的小窩,就需要至少兩份工作。

她以一貫的幽默與辛辣描寫這段交雜著汗水、淚水、清潔劑與番茄醬的低薪生活

  。這一個月下來,她深深體會到在那種薪資水平和高壓管理之下,再怎麼有上進心的人都無法翻身(尤其是中年婦女);但是在底層生活中,勞工們的苦中作樂與真性情,又讓她感動無比。

  芭芭拉想為廣大的勞工們發聲,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維繫這個社會的實質力量,但是得到的回報卻不成比例。本書上市後在全美造成廣大迴響,各大媒體也以本書為主題拍攝相關的專題報導。金融風暴後,窮忙族成為普遍現象,本書也成為探討「工作貧窮階級」(Working Poor)的代表作。

  讀過本書之後,下次使用旅館的浴室或在餐廳享用一餐時,心態必定會大不相同。

作者簡介

芭芭拉.艾倫瑞契 Barbara Ehrenreich

  1941年生,洛克菲勒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曾任《時代雜誌》專欄作家,作品也常出現在《哈潑》、《國家》、《新共和》等重要刊物,是相當活躍的女性主義者與民主社會主義者。她出身於礦工家庭,前夫是卡車司機,也因此她特別關注美國社會底層(M型另一邊)的生活。《我在底層的生活》出版後,她被診斷罹患乳癌,在治療過程中她以此個人經驗探討美國的醫藥產業問題。她至今已出版近二十著作,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榜作品《M型社會白領的新試煉》(Bait and Switch: The (Futile)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 2005),最新著作為《無止境地提倡正向思考如何毀了美國》(Bright-sided: How the Relentless Promotion of Positive Thinking Has Undermined America, 2009)。

譯者簡介

林家瑄

  清大外語所畢業,曾任藝術行政。自由譯者,譯作包括《兩位嚴肅的女人》(行人,2007)等,現為期刊編輯。


飽G準備開工
第一章 在佛羅里達州當服務員
第二章 在緬因州擦擦抹抹
第三章 在明尼蘇達州賣東西
成果評估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4,共有4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nephofeline
/ 台灣台北
2011.01.14看nephofeline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本書的作者曾任時代雜誌的專欄作家,想當然爾,書寫功力自然有一定的程度。平易近人的敘述文句、生動的說故事方式,讓這本書成為近來最容易咀嚼吞食的一盤小點。

這位作家混入美國低層的勞動階級,藉此記錄此種生活的點滴。她分別在佛羅里達州、緬因州和明尼蘇達州,從女裝部銷售員、房務員、清潔公司員工、療養院照護員、快餐店員工等,一共作了六種工作。書本內容的大致輪廓,就是描寫各種應徵狀況、找房子的困難、斤斤計較生活開支、血汗工作的辛苦、雇主不合理的要求與惡嘴臉、同事的側寫或可憐的身世等。作者既然被定位為女性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者,不意外地在書中可多見為弱勢女性發出的不平之鳴,以及批評雇主嚴苛到幾乎是虐待勞工的管理方式。

芭芭拉體驗了這樣的生活並付梓成書,的確發揮了記錄寫實、(藉文字)申張正義的功能,但本書也僅止於此。這種以作者個人為原點出發所觀察的層面,六份短期的工作,老實說,我們無法期望能在書中看到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從單一方面來敘述的事件,其實無法代表事物全然的面相。好的員工、不好的員工、好的主管、不好的主管,什麼樣是好? 什麼樣是不好? 如果今天作者可以混入管理階層,去體驗主管階級的生活,或許寫的東西又會不一樣。但畢竟這本書是寫"我在底層的生活",所以切記這一點,自然不會誤入馬克思主義的地雷。

並不是我冷血無情,或者不知民間疾苦,曾有過的短暫見習經驗,多少也算沾上"勞動階級"的邊: 背負計時壓力的整房/清潔工作、不斷端著笨重餐盤進出廚房奔波收送、有事沒事都得站上一整天銷售商品...,常常疲累到有機會就想休息、回到宿舍沮喪得想哭。那種體力的消耗和辛苦,是像我這種過去拿聽診器、或者作者這種搖筆桿的人難以適應的。但如果你/妳的職責是負責一家公司的正常運作,或者身負攸關生命存亡的責任,消耗體力與消耗精神,哪一個比較累? 耗用體力的事務,豐富的經驗和熟練的流程通常可以應付多數狀況,而耗用精神的工作呢? 雖然不會腳痛不會扭傷不會乳酸堆積,但面對難題的壓力,可能會讓你/妳無法一夜好眠。只能說,各個階層其實各有其難題,並沒有誰比較苦、誰比較爽的差別。

我跟作者有相同的感覺是: 封閉的工作環境與缺乏創意的工作內容,終究會使人心胸狹隘。當你/妳的精神只能用在趕快把堆積如山的試穿衣物一一摺好並正確歸位,當你/妳的注意力只能盡量集中去應付一桌桌嗷嗷待哺卻特殊要求一堆的食客,當你/妳只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打掃完細節眾多、空間又巨大無比的豪宅,你/妳如何分神在工作之外的地方? 一天下來,拖著沉重的軀體、背負著肩痛、腳痛,回到家中除了完全的休息,你/妳還會願意花精神花體力花時間在"思考"這個行為上面嗎? 最終,你/妳的眼界很容易變成只有工作和家庭,你/妳會忘記世界有多麼寬大。(不只是勞動階層,我認為即使是專業領域如科學或醫學的工作者,也會有這樣的問題。)

越窮的人,他們可以改變的成本就越少越低,使得貧窮成為一種惡性循環。找工作需要付出成本,不但會失去固定的收入、付不出房屋租金,消耗好不容易累積的小小積蓄。權衡之下,不如繼續窩在這個薪水雖然不多、福利少得可憐,但至少還可以過活的地方。加上缺乏流通的資訊與比較,選擇性有限,工作者甚至根本無從得知"最好的選擇"在何處。因此,若低薪勞工並非總是以經濟理性的方式行動,亦即不以一個在資本主義式民主中的自由能動者的身分行動,其實是因為他們處在一個既不自由又毫無民主可言的位置。

而造成美國本身沉重負擔的福利制度,無論是醫療或者社會補助,根本照顧不到作者所描述的低層勞工。在最後第四章"成果評估"中,約略討論了美國窮人的現況: 官方的貧窮率沒有過大的變動,但乃因官方的貧窮等級仍以古老過時的方式計算...(p253),無法表現出窮人對便宜合理住屋的需求(租金的通膨程度遠大於食物。)經濟學家眼中看起來有上漲的時薪工資,卻被物價的通膨(包括租金)抵消,甚至可以說是負成長。住屋補貼的制度只能優惠到已擁有房屋的中產階級,永遠無法照顧到最需要的人。如同傅利曼在"選擇的自由"中所言,政府當初因為美意而起的福利政策,最終都只會嘉惠特殊的族群,而且傷害原先立意要照顧的弱勢者。

據說這是一本"盤踞Amazon商業類暢銷書榜長達十年"的著作,雖然它所能給的資訊有限,但以"片面了解所謂低薪生活將是如何生活"的目的而言,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寫實的經驗。還有,讀罷後會期許自己不會有這樣的日子。(這和"看完宮崎駿的螢火蟲之墓後,覺得學習野外求生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笑)
2.
李奚得
/ 台灣台北
2010.12.17看李奚得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我在讀過[愈工作愈窮]一文後,現在已經讀完《我在底層的生活》了,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大可放棄這個"不?我的事"的計畫去寫別的書,書中說的也不關台灣的事,但她見證了"貧病交加"的活人真事,我青少年(1975~1980)在中西餐廳打工,"不抽菸"仍會有二手菸,"不喝酒"仍有客人強迫代喝他划酒拳輸掉的酒,只有月薪為唯一代價,當年還沒有健保,工作又要靠身體,台灣又不是像美國可以說不幹就立即走人的民主自由國家,"愈工作愈窮"是"貧病交加"的必然因果,我相信不認同它的人大都沒有慢性疾病,也沒有足以申請[殘障手冊]的病傷,現在大概也不是勞力密集職業,我是個 "保全員",在商場.停車場.工地.商務大樓等各種不同性質的環境工作.我還在底層的生活,今天的此時日班的人正在工作,我在等待夜晚到來時的工作, 而且一上班就注定"明天要來了",賺的錢或許不是最窮,但生命有一半用在工作了.
芭芭拉要強調的不但是"貧病交加",家庭責任,還有"抱病工作",只不過台灣底層與美國底層就有那麼一點"不謀而合"而已.
3.
vu
/ 台灣台北
2010.12.13看vu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最近看到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愈工作愈窮?』,雖然打了一個問號,但是令人有一個錯覺,以為越工作真的越窮,這篇文章有誤導之嫌,原書作者美國的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我在底層的生活』,只是紀錄在底層生活的故事,應該沒有意思要為『未來沒有希望』做結論吧!
我忍不住要提出大聲疾呼:『越工作不一定會有錢,但是越工作才有機會脫貧』,這種『越工作越窮的論調』,根本是在?壞小孩。
原書作者芭芭拉,從來不是窮人出生,以60歲高齡才去體驗底層生活,而且時間很短,這樣的生活體驗,怎麼可以當作學術討論呢?只能看看罷了!
看看全球富豪排行榜的人物,80 % 都是貧困出生,每一個人都是奮鬥起家,王永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誰說越工作越窮的?
我本人就是貧困出生,父親38歲失業,每天打小孩發洩,母親打零工養活四個小孩,父母都是小學畢業,都有憂鬱症,我們小孩很小就開始打工,但我們沒有因為家暴而放棄人生,四個都大學畢業了,現在我們從最底層爬出來,當然還是別人眼中的窮人,我穿不起、用不起名牌,從來沒有用過化妝品,從不到美容院,當然KTV只去過一次,手機都用最爛的,而且只接話不打電話,當然也沒有車,甚至我有機會到美國工作,都因為付不起 9 萬元的律師費和房租押金而放棄赴美的機會。
我不覺得可惜,因為我因禍得福,我把我僅有的錢,去學一技之長,找到其他謀生的方式。我從來沒投資過,只靠我賺的小錢,一點一滴存起來還清房屋貸款,在台北市喔!
現在我還是別人眼中的窮人,沒車沒名牌沒化妝品也沒有IPHON 罕見上網,但是現在我過得很開心,因為我有一技之長,即使到80歲,我都不會失業,我開始出國旅行了,雖然我享樂的時間比別人晚了很多年,但我終於靠自己的力量脫貧了。
我對人生的結論:『只有沒腦子和懶惰蟲才會貧窮』,我父母就是,一個懶惰,一個沒大腦。每次我看到那些賣口香糖、賣衛生紙的殘障人士,我都很想跟他們說:為什麼不賣大家都需要的東西呢?本錢已經有了啊!只要動動腦就好了。
記得十幾年前,我在一次廣播節目中,聽到某作家在節目中,鼓吹年輕人不要買房子,因為房屋利息比租房子還貴,許多年輕人打電話進去,表示贊同,我氣到想摔東西,立即打進電台,請他不要?壞小孩子。
當年那些不買房子的年輕人,現在一定很後悔。
年輕就是本錢,正在貧窮生活中掙扎的人,『不要怕窮,要怕的是沒有希望』,牙一咬,撐過20年,你就不是現在的你了。20年太久嗎?拜託!王永慶、郭台銘....哪一個不是20年後才發跡啊!誰叫你不是幸運的精子?
4.
林瑞文
/ 台灣台北
2010.10.26看林瑞文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雖然所有介紹的文字都不誇張,但本書的力道確有不足之處,或許這是命定的結果,因為這是刻意安排去過的底層生活,書中專注於作者的想法與觀察,但對真正底層人的思考模式、生存之道並無多加著墨,有登堂而未入室之憾,我想若由一位真正由底層"爬"上來的人來執筆,是否會更觸動人心!不過我仍會將此書介紹給身邊幸福的、不知自己幸福的人看。





其 他 著 作
1. 我的失序人生:從礦工女兒、實驗室宅女到社運組織者
2. 嘉年華的誕生:慶典、舞會、演唱會、運動會如何翻轉全世界
3. 失控的正向思考 Bright-Sided: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ing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