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 2經濟成長不是一場零和博弈
經濟成長的初衷是為了幸福的目的,卻為什麼劃下了殷紅的M形界線,讓全球化的存在,使所得不均更趨惡化?事實上,經濟成長保障了市場規模的擴張、人民福祉的延續,而收入不均更是產生「相對幸福感」無可避免的存在。但經濟成長並不是一場零和遊戲,它會產生跨國界的正面外部利益,值得貧富雙邊打破藩籬,弭平所有「繁榮的矛盾」。
Point 3驅動創新的幕後推手
創新的策略之中,科技革新扮演著提升成長率的關鍵角色。「華盛頓共識」認為政策介入能夠鼓勵國內外投資,進而驅使科技進步,但經濟成長這座機器,仍然需要諸如民主、教育、歷史、文化……等零件的交互作用,才能在適當的時間點綻放成效。
Point 4恭迎紅皇后──永無休止的創新競賽
「要一直拼命地跑,才能維持在同一個位置。想抵達別的地方,至少要跑得比現在還快兩倍!」這句話一語道破紅皇后效應(The Red Queen Effect)的真諦。經濟成長正是一場永無休止的競賽,不僅開發中國家必須扭轉政府干預,提供誘因激勵創新;已開發國家更要枕戈待旦、創新不懈,才能永佔鰲頭!
Point 5黑暗國度的一盞明燈
即使來到M形的底端,創新精神進入一個貧病交加的黑暗國度,只要能扭轉寡頭或國家主導的缺失,也同樣能夠綻放奇蹟!政策導向的優勢,可以吸引外資進駐、加強人才培育、降低創業門檻……等,但政府也必須適時解除對國內企業的保護,讓經濟體能夠在全球的競爭中挺身而立!
一直以來,如何促進成長和成長果實如何公平分配都是經濟學的核心課題,當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經典著作《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就是探討「財富的起源」,也就是「如何增進財富、累積財富?」可是兩百多年來經濟學蓬勃發展、學門的分工愈細密、分析工具也愈先進複雜,然而成長和分配不均這兩個基本課題非但不見解決,反而全球的寶貴資源為現代經濟成長過度付出,於是資源短缺、甚至「2012地球毀滅」的瑪雅預言都以電影呈現虛擬實境呢!如今的「經濟成長理論」還是在探討這些課題。
大致而言,「創新」是被公認的重要因素,而「創新」(innovation)這個詞早在1912年就在一代宗師熊彼得(Joseph A﹒Schumpeter)的《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這本名著中出現,它又有「創造性破壞」的說法,具體的概念包含五種:一是新物品的提出,或對一件原物在性質上作某種改進;二是新生產方法的提出;三是新市場的開發;四是新原料或半製成品來源的發現;五是新產業組織的形成。
這本《紅皇后效應-經濟繁榮的秘密》(Good Capitalism, Bad Capitalism, And the Economics of Growth And Prosperity)就嘗試解答這些千古以來的難解課題,三位作者都是經濟學名家,而且對實務、甚至政治運作都有豐富經驗,他們藉由經濟歷史的觀察,循序漸進鋪陳「創意精神」這個主角的創造、維護及永續。由英文書名就清楚得知作者們認為「好的資本主義」是關鍵,它能孕育創業家運用創意精神讓社會永保創新活力,持續處於成長繁榮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