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紐約藝術世家。自幼多才多藝,年僅二十歲便已兩次獲得全國性小說獎,並成為職業歌劇女高音。考威爾從小浸淫在藝術文化之中,具有深厚的藝術涵養,常以多位音樂大師或繪畫大師作為描寫的對象。目前已著有多本以知名藝文歷史人物為主角的小說:《尼可拉斯.庫克》(Nicholas Cooke: Actor, Soldier, Physician, Priest)、《倫敦醫師》(The Physician of London)、以年輕時代的莎士比亞為主題的《劇團演員》(The Players s: A Novel of the Young Shakespeare)與《嫁給莫札特》(Marrying Mozart)。《倫敦醫師》曾榮獲美國書卷獎 (American Book Award)。考威爾女士的最新動向請見其網站:www.stephaniecowell.com
這本小說是我在一九九五年參觀大都會博物館的展覽時得來的靈感,那場展覽名叫「印象派的源起」。在展覽中,博物館的負責人收集了許多後來大名鼎鼎的畫家年輕時的畫作。這些畫家當時大多一窮二白,彼此到對方的家中打地舖,或是一起畫著同一只花瓶裡的花,並如雷諾瓦後來所說的,「肩並肩」一起對抗這個世界。在那場展覽所有的畫中,有兩幅畫在我心中最徘徊不去。一幅是克勞德.莫內的《退潮時的埃沃岬角》(The Point of the Heve at Low Tide),另一幅是費德里克.巴齊耶快筆粗略地描繪在他畫室裡的朋友們。那是一幅小畫,卻是一整個具體而微的世界。我很驚訝地在一張佈告上看到,巴齊耶在二十九歲生日前死於普法戰爭。這位年輕的畫家為何自願上戰場呢?
那些畫被送去巴黎的瑪摩通美術館(the Marmottan Museum),花園則幾乎花了十年時間才恢復成原先的壯麗。幸運的是,米歇將這個地產遺贈給法國藝術學院,由傑拉德.范.德.肯普(Gerald van der Kemp)在一九七七年授命擔任吉維尼的管理人。園丁安德烈.德彼耶(Andre Devillers)幫他按照莫內創造花園的方式重建花園。新的保管人原本預期這裡只會有稀稀落落的訪客,但令他們驚訝的是,人數一直穩定成長,到了現在,他們預期每年的訪客將高逾五十萬人。那些人來這裡尋找啟發藝術的地方所具有的平靜,那是將這座花園當成對這個世界最後贈禮的畫家努力才爭取到的平靜。吉維尼一位女嚮導用法文詩文紀錄那裡的日常世界,現在又加上了一些英文文選,讀者可在givernews.com網站上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