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入鏡路徑:視覺媒體創作與研究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483829
鄧宗聖
麗文文化
2010年5月06日
133.00 元
HK$ 119.7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傳播
* 規格:平裝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傳播
分
類
社會科學
>
大眾傳播/新聞學
同
類
書
推
薦
話說文學編輯
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
疫情下的線上靈性、宗教傳播研究
傳承與創新:中華傳播研究40年
「國際傳播」國際化
內
容
簡
介
本書以「創作如何可能」為提問、「人物互動」為視角、創作活動與研究法論述為資料,藉此討論研究法,如何在創作者與作品之間,媒介創作「靈感」、「知識」與「行動」的發生。最後則以視覺媒體創作為對象,將「研究法」視為媒介,分別就視覺媒體的意義、主題來源、方法選擇、材料探勘與關鍵行動進行論述的組織與架構。
內文分為總論、分論與研究三部分:第一部分的總論包含四章,一至三章以「創作的活動理論」為起點,討論創作與研究之間的關係,第四章則視「閱讀」為不同創作者都會經歷的創作活動,故將「文件檔案」視為創作者共同經驗來論述。分論部分,則以「實作」為方向,以「發展想法」為前提,分析各類視覺媒體的意義,並討論「研究法」,如何有助於創作的「主題與材料之探勘發掘與使用」。第二部分之分論為五至十章,以幻覺表現為經線(寫實到虛構),研究內涵為緯線(觀察、參與、行動與溝通),透過不同視覺媒體(深度報導、紀錄片、短片、繪本、廣告、創作計畫書)的特性,帶出研究法的概念,以編織此樣貌。第三部分,則以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出發,分別以大眾媒體、專家、教學行動為對象,研究其創意知識產生的社會論述。
本書以創作者為對象,寫作時兼具學術性與易讀性,無論是已從事視覺媒體創作的工作者、企圖學習視覺媒體創作的學生、以視覺媒體創作為論文作品的研究生,能透過此書,建立研究法之基礎概念,加入自身的創作行動與對話。盡量避免艱澀的術語使用,以期能創作活動能因研究行動而提升品質與豐富性。
作者簡介
鄧宗聖
對如何創造一個活動、一場遊戲、一齣表演的過程,感到好奇。在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習得表演方法,又轉進廣播電視學系學習媒體實務製作,曾於漢霖說唱藝術團、台北曲藝團、大為說唱藝術團、倚天資訊公司數位加值部與民視新聞台貢獻自我。但在常規工作中深感不足,進而入南華大學傳播系,學習「社會學的想像」,認識問題、思考批判、想像創造、用論述啟發實踐,以「勇於認識、勇於想像、勇於實踐」,做為在政治大學新聞所攻讀博士期間的座右銘。
他以「說話」為廣義的研究課題,關心社會中有哪些人?何時、何地說不了話、說很少話、能夠說話(權力與知識)?又或是用其他方式來說話(藝術與創作)?構成其研究興趣。目前在美和技術學院文化事業發展系,從事媒體教育工作,邀請學生共同認識媒體,接觸它、利用它、玩用它,來表達自我,與人溝通,參與我們的社會與文化世界。
現職:美和技術學院文化事業發展系專任講師;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目
錄
目錄頁
出版自
序
第一部分 總論
第一章 創作的活動理論
第二章 創作與研究行動
第三章 創作型研究歷程
第四章 創作與文件檔案
第二部分 分論:視覺媒體創作與研究法
第五章 深度報導與訪談法
第六章 紀錄片與田野調查法
第七章 短片與行動研究
第八章 繪本與敘說方法
第九章 廣告與焦點團體
第十章 創作計畫與德菲法
第三部分 研究:創意的社會論述
第十一章 大眾的創意:論新聞中創意論述
第十二章 專家的創意:論賴聲川的創意學
第十三章 教育的創意:論點子教學法芻議
參考文獻
附錄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