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Makers Image Takers 與當代攝影對談 Image Makers, Image Takers: The Essential Guide to Photography by Those in the Know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 叢書系列:Image Maker
* 規格:軟皮精裝 / 312頁 / 17.7*23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Image Maker
|
|
分 類
|
[ 尚未分類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你何時開始對攝影有興趣?當你在構圖拍攝的當下,心裡在想什麼?
你如何獲得靈感?你認為觀看的方法可以經由學習得來嗎?
你攝影生涯的第一個重大突破是怎麼發生的?
作者Anne-Celine Jaeger透過與世界頂尖攝影師、知名策展人、圖像編輯、攝影經紀公司總監、藝術書出版人及攝影部落客的對談,引領讀者進入當代攝影美麗奧妙的影像世界,除了可一窺攝影大師們的創作思維與工作方法外,同時也對攝影這個能探索事物本質、捕捉奇妙瞬間的媒介有更深入的認識。
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有耐人尋味的有趣源起和執行過程。就如Mario Sorrenti是如何拍出那張Calvin Klein的經典廣告──裸身躺在沙發上的凱特摩絲、Anton Corbijn如何以仿狗仔的方式,拍下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裸體在花園推著手推車,以及Fabrice Dall’Anese如何將飯店廁所變成攝影棚來拍攝喬治克隆尼,透過攝影師的解答,這些不為人知的想法和故事,都將一一揭曉。
本書特色
.2010年新版,與全球七國(英、美、法、日、韓、西班牙)同步上市
.全書收錄245張經典攝影作品
.一窺世界頂尖攝影大師的創作思維與工作方法
作者簡介
Anne-Celine Jaeger
記者及評論家。對攝影的興趣,源於小時候比利時籍的母親帶她到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參觀的經驗。她在德國受教育,之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及倫敦城市大學。文章散見於各大報章雜誌,如英國的《Wallpaper*》雜誌、《倫敦時報》(The London Times)、《衛報》(The Guardian)和德國的《南德日報》(S?ddeutsche Zeitung)和《藝術投資人》(Art Investor)雜誌等。
|
|
目 錄
|
言 6
Part 1: Image Makers, Image Takers
藝術攝影
Thomas Demand 14
William Eggleston 24
Boris Mikhailov 34
Stephen Shore 44
紀實攝影
Mary Ellen Mark 54
Martin Parr 64
Eugene Richards 70
Sebastiao Salgado 76
時尚與廣告攝影
David LaChapelle 82
David Sims 92
Mario Sorrenti 100
Ellen von Unwerth 108
人像攝影
Tina Barney 118
Anton Corbijn 126
Rineke Dijkstra 136
Rankin 146
新世代攝影師
Fabrice Dall’nese (Portraiture) 156
Charles Freger (Portraiture) 164
Naomi Harris (Documentary) 174
Jehad Nga (Art and Documentary) 186
Alec Soth (Art) 196
Neil Stewart (Fashion and Advertising) 206
Part 2: Image Takers, Image Makers
策展人∣藝廊經理人
220 Camilla Brown
230 Katherine Hinds
238 Dr Inka Graeve Ingelmann
248 Rudolf Kicken
攝影經紀∣圖像編輯∣出版人
256 Diane Dufour
262 Kathy Ryan
270 Gerhard Steidl
278 Dan Torres
線上策展人∣ 部落客∣修片師
284 Tim Barber
292 Jorg Colberg
300 Pascal Dangin
|
|
序
|
「你不是在拍照,你是在製造它。」 ── Ansel Adams
源溯至一八八八年,柯達公司的創辦者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提倡攝影是件全然直接而簡單的事情。他在十九世紀末發明了「柯達」相機,那是一種小型、易用,可讓一卷銀鹽膠卷拍攝一百張照片的相機,當時的廣告文案上寫著:「你只要按下按鈕,其他的就交給我們來做。」自此之後,伊士曼開啟了所有人都可以拍照、完成照片的大門。
半世紀後的一九四三年,當相關技術不斷地進步,讓一般人更容易接近攝影時,阿伯斯(Josef Albers,德國抽象幾何派藝術家)評論柯達公司所稱「拍照一點都不用花費力氣」的促銷宣傳口號,他提到:「用這種方式來看待攝影……是最廉價,且最不該作為接近及了解攝影的途徑。」
1.位革命的到來,讓相機變得既輕便又容易使用,這使得人們拍照一點都不用花力氣的觀念到達最高點。由於數位相機直接又方便,再加上自動拍攝功能的品質很好,很容易讓人忘記了攝影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元素--光線。
即使我們不在意柯達公司當年的那句宣傳口號,然而事實已經發生在我們身上。而且現在還有無數的印刷品、隨選電視(on-demand TV)、手機攝影、線上的美術館和部落格,以及許多為個人量身訂製的廣告宣傳,讓我們的眼睛習慣了每日大量襲來的影像,而再也無法仔細地辨識它們。
此外,你可能會好奇要怎樣才能在按下快門的瞬間,拍出一張好照片?透過鏡頭要怎樣才能看到更多?我們要如何學習真正地去觀看既有的影像?本書《Image Makers,Image Takers 與當代攝影對話》透過與藝術、人像、紀實、時尚及廣告等領域的頂尖攝影師的對談,以及與世界知名策展人(包括網路上的)、圖像編輯、攝影經紀公司總監、藝術書出版商及部落客的討論,在試著解答這些問題的同時,並檢視不同的創意過程,還有怎樣的攝影是來自天分。書中所收錄的三十三篇訪談,讓我們得見當代攝影大師們的想法和工作的情形,希望不僅可以協助讀者以全新的方式欣賞攝影作品,也可以在拍攝時有所啟發。
本書特別著重在攝影師和欣賞者兩種不同角度的「觀看」行為。一般來說,「觀看」是攝影的基本行為,涉及到不僅要將物品再製呈現,更要全力去看透物件的另個面向。因此無論是攝影師和欣賞者的雙眼,都該被像鍛鍊身上的肌肉般,努力去學習觀看的方式。
就如阿伯斯所說:「如果身為觀眾的我們能看懂,就能經由攝影作品看出攝影師的個人特色。就如同聽不懂音樂的耳朵無法評斷音樂,同樣地在繪畫、照片等視覺圖像也是一樣,只有敏銳及經過訓練過的眼睛,才能去評斷作品的好壞,並從中獲得深入閱讀的愉悅。我相信,這種超越了喜歡或不喜歡的觀念,是經由教育得來的。」
2.現在常有人們相信,因為他們能看到圖片上的內容就能評斷影像。慕尼黑現代美術館(Munich’s Pinokothek der Moderne)攝影部負責人Dr Inka Graeve Ingelmann說道:「因為攝影是以具像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一般人都認為他們懂得攝影作品……但那些想真正了解藝術家所呈現出的內容,或是想要以更深入的方式欣賞的人們,就不是這樣子想了。」(未完)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