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縣鳳山市人,臺大醫學院醫科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神經生理學博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神經科住院醫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研究員,曾任教於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爾灣)醫學院。
相對於作者朱迺欣醫師的老師奧斯汀 (James H. Austin)教授的大作「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 ,本書的書名是《打坐與腦──打坐的腦中腳印》。“Zen”乃是「禪」之日文發音,其印度梵文原音“Dyana”,中文譯音為「禪那」(簡稱為「禪」,或再添加「定」字而稱為「禪定」),玄奘大師意譯為「靜慮」,但是在現代的西方世界,將「禪宗」習慣以”Zen”來稱呼。因為,雖然禪宗是從印度的菩提達摩禪師於北魏時(約西元500年)傳來中國發展而成,宋朝時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文化的骨幹之一。歐美人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日本禪者鈴木大拙(1870 ~ 1966)之諸多英文「禪宗」著述及演講,引起西方人士對禪學之濃厚興趣。例如:奧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也是在1974年第一次到京都時,開始接觸到日本臨濟宗禪師--小堀( Kobori)松年老師,進而拜師學禪。
朱迺欣教授是台灣神經醫學界輩分崇高且備受尊重的前輩。這是繼前一本他所翻譯的 Prof. James H. Austin的巨著(Zen and the Brain;中文書名為「禪與腦—開悟如何改變大腦的運作」)之後,以身為一位神經科學家及神經內科醫學專家及自身的體認所撰寫的一本非常深入淺出從腦科學觀點來看「禪」的專書。個人一直從事腦造影(Brain Imaging)科技催生下的現代認知神經科學及臨床人腦科學與醫學已近二十年,所閱讀過之專刊專書與科普著作不知凡幾,卻深深感動於迺欣教授寫這本書的心力用意之深,更能預見本書所將帶給後進的啟發。
目前腦科學或心智科學在經過革命性的腦造影能夠直接觀察腦部活動之新科技的洗禮後,所呈現出來的是一個非唯物論與非唯心論之心腦合一 (Mind-Brain Identity)的觀點,且普遍認為心智與心識(Mind and Consciousness)是腦的活動的展現。這個觀點並非新創,但是重要的是其間心腦之互動與相互影響在科學實證的理念且透過腦造影科技之嚴謹檢視下是證據確鑿。腦部損傷會導致心智與心識的障礙,心的運作不管是透過外界的刺激(如專業藝術家,或運動家,或病人經醫療復健長期密集的訓練)或內在心性的鍛鍊(如禪定)反過來會改變人腦的的結構與功能,所謂腦部的重塑(Reorganization)或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然而個中,心與腦的因果關係依然未能完全釐清,解開幾千年來對意識與腦的奧祕距離仍然遙不可及。人類的腦由一千億個甚至上兆之神經元所組成,而這些巨量的神經元經由各種神經突觸(Synapses)與膠質細胞之連結,如何最終形成一個有主體意識的自我,在時間與空間的一個連續存在(Being),到目前科學與醫學仍然無解。
禪,一直是一個非常吸引普羅大眾的課題。禪,所訓練教化的是「心」的生命的宗教功課。而科學與醫學上對「心」的相對的實體?能夠研究的神經學對象則是腦及其運作所伴隨之心理生理的活動現象。對於宗教層次的禪來說,科學的研究與描述及了解,其實對心靈的悟覺及生命的終極解脫實非必要,更甚者與修行本身及生命自性的進化提昇完全無關。但是經由禪定的訓練所帶來的身與心的正面效應,逐漸被東西方社會所重視與接受且快速的實務應用中。以科學層次的禪來說,禪是腦與心智科學對人類了解心靈力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探針。這點在長期禪定之修行者其特定腦區(尤其與慈悲心—Compassion有關之區)之增厚,腦神經傳導物質活性增高與正向情緒神經迴路之激發,以及對於苦難刺激呈現的覺知有更敏銳的神經動力學(Neurodynamics)的反應表現 (見Richard Davidson在2009 LoS One國際期刊之對慈悲觀想禪定之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報告) ,本書有明確的分析與討論。這些研究告訴了我們,科學雖然尚不能解答心與意識的本質,但是在實證導向(Evidence-Based)的科學精神與目前可用的嚴謹方法學下,卻可見證心的力量其運作下些微能被觀察到的神經學的對應基礎與機制(Neurological Correlates)。迺欣教授在本書中,忠實呈述及客觀批判所有的研究報告與資料,所傳達的深意其實在此。
科學對於真實(Fact and Truth)的「知」道,並不等於宗教在生命心靈對真理(The Way)的「悟」道。佛陀於楞嚴經裡,於阿難之七次徵心問道中說:心不在內,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間。其中深遂意境無法以科學的語言來對等翻譯。物理學與腦科學對意識形成與運作的各種探討與理論中,極具代表性之一的訊息整合學說(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其對意識特性的界定是:意識具有整合(Integration)、分化(Differentiation)、複雜(Complexity,物理學用語)、突現(Emergent Property)、迴路重複(Re-entry)以及在時空雙向度的動態展現(Dynamic Scenario in Time and Space)等特性。而腦則是生物體唯一同時俱備這些性質與條件的器官系統(System)。這些特性與佛家講八識心田之「因緣和合」造作、「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以及「性空」與「空性」,其間科學與宗教兩者間文字道斷外之微妙共振相通處,實在值得我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對心腦合一的「相」(Phenomena, Image, Form)的體認下,去更進一步的追尋其背後的「實」質(Essence)。
自序/朱迺欣
人腦科學看打坐的「本來面目」
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
我寫這本書的動機因緣有二位貴人:一位是我的神經學老師奧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另一位是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杜正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