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即將在台北市舉辦的世界設計大會,以「Design at the Edges」作為大會主題,中文則以「交鋒」來表達設計與各領域的互動。台灣如何透過這次難得的世界設計大會,思考設計與各領域的「交鋒」,並針對可能的議題提出創新的思維,讓台灣在這一次與國際設計「交鋒」中,嶄露頭角;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設計在面對「Design at the Edges」的挑戰時,必須認清這是傳統與現代的「交鋒」,也是科技與人文的「交鋒」。因此,當設計面對跨界、跨領域或異業結盟的「交鋒」時,如何透過設計思考來激發創新與改造組織,就益形重要。值此關鍵時刻,全球知名創意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布朗,透過其鉅著《設計思考改造世界》,所呈現的正是「交鋒」下的設計思考,這也是本人樂於推薦本書的原因。
最後,布朗談到從全球到在地的設計思考,談到如何設計未來? 全球化已經是企業追求成長與生存之道,但是企業在追求全球化的過程,如何保留地區文化特性以營造地方特色,形成創意的差異化就益形重要。從產品設計與品牌經營的角度來看,在經濟全球化思維的影響下,各國的產品設計呈現一致的國際化風格,缺乏各自地方特色,無法顯示地區性的文化特質。因此,企業面臨「經濟全球化」的衝擊,如何結合文化特色發揮設計創意,以「設計在地化」營造產品特色,將是未來台灣發展地區特色的文化產品,提升設計競爭力的首要課題。就設計層面而言,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全球市場,在地設計」的「交鋒」下,設計思考能夠發揮「Design at the Edges」的功能?
筆者在2010年國際電子商務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題目是「從數位典藏到電子商務 (From digital archive to e-business)」,正是前述「傳統與現代」及「科技與人文」的交鋒,也是「設計創意」與「藝術創作」的交鋒。「設計創意」是利用科技提供產品的「功能」讓我們過舒服的日子,強調的是「普遍性」;「藝術創作」則透過人性提供創作的「感質」讓我們過快樂的生活,強調的是「獨特性」。就設計思考而言,既要藝術創作內涵的「獨特性」,又要設計創意外在的「普遍性」,細讀本書,不難發現上述的「設計思考」布朗在本書中多所論述,也是本書的重點。
本書不但是Tim Brown本人終生從事工業設計、產品創新經驗與體驗的結晶,更是IDEO團隊在矽谷從事設計顧問服務,與輔導產業轉型為創新企業所頓悟的法則。如同 TIM Brown曾提到的觀念,「設計服務當然需要創新思維,然而在數位科技與知識經濟時代,產品的創新並非工業設計或產品工程人員單獨所能完成,就算像 IDEO這樣的國際頂尖顧問公司,如無企業內產品設計開發相關完整專業團隊的參與,或參與者不具創新思考能力,絕難達到面面俱到及以知識價值創新的目的」。IDEO團隊在此生態環境的演進下,除對企業提供設計服務外,同時輔導企業內部團隊應用設計思考進行跨專業合作創新,於是今日延伸為IDEO對外的訓練顧問服務(IDEO-U)。
由於IDEO創辦人David Kelly 是史丹福大學前產品設計研究所所長、現任教授,有鑑於在產業參與產品與服務開發人員,具創新設計思維的重要性,更將IDEO-U的功能帶回史丹佛大學,成立碩士級的D-School學程,目前已為美歐各著名大學所效法。2006年美國商業週刊更以:「今日產業所重視的商學教育,未來將會被重視設計思維的創新設計教育所取代。」
凡是造訪過英國的人,幾乎都對大西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有過親身體驗,那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偉大工程師,布魯內爾(Isambard Kingdom Brunel)的無上成就。我是在可以聽到大西鐵路隆隆聲響的地方長大,身為牛津郡的鄉下孩子,我經常沿著鐵道騎乘腳踏車,等待那列偉大快車以超越一百英里的時速呼嘯而過。那線火車如今搭起來舒適多了(車廂配備了避震沙發座椅),沿線風景當然也有了改變,然而經過一個半世紀的考驗,大西鐵路依然是工業革命的代表圖像,是設計有能力塑造周遭世界的典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