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數學邏輯奇幻之旅:一個追求真理的冒險故事 Logicomix: An Epic Search for Truth

數學邏輯奇幻之旅:一個追求真理的冒險故事
9789866414978
劉復苓
繁星多媒體
1990年1月01日
107.00  元
HK$ 90.95  





* 叢書系列:木星*科普
* 規格:平裝 / 346頁 / 18*23.5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木星*科普


[ 尚未分類 ]








本書不是一本普通的漫畫書,
它是一場追求真理的冒險,
一場由數學邏輯專家為主角的冒險!

  史上唯一,以「漫畫小說」方式,讓你輕鬆掌握「邏輯密碼」

  本書主角伯特蘭.羅素為二十世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於一九五○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一個關於瘋狂、理性、愛情與戰爭的精采故事

  這部創新的圖畫小說是以偉大的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前半生為基礎,描述他如何熱烈地追求真理。羅素一方面受家族秘密所困擾、另一方面因為年少輕狂、壓抑不住心中的好奇,因此決心追尋一個遠大目標:為數學建立邏輯基礎。

  羅素苦尋絕對真理期間,遇到了不少知名思想家,包括高特洛伯.弗雷格、大衛.希爾伯特和庫爾特.哥德爾,並且收了一位熱情、偉大的學生,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可是,他一直擺脫不了追求基礎的目標。羅素一路上經歷愛情、仇恨、和平與戰爭,堅持不懈地追求他的使命,還賭上了事業和個人幸福,最後瀕臨瘋狂邊緣。

  《數學邏輯奇幻之旅》不但是一本歷史小說,還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了最偉大的數學和當代哲學思想。本書有豐富的人物描述、加上生動高超的藝術表現,將理想的追求交織出令人著迷的故事。

  本書透過追根尋底、巧妙地層層堆疊,表露出羅素內心的掙扎、以及他是如何窮其一生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本質上,《數學邏輯奇幻之旅》可以說是理想中的理性、以及不完美的不變現實互相衝突矛盾的故事。

作者簡介

阿波斯托羅斯.杜克西阿迪斯 Apostolos Doxiadis

  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畢業。他的國際暢銷書《遇見哥德巴赫猜想》(Uncle Petros & Goldbach’s Conjecture) 是首部以數學為題材的精采小說。阿波斯托羅斯在電影和戲劇上獲獎無數,也是研究數學與敘事相互作用的先驅。

克里斯托斯.帕帕迪米崔歐 Christos H. Papadimitriou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腦系教授。他在計算複雜度和賽局演算法的開創性研究成果,讓他獲得無數國際獎項。克里斯托斯著有《杜寧:一本關於計算的小說》(Turing: A Novel About Computation)。

繪者簡介

阿雷卡斯.帕帕達托斯 Alecos Papadatos

  在法國和希臘的動畫電影界有二十多年的經驗。西元一九九七年,他開始在希臘報紙《To Vima》連載漫畫。他目前與妻子和兩名子女定居雅典。

安妮.迪唐娜 Annie Di Donna

  曾在法國攻讀平面藝術和繪畫,先後在巴巴爾 (Babar) 和丁丁 (Tintin) 等卡通製作公司擔任繪製人員。西元一九九一年起,她開始和他的丈夫,阿雷卡斯.怕怕達托斯經營動畫工作室。

譯者簡介

劉復苓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暨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曾任公關公司專案經理與報社記者,現為專職譯者。譯作甚豐,曾獲經濟部金書獎與政大科管百大Top 10等殊榮。個人部落格:「Clare的文字譯站」(tw.myblog.yahoo.com/clare-liu)


序幕

第一章 朋布洛克莊園
第二章 大師的弟子
第三章 求知之旅
第四章 悖論

中場休息

第五章 邏輯-哲學大戰
第六章 不完整的系統

完結篇


推薦序1

數學邏輯奇幻之旅推薦文

  闔上書,腦中仍然感受到理性與直覺在爭論不休,久久未已;對於大師羅素的景仰之情,也更加深刻。

  這本書,裡面沒有一堆稀奇古怪的邏輯符號而成為數學邏輯教科書,也不是講述這些人的生平故事等等的歷史典籍,作者帶領我們回到過去,「讓大師羅素自己來說」,去認識那些他曾經歷過的事情,那些引發他思考問題的源由,以及在追求這些問題的答案 (或是說真理) 時,所遇到的困境,尤其是心理上的描述,可以讓讀者了解到,必有堅強的意志,才能面對想要揭開真理所帶來的孤獨無助。

  我們不必有很多的邏輯知識,就可以看懂此書,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直處於接受「直覺、情感和習慣」。但是數學家或是邏輯學家卻不一定如此,舉個有名的「蘇格蘭黑羊」的笑話:

  三個科學家到蘇格蘭看到一隻黑羊,天文學家說:蘇格蘭的羊是黑的!

  物理學家說:不,只知道有些蘇格蘭的羊是黑的。

  邏輯學家說:準確的來說,我們只確定在蘇格蘭至少有個地方,至少有隻羊,它的其中一邊是黑色的。

  或許這是在調侃邏輯學家,但是若是仔細審視這三個結論,拋去所有的直覺、情感和習慣,你就覺得邏輯學家說的才是可信的。

  但要拋棄直覺,得付出相當代價,但是可能得到更多。作者提出歐基里德的第五公設問題,在拋棄直覺後,卻發展出更多更寬廣的道路,也就是非歐幾何的出現,給幾何學添加了新的生命。

  羅素提出的「理髮師悖論」,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到大師是如何被困在自己的問題之中,以及他用了多少心智與精神的力量在對抗這個問題。我想,這是我們在做學問的時候,一定會經歷過的心路歷程,作者完整的表現出來,能激起心中的共鳴。

  最後,作者運用一齣戲劇──奧瑞斯提亞,來進行中場休息以及最後的結局,讓人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有個喘息的機會與現狀對照,真是巧妙至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數學科教師 王啟光

推薦序2

獲知真理的喜悅

  在知識的殿堂裡,探索的過程往往極其艱辛與枯燥。與哥白尼的繞日說、牛頓的萬有引力等等大家所耳熟能詳的故事相比起來,羅素的數學邏輯不是教科書中的主流,學生們多半不認識羅素,但它的悖論所引發的數學危機,卻推動著數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與繁榮。

  年少時讀了這些名人偉人的傳記,總不免艷羨他們的成就,幻想著自己終有成為名人偉人的一天;隨著教書經驗漸長才讓我認真地思考著兩個問題:其一、在什麼情境下,促使這些偉大的學者對真理的觸發?其二、是什麼力量驅使著他們從事這麼艱辛與枯燥的探索?前者是一個必然之下的偶然,是累積了很多能量之後的爆發,而後者是一個感動的力量,教他無怨無悔、歡喜做又甘願受。

  我在教學的現場最常遇到的一種狀況,就是學生因考試成績不盡理想而喪失信心,老師為了鼓勵學生,就把題目弄得更簡單或是改成容易猜對的選擇題,結果粉飾出一個師生都能接受的好成績。這是個很嚴重的現象,表示學生沒有學到知識的內涵,而唯一能肯定他的分數失去了,自信心也跟著崩盤;老師飲鴆止渴的教學方式並沒有啟發學生,只是堆砌一些得分要領。細數國內的諸多升學考試何嘗不是如此,真可謂「教得只剩下分數」。

  在此誠摯推薦這本書給廣大的莘莘學子。本書中羅素曾多次提到歐幾里德的幾何學帶給他的震撼與鼓舞,那是個從假設、已知推論至結果的一連串驗證過程。獲知真理的喜悅與成就感,遠超過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因此撫平了內心的困厄與矛盾。日後的研究中所遭遇的種種挫折,與其說是被他的恆心與毅力所克服,倒不如說是那個感動的力量驅使著他沉浸其中、執迷不悔。當你為著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感到挫折時,也應換個心情想一想:我是否學到知識的內涵?它怎沒感動我?

台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數學科教師 洪明譽

導讀

羅素的故事─數學的邏輯、創新與實用之旅

  本書藉由邏輯學家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Russel) 的生平來介紹邏輯。邏輯是用來區分數學和其他學門最重要的特質,一個數學理論重要與否雖然也取決於它的創新性與實用性,但是如果它過不了邏輯這一關,根本就站不住腳。

  現代數學的邏輯基礎在古希臘時代便已奠定,尤其歐幾里德 (Euclid) 的《幾何原本》(Elements) 是扛鼎之作,這樣的傳統在東方文化中似乎並不存在。即使如此,西方也要等到十七世紀艾薩克.牛頓 (Issac Newton) 和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茲 (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 發明微積分之後,才有了進一步的突破,此後的兩百多年間,數學的發展與實證相佐,有如大江大海一般,創造了人類有文明以來最蓬勃的時期,然而就在同時,有識之士體認希臘邏輯的不足,許多最根本的問題,諸如幾何公理化、極限中無窮大的概念,是建立在相當薄弱的基礎上 [書中用「腐敗的基礎」(rotten foundation) 來形容]。這些問題要等到十九世紀末如喬治.康托爾 (Georg Cantor) 等數學家來重新檢視,羅素便是這個世代的代表人物之一。經由這些人的努力,數學才得以在二十世紀更創高峰。那個世代的遺產已經成為現代數學家的必備訓練,任何修過高等微積分的數學系學生都可以告訴你這是一段多麼枯燥的過程,尤其許多證明是「反直覺」的,經常必須強迫自己將思考程序顛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給出真正完備而嚴格的論述,但正如書中提到,這是「沒有什麼魅力,但卻極為重要」(not glamorous but crucial) 的工作。

  書中由此牽引出與羅素同時期的兩大數學家,大衛.希爾柏特 (David Hilbert) 和朱爾斯.亨利.彭加勒 (Jules Henri Poincare) 分屬「嚴格派」(rigor) 和「直觀派」(intuition) 的大辯論,時至今日,似乎絕大部分數學家都會同意兩者同是產生好數學的要件,一個數學家必須接受嚴格的邏輯訓練,讓邏輯自然的融入思考的底層,最終能自發地不受邏輯的約束而運用良好的直觀和洞察力,有點「隨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

  這本傳記處理了一些學術性的話題,諸如套套邏輯 (tautology) 和羅素悖論 (Russell’s paradox) 等,讓讀者能較深刻地了解羅素這個邏輯學家,但除此之外,它同時觸及了羅素的其他面相,譬如哲學家羅素,或者社會運動家羅素等面向,我們看到一個邏輯學家人性化的一面,看到他的掙扎和軟弱,看到他曾犯錯、曾放棄,對於年輕的讀者來說,這樣的書長遠來看應該會比經過美化的勵志書籍更能造成深刻的印象。

  最後我想以數學家的身分替邏輯講幾句話,現在台灣以及美國中學生的標準教程似乎已不再包括歐氏幾何作圖題,殊不知這其實是難以取代的邏輯訓練。許多人誤將邏輯思考和死板聯想在一起,恐怕這會扼殺了年輕人的創造力。邏輯中固然有不少的規則,且所有的推論必須完全符合這些規則,但對一個受過訓練的心智而言,卻是無上的解放。因為換個角度看,只要符合這些規則的便是海闊天空、再無思考上的盲點,前面提到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數學的發展和實證主義有極大的關係,尤其伽利略發明望遠鏡到喀卜勒三大定律是結合實證與數學的極致,但實證主義同樣有其限制。舉例來說,黑洞的觀念一直要到二十世紀中葉才被天文學家接受,但遠在十八世紀的數學家皮耶.賽門.拉普拉斯 (Pierre Simon de Laplace) 已經證明了黑洞的存在,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出後沒多久,卡爾.史瓦西 (Karl Schwarzschild) 便利用常微分方程式的推論找出第一個宇宙時空的黑洞解,史瓦西的發現被應用在全球定位系統 (GPS) 上,但偉大如愛因斯坦,卻始終認為它們不可能發生,因為它與經驗和直觀背離。

  近期在日內瓦由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 建造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 (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其主要目的,在尋找已由數學證實存在的希格斯 (Higgs) 粒子,如果找到了,將是數學抽象推理的又一次勝利。

(本文作者王慕道,美國哈佛大學數學博士,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 教授,二○一○年七月寫於紐約)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