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合肥,1913年生於上海。10歲時師從朱謨欽學古文及書法。16歲從沈傳芷、張傳芳、李榮忻等學崑曲。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抗戰爆發後,轉往重慶,研究古樂及曲譜,並從沈尹默學習書法。抗戰勝利後,於北京大學講授崑曲及書法。1948年結縭傅漢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二十多載,並於家中傳薪崑曲,得繼清芬。
孫康宜(Kang-i Sun Chang)
祖籍天津,1944年生於北平。後遷居臺灣。1968年移民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主任。今為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著有中、英文著作多種,其中包括《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耶魯潛學集》、《耶魯性別與文化》、《遊學集》、《文學的聲音》、《走出白色恐怖》等。
那是1981年的4月間,紐約的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剛建成一座仿造蘇州網師園的「明軒」(Astor Court),一切就緒,只等幾個星期後向外開放。那年我還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尚未搬至康州來。當時普大的師生們正在熱心研究明代小說《金瓶梅》,對書中所錄許多明代小曲尤感興趣。於是服務於該美術館的普大校友何慕文(Marwell K. Hearn)就計畫為我們在明軒裡舉行一次曲會,並請著名崑曲大師張充和為大家唱曲,由紐約的陳安娜(即後來的紐約海外崑曲社創辦人之一)吹笛。當天充和用崑曲的唱法為我們演唱金瓶梅曲子,包括〈雙令江兒水〉、〈朝元令〉、〈梁州新郎〉(摘自《琵琶記》)、〈羅江怨〉(俗名〈四夢八空〉)、〈山坡羊〉(即小尼姑〈山坡羊〉)等曲。從頭到尾,充和的演唱深得崑曲優美的精髓,令在場諸人個個絕倒。有關此情此景,我曾以〈在美國聽明朝時代曲〉為題寫一文在 1981年8月號《明報月刊》上發表。
次年(1982年)秋天我轉到耶魯大學任教,並與充和的丈夫傅漢思(Hans H. Frankel)教授同在東亞語文學系裡共事。(傅漢思教授已於2003年8月去世)。充和與耶魯大學的關係也一直十分密切,2006年耶魯東亞圖書館重修,自然請充和為該館題字以為紀念。多年來,充和在耶魯的藝術系教書法,課外兼教崑曲。我一直希望能抽空向充和習練崑曲,只可惜總因工作太忙而屢屢作罷。還記得1980年代後期,我的博士生王璦玲正式向充和拜師學崑曲,開始會唱《牡丹亭》裡的〈遊園〉曲子,就曾令我一度非常羨慕。直到今日,王璦玲(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還經常對我說,她當年等於是「代替」我向充和學習了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