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蔣委員長寫了一本《中國之命運》,毛澤東很不服氣,說他也要寫一本;但事實上,中國的命運從 1944年開始就由美國決定了。或許國府的命運真的不好,美國首先派來中國戰區的參謀長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不但親共、反蔣,而且囂張跋扈,結果終被國府要求撤換。其次是當時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年輕外交官也多為親共份子,他們對中共的美化和稱讚已經到了肉麻的地步,但他們所寫的政情報告卻是美國決定中國政策的基本依據。最後,戰後派來調處國共紛爭的馬歇爾(George C. Marshell),就是當年最支持史迪威的人,他和杜魯門(Harry S. Truman)共同決定了中國戰後的命運。
在這一期間,美國不乏對國府同情和友善的人士,如赫爾利(Patrick J. Hurley)、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和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等人,主張美國應堅定支持國府,但他們的意見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共和黨一些對國府友好人士,如眾議員周以德(Walter H. Judd)、參議員諾蘭(Robert R. Knowland)和范登堡(Arthur Vandenberg)等人,為了支持國府,批評美國外交政策軟弱,則被視為黨同伐異。至於美國媒體大亨魯斯(Henry R. Luce)和霍華德(Roy Howard)等人為國府仗義執言,則被馬歇爾譏諷為「膚淺」和「偏差」。
美國在十九世紀末以門戶開放政策開始介入遠東,並從此贏得中國人民對美國的尊重與好感。但事實上,美國自始對中國的政策就是消極的,所謂門戶開放只是表示列強在瓜分中國時,不要把美國排除在外,美國又為門戶開放做過什麼建設性的工作?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占領中國的東北時,美國有採取任何行動嗎?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美國又做了什麼?美國人在感情上或許對中國有些同情,但在理智上從未有為中國打仗的想法。在中國抗戰頭四年中,美國所做的是稱讚中國人民的英勇、肯定蔣委員長的卓越領導、鼓勵「中國繼續作戰」(keep China in the war),唯一稱得上的行動,是由陳納德(Claire Chennault)領導非官方的飛虎航空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