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Children,2/e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840837
黃瑋瑩、辜惠媺
學富文化
2006年8月01日
180.00  元
HK$ 171  






* 叢書系列:人文社會
* 規格:平裝 / 446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文社會


社會科學 > 社會工作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對於社工系大學生、研究生、甚至是相關的助人專業者來說,都是絕佳的實務教科書。本書範圍夠廣泛足以讓大學生有概念式的認識,而對兒童少年臨床課程的研究生來說,也提供了各式工作技巧以及實務議題上的深入探討。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跨越多種場域的兒童實務,提供了非常全面、整合性的之事與實務技巧。本書許多優勢之一即,把兒童生活放在家庭與社區場域的脈絡中來看。且運用生態系統和發展理論來形成組織架構,以協助實務工作者進行生物心理社會評估和所需的處遇。透過運用系統理論觀點,作者告訴我們,兒童無法與其生活脈絡切割。而實務處遇只有在考量這些脈絡下才可能成功。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呈現出兒童生活最真實的情況。透過文本與實例,讓學生和實務工作者可以體會兒童生活所面臨的困難。所運用的實例及作者自身的實務經驗直指兒童生活樣貌,並描繪出有效協助這些家庭的多重角色和實務技巧。從呈現出的案例,看出她在兒童工作上,足以處理過程中引發的情緒狀態。更多的實務素材及案例,讓本書對實務工作者和學生更具可讀性。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也同時強調優勢、復原力與文化多樣性,讓此書不會過度從病理學的觀點來看待兒童和家庭。從一開始,這本書就提倡實務技巧的多元知識基礎,且所有助人者都需要具備文化包容性。在文化多樣性的實務技巧上,透過文字描述與案例一同交織出豐富的文本。

作者簡介

Nancy Boyd Webb

  社會工作博士,家族治療師,是針對有失落與喪親經驗兒童遊戲治療的重要作者。其暢銷書被視為臨床與兒童工作機構重要的參考文獻。作品包括”Helping Bereaved Children, Second Edition: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Guilford Press), “Play Therapy with Children in Crisis, Second Edition: Individual, Group, and Family Treatment” (Guilford Press), “Culturally Diverse Parent-Child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以及本書第一版(Guilford Press)。此外,作者亦在許多期刊上發表文章以及製作錄影帶Techniques of Play Therapy: A Clinical Demonstration,並獲得紐約影展非廣播類媒體競賽青銅獎的殊榮。Webb博士擔任Guilford出版社兒童與家庭社會工作實務系列的編輯。她也是紐約遊戲治療協會(New York Association for Play Therapy)的理事,以及”Trauma and Loss: Research Interventions”期刊的編輯顧問群之一。

  作為取得證書的臨床社工師、註冊的遊戲治療督導,Webb博士經常在美國和世界各國有關在遊療、社工以及喪親服務等會議上代表出席。她自1979年起即成為Fordham大學社會服務學院的教授,並於1997年獲頒社工系卓越教授。1985年,她成立Fordham大學兒童與青少年治療碩士後的學程,以滿足紐約大都會地區對遊戲治療訓練的需求。 2000年四月,Webb博士也出席由美國臨終基金會贊助、Cokie Roberts主持之衛星視訊會議「與悲傷共存:兒童、青少年及失落」(Living with Grief: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Loss),此會議共針對逾2100個點發射。Webb博士於2002年獲得Fordham學校指定James R. Dumpson基金贊助研究,同年並榮獲紐約州社工教育協會年度社會工作教育獎。

  除了教學、著述以及接受諮詢外,Webb博士仍維持對學校以及機構的臨床實務和督導諮詢。她巡迴美國、加拿大、澳洲、歐洲、香港以及台灣,針對遊戲治療、創傷以及喪親等議題演講並舉辦工作坊。


作者介紹 iii
推薦序 v
作者序 ix
譯者序 xi

PART1

CHAPTER1 兒童的問題與需求 3

兒童生活的社會脈絡 4
案例:雅各,10歲以及戴蒙,14歲 5
情緒與行為問題比例升高 9
病因學的生態觀點 14
當前兒童社會工作相關議題 16
結論 19
問題討論 20

CHAPTER2 協助兒童所需之背景資料 21

認識社會工作者的多重角色 22
案例:荷西,6歲半 23
對核心價值與倫理守則的承諾 26
與兒童工作必須具備的知識基礎 31
與兒童工作的必要能力 38
在與兒童工作時避免潛在的陷阱 39
實務上的督導以及自我監督 41
問題討論與角色扮演練習 42
有關兒童生物、心理與社會發展的推薦讀物 43

PART2

CHAPTER3 與所有相關系統建立關係 47

案例:芭比,10歲 48
對服務需求的認定 52
代表兒童與家庭的跨機構合作 55
建立專業關係 60
結論 65
問題討論與角色扮演練習 66

CHAPTER4 兒童的生物心理社會評估 67

何謂評估? 68
評估過程 69
決定誰/什麼該被評估 70
取得附帶的資訊 72
評估的順序與一般守則 73
評估工具 82
案例:運用發展史/三維評估原則:芭此 87
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 98
相關資料摘要 103
案例:生物心理社會評估案例摘要:芭比.史密斯 104
對家長以及其他專業人士的回饋/檢視 109
結論 110
問題討論與角色扮演練習 111

CHAPTER5 訂定契約、有計畫的干預

以及追蹤的過程 113
訂定契約:介入案家並確認其需要 114
有計畫的干預 117
追蹤進步情形並結案 126
史密斯家庭的近況:1995 127
芭比的近況:2002 129
結論 130
問題討論 131

PART3

CHAPTER6 與家庭工作 135

兩種相異的助人取向:兒童中心與家族治療 136
整合的兒童與家庭模式 138
不同層次的家庭介入 139
家庭工作中的倫理挑戰 148
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及其家長工作 149
案例:提姆,7歲 152
提姆的近況,14歲 160
結論 160
問題討論與角色扮演練習 161

CHAPTER7 與兒童一對一工作 163

單獨與兒童工作的理由 165
案例:安娜,5歲 165
案例:塔咪,4歲 166
選擇遊戲治療技巧 170
治療性地運用兒童遊戲 175
各種兒童治療策略 177
案例:琳達,10歲 181
結論 188
問題討論 189

CHAPTER8 兒童團體工作 191

團體工作的理論 192
不同型式的兒童團體 194
規劃兒童團體的考慮因素 198
兒童危機干預團體 208
案例一:世界貿易中心爆炸案,1993年2月26日 211
案例二:世界貿易中心攻擊案,2001年 9月11日 213
結論 216
問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練習 216

CHAPTER9 以學校為基礎的干預 219

學校一家庭一社區的合作關係 220
綜觀學校社工師的角色 223
跨專業合作議題 228
案例:強尼,5歲 229
特殊需求兒童 232
案例:艾利,7歲 237
結論建議 243
問題討論 244

PART4

CHAPTER10 親屬寄養與寄養家庭中的兒童 247

兒童最佳利益的信念 248
決定安置的需求 250
不同程度的照護 255
安置兒童的典型議題 260
兒童干預方法 261
案例:有受虐史的寄養兒童案例:戴夫 262
案例:感染HIV病毒之寄養兒童案例:瑪麗亞 263
案例:與祖父母同住的兒童案例:瑞克 266
案例:與祖母同住的案例:凱拉 267
寄養父母的處遇服務 267
兒童福利社王師的角色 268
結論建議 269
問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練習 270

CHAPTER11 離婚與重組家庭中的兒童 271

失落和多重壓力的議題 273
家庭情況對孩子影響的評估 277
協助離婚和重組家庭孩子的目標 281
監護權之爭:夾在中間的孩子 283
案例:麥爾坎,11歲 286
實務工作者的倫理議題 295
結論 297
問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練習 298
有關離婚和重組家庭的參考資料 298

CHAPTER12 受疾病與死亡影響之家庭中的兒童 299

案例:莎賓娜,5歲9個月 300
兒童理解死亡的發展性影響 306
喪親兒童的三維評估 307
手足死亡的議題 314
喪親兒童的選擇性介入 319
補充資料:八年之後 327
總結建議 329
問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練習 329

CHAPTER13 物質濫用家庭中的兒童 331

分類和術語 332
物質濫用家庭/環境對成長中的孩子的影響 333
實務工作者的倫理兩難和壓力 337
個別和家庭助人策略的整合 342
物質濫用父母之子女的團體 346
案例:維妮莎,9歲,維農,10歲 350
結論建議 358
問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練習 359
教材資源 359

CHAPTER14 家庭和社區暴力之兒童受害者和目睹者 363

問題定義和範圍 364
置身於暴力的兒童所受的影響和處遇的意涵 366
家庭暴力兒童受害者和/或目睹者的評估 368
案例:依麗莎,6歲 371
創傷兒童的評估:兒童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374
選擇性的助人方法 379
個案:瑪塔,5歲,父親死於紐約世界貿易中心
恐怖攻擊 385
團體策略 388
家庭和社區暴力的預防策略 390
總結建議 392
問題討論 393

CHAPTER15 變化中的世界對兒童實務工作的影響 395

為孩子共同分擔責任的需要 396
兒童權益的全球化觀點 399
案例:艾莉莎,8歲 402
兒童直接實務工作的趨勢 405
結論建議 411
問題討論和角色扮演練習 413

參考書目 415


推薦序

  什麼是二十一世紀初兒童與家庭所面對的議題?而社工專業在協助過程中又扮演何種角色?遊民、家庭與社區暴力、寄養安置、離婚和再婚、物質濫用以及死亡等問題,皆是社工服務試圖處理且面對的挑戰。實務工作者和學生都必須有知識來面對案主的多元需求,而且要有足夠的訓練來協助這些案主。家庭議題會在不同面向影響各個家庭成員,而兒童,更因其年幼,經常因為缺乏理解、缺乏關注而受苦。本書即希望確保兒童能以獨立個體且為家庭成員等雙重條件,獲得適當的考量。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第二版對於社工系大學生、研究生、甚至是相關的助人專業者來說,都是絕佳的實務教科書。本書範圍夠廣泛足以讓大學生有概念式的認識,而對兒童少年臨床課程的研究生來說,也提供了各式工作技巧以及實務議題上的深入探討。”兒童社會工作實務”跨越多種場域的兒童實務,提供了非常全面、整合性的之事與實務技巧。本書許多優勢之一即,把兒童生活放在家庭與社區場域的脈絡中來看。且運用生態系統和發展理論來形成組織架構,以協助實務工作者進行生物心理社會評估和所需的處遇。透過運用系統理論觀點,Nancy Boyd Webb告訴我們,兒童無法與其生活脈絡切割。而實務處遇只有在考量這些脈絡下才可能成功。

  ”兒童社會工作實務”呈現出兒童生活最真實的情況。透過文本與實例,讓學生和實務工作者可以體會兒童生活所面臨的困難。所運用的實例及Webb博士自身的實務經驗直指兒童生活樣貌,並描繪出有效協助這些家庭的多重角色和實務技巧。從呈現出的案例,看出她在兒童工作上,足以處理過程中引發的情緒狀態。雖然本書第一版已經涵括這些內容,但新版提供了更多的實務素材及案例,讓本書對實務工作者和學生更具可讀性。

  此書的架構在教學上更是清楚。Webb博士在第一部提供了與兒童工作的生態”發展架構,清晰地以圖表與實例來呈現。從本書深刻的案例中可看到,因為貧窮、暴力、藥物及其他影響兒童和家庭的社會問題,造成對其社會和行為能力的腐蝕;然而,”兒童社會工作實務”同時也強調優勢、復原力與文化多樣性,讓此書不會過度從病理學的觀點來看待兒童和家庭。從一開始,這本書就提倡實務技巧的多元知識基礎,且所有助人者都需要具備文化包容性。在文化多樣性的實務技巧上,透過文字描述與案例一同交織出豐富的文本。

  本書第二部,Webb博士開始介紹案主評估與實務知識和技巧。她探討了臨床的過程,以及實務工作者所能運用的特定處遇方式。這部份涵蓋如何與系統建立關係、進行評估、處遇計畫與監督、和個案工作過程的成效評量,這些章節中有許多實務上可運用的評估工具、訪談技巧、以及問卷。本書也提供如何評估兒童的風險性和保護性因素的案例及資訊。此外,Webb更針對實務上面臨的兩難困境,例如面對「非志願性」兒童案主的策略,提供了深度的知識。

  經過個案工作完整的論述後,本書第三部則發展協助兒童的特定方法,像是家庭工作、個別諮商、團體工作、以及在學校內的工作等等。這些章節對於協助兒童提供了絕佳的建議和工具。

  本書最後一部分,像是個萬花筒,提供對於協助兒童的各種知識、技巧與其變形運用。(每個章節的撰寫皆來自針對不同生命情境下,可影響或需要特殊協助的助人觀點。)涵蓋的主題包括親屬和寄養照顧、離婚及重組家庭、家庭成員生病和死亡、以及家庭和社區暴力等。這些篇章是學術性的,但也充滿了實務的智慧。這部分提供了在不同生命階段時,服務兒童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技巧。

  此書的最後一章是「變形的」,因為這些討論是把兒童置於人權和壓迫的全球脈絡,而這在臨床實務的文本中並不常見。本章提及政府及政策介入的必要、全面的倡導、以及倡導與臨床工作的結合。同時觸及遊民、移民、愛滋等兒童面對的議題,也很清楚介紹如何對兒童及其父母提供福利和充權之優勢與復原力的觀點。透過舉例生動說明改善兒童生活條件的需求,以及補充的生態哲學等,以作為文本的核心。在本書最後一章,更是強化”兒童社會工作實務”所環繞的價值與訊息。兒童不可以從生活脈絡中被移出,反之,應該是透過關愛的成人的協助來改善其脈絡。兒童該是被珍愛的禮物,但卻有可能被虐待、被傷害或者是被疼惜。Nancy Boyd Webb呈現給我們的是極佳的實務文本,告訴實務工作者在解決其心理健康與社會問題的工作過程中,可以如何珍愛兒童。

CYNTHIA FRANKLIN博士
德州奧斯汀大學

作者序

  本書第一版完成於1996年,當時筆者具有約20年社會工作教育、超過30年的兒童及家庭社工實務的經驗,對本書充滿期待與信念。時至今日,筆者的任務將注意力轉向對兒童案主適當的協助方法來滿足其特殊需求。在二十一世紀初,我們發現許多問題持續影響兒童及其家庭,不管我們專業努力有多少。不幸的是,暴力—家庭的、社區的、甚至是全世界的—都在逐步上升,在許多孩子的生活中造成了緊張和創傷。在這個無法保障家庭與兒童安全的世界,專業處遇的需求更甚以往,不論是緩和持續的衝突、或是抵銷生活中負面的影響。

  很不幸的是,社會工作教育仍持續忽視年輕人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錯誤地假設和家庭工作就可以適度滿足兒童的需要。舉例而言,多數兒童福利的書籍,不是忽略就是很簡單地討論針對12歲以下兒童運用遊戲治療這種工作方法。此外,強調支持家庭維繫的原則,雖然立基於一個值得的目標,但有時候卻不幸地過度強調家庭而未注意到孩子的獨特需求。被虐待或疏忽的兒童,正如許多在兒童福利體系中的孩子一般,更重要的是去關注並協助解決那些當初造成兒童有需要被安置、家庭中的各種困難。事實上是,家庭與兒童個別工作二者都需要適度地去解決問題情境。

  本書強調社會工作學生必要的訓練,得以針對兒童發展年齡和能力運用適當的方法。在協助對象還是兒童時,幫助他們有著預防性的目的,避免幾年後問題出現在更大的孩子、家庭、甚至社會上。

  二十世紀末,社會工作教育承諾要滿足有色人種以及在生命週期各階段不同性別取向者的需求。這個目標看起來包括兒童,但是對於兒童實務工作者卻沒有提供適當的訓練。而社會工作教育協會(The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認為每所社工學院都應該有適當的課程設計,以提供針對服務這些案主群相關的課程。

  這本教科書的內容對於大學部與碩士生都相當有用,本書的設計涵蓋基礎與進階的素材。前三章為理論架構,運用案例貫穿整個兒童服務的過程,而後說明不同的助人方法。第四章也是最長的一章,則處理了在特殊情境下如何協助兒童。各章節的案例與最後的討論,觸及像是如何和在親屬或寄養安置中的兒童工作、在監護權爭奪戰中與兒童工作的挑戰、以及如何和因為目睹暴力而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依附困難的兒童工作等議題。許多實例對跟兒童工作的社工員來說都相當尖銳,例如面對成長在藥物濫用家庭的兒童、還是因為戰爭或恐怖主義而失依的孩子。因為筆者聚焦於最難工作的情境,所以每天苦惱於如何協助這類兒童的社工和實務工作者,或許可以在本書中找到不同的工作方向。

  雖然筆者開始撰寫本書時,是針對直接服務兒童與家庭的工作夥伴,但更巨視的政治與經濟議題卻無可避免地跳脫出來。我們急需倡導工作,以改善並解決因為世代貧窮所造成的兒童問題。筆者最大的期許是,透過本書將協助兒童之「微視」與「巨視」取向結合在一起。如果我們真的有些助益的話,就應該發生這樣的連結,而社會工作者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能夠也應該扮演領導的角色。

譯者序

  本書中文版的問世,其實最大受益者,恐怕正是筆者本人。

  投入兒童社會工作領域將近十年,而近幾年來開始有機會在學校與大學部的同學分享一些實務工作經驗。自從開始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兼任講述「兒童少年社會工作」課程以來,最頭痛的莫過於遍尋不著合適的教科書。坊間相關教科書多以「兒童福利」出發,不論架構或內容多偏向整體福利體系、不同兒少福利需求議題的介紹,卻較少整合入實務工作方法,因此在教科書與參考書籍的選用上,很難以一本完整架構的書籍貫穿全學期,而經常必須在各自不同書寫風格、不同偏好的理論取向、不同實務經驗背景的各參考文獻間穿梭。這對兒童社會工作初入門的大學生而言,實在相當辛苦,且時有混淆。

  於是經過筆者努力上網搜尋適當的授課素材後,發現”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Children”這本書。除了在Amazon網站上閱讀目錄及些許篇幅外,並麻煩當時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博士班的學妹,請她協助瞭解此書在紐約幾所學校社工系的使用情形與評價,獲得相當正面的回應。待我購得本書並深入閱讀後,更認為這是本相當難得的教科書,架構明確清晰,除理論整合、與相關議題的探討外,更佐以作者豐富的實務工作經驗,融入兒童社會工作的工作方法,並以案例貫穿全書,深入淺出,十分符合筆者的期待。緊接著便開始與學富文化事業于雪祥發行人及編輯小組聯繫,邀請他們評估取得本書中譯本版權與發行的可能性。經由學富的努力,本書中文版才得以在台灣出現。

  由於篇幅眾多,筆者邀請長期在兒福領域的工作夥伴辜惠媺小姐一同進行翻譯工作。翻譯期間,筆者與辜小姐先後懷孕,因次也延誤了本書出版的時間。承蒙學富文化事業編輯群的包容與編輯專業上的努力,特此致謝。雖經多次校閱,但疏漏在所難免,也懇請社工領域的先進們,不吝賜教,讓本書得以更精確的面貌呈現。而如果”兒童社會工作實務”這本書的中譯本能對相關教學、實務工作專業有所助益,則是作為一個兒童福利工作者及譯者最大的欣喜。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