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學校運作之道

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學校運作之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312357
林郡雯
學富文化
2007年7月01日
193.00  元
HK$ 183.35  






* 叢書系列:教育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教育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教育類 > 教育 > 教育概論








  多年來我一直在大學及研究所教授教育社會學相關課程,本書向來是我的上課指定用書,也是我經常查閱的參考書。該書作者群擁有完整的社會學理論背景,以學術性方式將社會學理論應用於教育領域中,使該書優質並具高度可讀性。── Quirico Samonte 東密西根大學

  這是一本優良、能顯示同理心、具遠見性的書籍。該書作者群展現其原則性的理論與實用的洞察力,令人稱許,在當前混沌的時代,此特色更彰顯出重要性。 ──John Marciano 紐約州大學Cortland校區

  唯有認識過去,才能洞澈現在。本書的第一個特色,便是希望通過歷史,對於現況進行「深度」的理解,以免流於「表面」文章。第二個特色,在於各章的實例解說方塊。本書作者以解說方塊的形式,適時穿插實例,或用故事、或用訪談、或用報導等等,試圖拉近學理與實務相互呼應的關係。第三個特色,是作者對批判的強調。一方面,他們在相關的章節中,對批判取向的學說紹述甚力,另方面,全書相當側重學校以及整個社會不公不義情事的討論。這三項特點,頗合當前臺灣教育社會學進一步開展的需要,中譯版有幸成書,當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張建成摘錄自本書推薦序


?
top

* 叢書系列:教育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top

第1章 理論及其對學校教育目的的影響 1
前言 2
何謂理論 4
社會傳遞論 6
解釋論 27
社會轉化論 36
結語 53

第2章 學校教育的社會組織 59
前言 60
學區的內部組織 61
控制的地理學 68
控制模式與財務:地方層級 70
控制模式與財務:政府層級 82
控制模式與財務:非政府層級 86
學校是科層組織 87
學校如何變成科層組織 92
學校的科學管理 98
對中央集權控制的抗拒:重建與改革 106
改變學校組織與財務 116
結語 126

第3章 青少年文化與學生同儕團體 127
前言 128
何謂青少年文化? 130
青少年文化與現代生活 145
延遲的世代 163
學校教育的教導 170
在學校中生存 182
結語 192

第4章 教育中的勞動力:教師、輔導人員、行政人員與助理人員 195
前言 196
地位與權力的議題:專業自信與大眾的蔑視 199
教職結構的矛盾 202
誰來當教師? 208
教師所為何事:教師工作性質的矛盾 223
教職的報酬結構 232
喪失技能、例行化與科層控制的增強 233
在都市學區擔任教職面臨的挑戰 242
行政人員與助理人員 243
學校行政工作的性質 248
結語 259

第5章 社會階級及其與教育的關係 261
前言 262
何謂社會階級? 262
理論起點:Marx、Weber與 Bourdieu 273
社會不平等與社會的結構 281
教育中的階級偏見機制 289
結語 297

第6章 學校所教何事:課程與知識的階層化 299
前言 300
何謂課程? 300
學校所教何事:正式課程 305
課程的階層化 317
學校所教何事:潛在課程 325
替代課程與轉化教學 333
結語 342

第7章 弱勢族群:教育機會的均等 343
前言 344
聯邦政府與教育機會均等 356
有關弱勢族群學生學校教育的研究 371
弱勢族群學校教育互相牴觸的目的:文化同化或文化多元主義? 383
結語 384

第8章 學校教育中的性別平等 387
前言 388
性別角色的發展 392
婦女教育機會的均等 396
正式課程中的性別差異 402
因性別而異的學校教育結果 409
隱含在課程中的性別 419
結語 434

詞彙 437
附錄 449
參考書目 455
索引 485

top

推薦序

  臺灣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的光景,在原創性的研究成果不斷推陳出新之際,若要說有何不足,大概就是忽略了翻譯,尤其是教科書翻譯的基本工夫。平心而論,翻譯工作之求信、求達、求雅,本即是件苦差事,再加上它在目前的學術評等制度中不太受到重視,學者無心於此,自然可以想像。不過,一門學科之永續發展,除了要有學問好的前輩領頭,還得要有程度夠的後學跟進。此處所謂的「程度」,是指對國內外的教育社會學發展,包括理論基礎、方法模式、經典研究、新興議題等等,皆能有所了解。這種了解,是一種由廣而深的領悟,故在起點上,好的教科書(國內、國外至少各一本)不可或缺。在我看來,《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學校運作之道》就是這麼一本不錯的入門書。

  大體而言,《學校運作之道》的章節架構,與國內學者所撰的教育社會學教科書,相去無幾。不同之處在於,本書的內容安排,特別表現出(一)對歷史的關注、(二)對實例的重視,以及(三)對批判的強調。

  關於第一點,作者在序言中,便自陳這是刻意為之,因為他們相信:唯有認識過去,才能洞澈現在。他們希望通過歷史,對於現況進行「深度」的理解,以免流於「表面」文章。這份用心,在各章的鋪陳中,均可看到。以第四章〈教育中的勞動力〉為例,作者在討論「誰來當教師」時,從希臘、羅馬時代說起,以歷史發展為經,各家學說為緯,最後以今日教職結構收尾,並在結語部分提出自己的見解。再拿第八章〈學校教育中的性別平等〉為例,作者以一個家庭、三個世代的故事,說明白人勞工女性的學校經驗,藉此印證二十世紀的一百年間,婦女教育機會的發展,文末並從女性主義的角度,闡明他們對性別平等教育的看法。

  本書的第二個特色,在於各章的實例解說方塊。坦白說,教育社會學的學說浩瀚,常使有心入門的年輕學子望之卻步,而學說與實踐之間如何產生關連,也是一個長期構成困擾的問題。許多教科書,理論洋洋灑灑,文獻整整齊齊,學術味道十足,可卻距離讀者的實際經驗甚遠,讀來迭有不知何以之感,挫折叢生。本書作者以解說方塊的形式,適時穿插實例,或用故事、或用訪談、或用報導等等,試圖拉近學理與實務相互呼應的關係。他們的解說方塊,在質在量,也許仍有精進的空間,但作者的用心,值得肯定。如果看了實例,還是無法通透理論與實際的連結,讀者可以跟著作者設計的學生活動,按部就班,依序進行反省思考,應該會有進一步的體會才是。

  本書的第三個特色,是作者對批判的強調。一方面,他們在相關的章節中,對批判取向的學說紹述甚力,例如第一章的批判民族誌、第六章的批判教學論、第八章的女性主義等等。另方面,全書相當側重學校以及整個社會不公不義情事的討論,譬如:第二章由學校組織的政治性,點出學校知識的安排反映社會的權力結構,順勢帶入第三章之弱勢族群在校遭遇的多重不利;再如第六章闡述潛在課程如何影響弱勢學生的自我觀念,第八章說明某些學生如何因為性別、性取向之不同,而淪為歧視與暴力的對象等等,在在顯示作者同情弱勢、關懷正義所持的批判立場。當然,教科書該不該表述立場,見仁見智,言人人殊。但對教育社會學的年輕學子來說,隨著兩位作者「走」這一趟批判之旅後,若能有所反芻,潛心自問:他們這麼說,那我的看法呢?如果本書具有這樣的效果,算不算成功,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鑒於《學校運作之道》一書之對歷史的關注、對實例的重視、對批判的強調,頗合當前臺灣教育社會學進一步開展的需要,中譯版有幸成書,當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親睹校譯過程之嚴謹與用心,感佩之餘,樂為之序。

張建成 謹識
2007年6月25日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原著序

  我們撰寫本書的原意,是想準備一份教材,好讓我們的學生,特別是那些不具社會理論背景的學生,能從批判的角度來認識學校教育社會學。我們想要藉著不同理論觀點的探索,促使我們的學生從事有關學校教育之社會文化及政治議題的思考。我們也要求我們的學生依據這些觀點,尤其是以一種批判的、轉化的觀點,檢視他們自己對學校教育的想法。

  本書有一特色,就是在資料的呈現上,以及在處理理論演進對我們觀察、詮釋學校成效所產生的影響時,均帶有強烈的歷史傾向。我們把當代的學校置於其歷史發展脈絡之中,予以討論,因為我們相信,現行學校的組織方式,深受過去事件及社會政策的影響。同樣地,雖然我們自己的詮釋與結論,來自批判及女性主義的啟發,但它們亦如所有社會科學家的觀點,都是以過去的理論模型與分析,特別是功能論與衝突論,作為基礎的。由於本書是在介紹社會學家思索教育過程的方式,所以我們在每一章裡,都穿插著古典的與當代的批判觀點。每章通常都從描述的、功能的探討途徑開始,而以最近的批判分析作結。如果我們瞭解我們來自何方,就比較容易知道我們目前身在何處。

  本書的章節,係依社會學的子領域:如社會理論、組織社會學、工作與專業社會學、知識社會學,以及階級、種族、性別,來做安排。

  第一章探討的是人們如何構思學校運作的目標、學校為誰的利益服務、以及學校應該教些什麼的相關理論。這些理論,可分成三類:(一)傳遞論(transmission theories)包括功能論與衝突論,認為學校只是被動地傳遞社會型態,代代不變;(二)解釋論(interpretivist theories),透過微觀層次的分析,描述學校教育的運作,並在傳遞論與轉化論(transformation theories)之間,作一連結;(三)批判論(critical theories),認為經由批判、對話、意識的完成、以及主體的能動性,學校裡的人員能在轉化社會的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第二章將學校視為一種社會組織,來進行探討。首先呈現的是學校組織的歷史分析,特別是分析學校組織如何受到企業與產業概念的影響。接著檢視學校及學區的內部組織、控制型態、以及影響它們運作的地方、州與全國性機構等外部網絡。本章也討論美國學校的財政措施,一方面強調權威型態曖昧不明,另方面指陳政治對教育的影響。

  第三章詳細討論一個常遭忽視的團體,即學生。文中檢視社會變遷如何影響學生之兒童期與青少年期經驗,也檢視學生順從與反抗學校的特殊方式,以及同儕團體與青少年文化對學校教育的衝擊。

  第四章檢視教師、行政人員、諮商人員與家長的相關問題。文中描述行政人員掌握較多的控制權,教師則否,從而質疑教職的專業性。本章也檢視教育人員的性別偏態,及其對教師權力與聲望的影響。

  第五章分析社會階級與教育的關係。一方面追溯有關社會階級分層體系起源的看法及其變化,另方面追溯哪些因素促成社會權力的取得。本章也檢視社會階級對社會結構和個人成就的影響,並提出當代教育體系之「公平」、功績與均等的問題。於此,本章實為以下弱勢族群與性別的分析,做了番暖場的工夫。

  第六章探討課程的問題,或是說,探討那些或明或隱的教學內容問題。本章除了觀察各類知識在權力及聲望上的差異,也檢視課程的分流與能力分組,如何將兒童依其父母的地位,加以區等別類。

  第七章討論弱勢族群與學校教育的關係。本章除了檢討聯邦政府提供弱勢族群學生均等機會的角色外,也提出各種有關弱勢族群學生學習失利之社會學與人類學的解釋,以及提升這類學生成就、延長留校時間的構想。本章以討論弱勢族群學生之同化、調適與抗拒的形式作結。

  第八章分析性別與學校教育在正式及非正式課程中的關係。在正式課程方面,討論的是與性別有關的教材內容、學校教職員的任用、以及女性的圖像。在非正式課程方面,檢討的是班級組織、教學技術、班級互動所傳遞給兩性的潛在訊息。繼學業表現與職業發展之性別差異的討論後,本章以女性主義的學校教育觀點作結。在本書的每章中,我們都會運用社會學的分析與批判的觀點,思考學校中的權力平衡,為學校開展另類的教學與結構,創造「辦學」(do school)的新方法。

新版內容

  本書係依據第二版改寫而成。我們加上許多有關當前教育理論與論辯的討論,將關鍵的概念依字母順序編成詞彙置於書後,全書也增添了學生活動的部分。我們的目標,是寫一本綜合此一領域最新思潮的書。

  為活用社會學的概念,全書適時插入解說方塊,引述學生、教師與行政人員的故事。有些故事來自與我們共事的學生和教師,有些則引自出版的著作。這些故事,呈現不同社會階級、族群與性別成員的經驗,用以說明我們所探索的複雜概念。

  我們依據學生及同仁的意見,重予組織並釐清第一章內容。我們增加了一張表,即「社會學說一覽表」,俾使這些理論觀點的假定、關鍵概念、主要問題,更為清晰易懂。本章並以討論主要的女性主義理論作結,包括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激進的女性主義、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後結構主義的女性主義、以及黑人女性主義或女人主義(womanism)。

  第二章增列改革與重建運動的討論,這些改革與運動目前正在改變學校的形貌與結構。我們也描述了學校的財政措施。

  第三章擴大有關貧困青少年的討論,並加上一節探討青少年暴力與幫派活動的問題。

  第五章納入Pierre Bourdieu有關文化資本、習性與行動軌跡(trajectory)等觀念的詳盡討論,這些觀念有助於了解教育體系和社會機會與流動型態的關係。

  第六章增述了許多進步主義學校目前正在推動的改革實例,同時我們也加強新興教育理論的討論,例如民主與多元文化教育、批判教學論與女性主義教學論。我們也討論因應學校結構與實務革新而生的網絡組織。

  第七章增加一節解釋特定族群團體的標籤化,我們也要求歐裔美國學生,探討他們自己關於白人特權與族裔的想法。我們認為,所謂「白人文化」,多半是白人在社會中的特權地位所造成的。本章敘述了積極肯定行動的爭議,並討論其最近的發展。

  我們大幅擴張第八章的內容,加上性別歧視語言、性騷擾、性傾向的部分,以及Lyn Mikel Brown與Carol Gilligan有關心理發展的討論,我們也更新了本章的分節標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