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失焦

失焦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6488870
鄭郁欣
木馬文化
2010年4月29日
107.00  元
HK$ 90.95  






* 叢書系列:木馬人文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木馬人文


藝術設計 > 攝影 > 攝影家傳記/文集














  《失焦》是羅伯.卡帕傳世最重要的文字作品,搭配他拍攝的多幅黑白照片,完整記錄了1942年到1945年間歐洲戰場的風雲。

  卡帕以幽默風趣的筆鋒與略帶嘲諷的眼光,觀察了戰場上的生死交錯。《失焦》以1942年卡帕重返歐洲為起點,說明他如何鑽過官僚漏洞,成功取得護照與採訪許可,跟隨美軍出發前往戰場。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第時,卡帕跟在第一批美軍後面,衝上了死傷最慘重的歐瑪哈海灘,當時拍攝下來的照片,也成為「諾曼第登陸」這個歷史事件的代表影像。

  這一批珍貴的畫面,卻在送回倫敦沖洗時,因為工作人員溫度調控的疏忽,導致大部分都被燒毀。留下的幾張也變得模糊不清。《生活》雜誌刊載出這批照片時附加說明表示,因為戰場情況緊急,使得攝影者的手不太穩,照片也因此呈現輕微的失焦。卡帕否認自己的手不穩,但是卻決定把「失焦」這兩個字拿來當成自己戰場回憶錄的名稱。

  本書充滿了他大膽、有時帶點淘氣的風格。場景從倫敦延伸到西西里、阿爾及爾、諾曼第、德國,但他在行文間又以無比的同情心來看待戰場上流離失所的萬千人民。《失焦》時而風趣幽默,時而令人流淚,是羅伯.卡帕最重要的第一手文獻之一。
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

關於馬格蘭攝影會社(Magnum Photos)

  ●羅伯.卡帕與波蘭攝影師大衛,西墨(David Seymour, 1911-1956)、法國攝影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等人共同創辦

  ●入會先經申請,由正式會員投票。最快於四年內可取得正式會員資格(先擔任兩年觀察員身,接著兩年副會員)

  ●會員作品經常供博物館、藝術館舍、出版、媒體刊登。例如國家地理頻道的「阿富汗女孩」便出自馬格蘭攝影會社社員之手。

  ●目前全球正式會員僅六十餘人

  ●唯一的華人是我國籍的張乾琦

本書特色

  歷史並沒有完整的結構。羅伯.卡帕的照相作品往往也沒有完整的結構,因為他相信歷史,相信照片的本質比照片的形式更重要。在20世紀最動盪的20年間,羅伯.卡帕的戰地照片作品,成為他自己最佳的代言人。

  圍繞在他身邊的只有這幾種人:軍人、酒保、美女、撲克牌友、藝術家、作家。他為蘇菲雅.羅蘭拍過照,也是海明威的好友。作家 Alex Kershaw為卡帕做傳時,用兩組名詞來形容卡帕:香檳與鮮血。

  他是猶太人出身,於18歲那年前往柏林開始學習攝影。他最早的成名作品,是在哥本哈根拍攝蘇聯共產黨領袖列夫.托洛茨基的演講。他的作品與其他人都不同:從距離托洛茨基不到一公尺的地方取景,可看出演講者緊繃的神情,但照片卻不甚完美。

  這組照片奠定了他後來取景的方式。「如果你拍不到好照片,」他曾說:「那是因為你距離現場不夠近。」他習慣將鏡頭放在極近的距離,拍攝到戰場上滿面悲傷的哀慟婦女,或者是倒臥在血泊中的無辜青年。

  《失焦》是卡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自己親手寫成的自傳性作品,記錄他在1942年間由美國前往英國,為多個雜誌拍攝歐洲戰場狀況的見聞。

  從西班牙內戰、中日戰爭、盟軍反攻日、義大利戰場、以色列復國戰爭到韓戰,卡帕一輩子都活在戰場上。他著名的代表作品包含西班牙內戰時的「一個士兵倒地」,以及盟軍登陸諾曼第時在歐哈馬灘頭的照片。這些作品,都成為20世紀歷史事件的代表影像。

  卡帕在西班牙戰場拍攝的「一個士兵倒地」,一發表便立刻震動了當時的攝影界,成為戰爭攝影的不朽之作,也成為卡帕的傳世之作。卡帕當時和自己的年輕女友達娜一起到西班牙採訪,但達娜卻不幸死於坦克車下。悲傷的卡帕,從此永遠凝視關注著戰場。他一生的攝影創作多取材於戰爭,把照相機作為揭露戰爭的武器,卡帕說:「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但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的發展。」

  戰火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二次大戰後他開始出現心理問題:焦躁不安、暴躁易怒、有嚴重的倖存者愧疚感,經常藉著痛飲來逃避現實。到了1947 年,他與法國攝影師布勒松等人共同創設「麥格南攝影合作社」,總算有了新的方向。

  1954年5月25的早晨,卡帕在越南的一個小村子醒來,興高采烈地宣布說,今天「一定會採訪到一個漂亮的好故事。」八個小時之後,他跳下自己的吉普車,離開了其他記者,想要更接近法軍推進的現場。在火網中他誤觸地雷而死,得年41歲。

作者簡介

羅伯.卡帕(Robert Capa, 1913-1954)

  是廿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他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19歲前往柏林學習攝影之後,努力尋找機會出頭。他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奠定戰地攝影師的名聲,從有攝影史以來,很少有攝影師第一次公開發表的照片就能震驚世界,但羅伯.卡帕做到了。

  他的一生充滿傳奇。在他短暫的41年歲月中,先後在歐洲、亞洲、中東拍攝過五場重要的戰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他辦展時稱他「見證了廿世紀最重要的時刻」,大英百科全書說他是「當代戰地攝影的定義者」;美國最著名的女攝影師伊芙.阿諾直接稱呼他是「廿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這個稱謂,更受到《時代》雜誌創辦者亨利.魯斯的完全支持。

  羅伯.卡帕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他透過攝影檢視了戰爭、暴力、痛苦和死亡。他那些最接近受難者真相的影像,是對戰爭暴力的反控,也對於人類生存和自我毀滅間的矛盾,做了最詳實的註解。卡帕的照片與文學家的文字緊密結合,分別讓爾溫.蕭(Irwin Shaw)及約翰.史坦貝克創作出與《以色列報告》及《俄羅斯記行》圖文作品流傳後世,也成為文壇佳話。《生活》、《柯利爾》(Collier)等雜誌大量刊載他的作品,奠定他在寫實記錄上罕有人能匹敵的地位。1947年他與法國攝影師布列松、波蘭攝影師大衛.西摩共同創設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攝影組織「馬格蘭」攝影會社(Magnum Photos),這是他在攝影史上最大的建樹,從此留名青史。

  1954年他在越南不幸觸雷身亡。他死後,紐約各地電視台、電台和報紙也以極大篇幅刊登報導,一致讚揚他是一個最勇敢的攝影家。為了紀念他,世界上曾舉辦十三次卡帕個人作品展覽,許多有全球影響力的攝影書刊都介紹過他。在美國、英國、法國都出版過卡帕的作品專集,1955年美國《生活》雜誌和「海外記者俱樂部」還設立了「羅伯卡帕金質獎」,用以鼓勵在新聞攝影上有成就的攝影記者。1966年,美國成立了「關心人的攝影基金會」,以紀念卡帕。

  卡帕是廿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
  也是定義「戰地攝影」的人。——大英百科全書

譯者簡介

鄭郁欣

  師大譯研所畢,喜歡想像、喜歡文字、喜歡講故事的兼職譯者。


後記

羅伯.卡帕:擺弄著文字魔法的攝影大師

  羅伯.卡帕(Robert Capa),廿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並與法國攝影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波蘭攝影大師大衛.西摩(David ”Chim” Seymour)等人共同創設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攝影組織「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大英百科全書稱他是「定義戰地攝影」的人。

  他原名安德烈.佛利德曼(Endre Friedman),一九一三年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雙親為中產階級的猶太人 。他自幼立志要當作家和記者,到了十七歲的時候,因為參與反獨裁的學運而遭到逮捕,隨後離開匈牙利前往柏林學習攝影。日後,他將以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歷史現場的照片,奠立自己不朽的功名。

  不過,早在他以他的攝影作品聞名於世之前,他已經開始朝著文字的創作之路前進了。《失焦:羅伯.卡帕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這本書,是他畢生最完整、最華麗的文字魔法成果,處處可見巧思與設計。其中不但有他自傳性的敘述、稍微扭曲的真實事件,更有海明威等名家雕琢修改的痕跡。

  該書的第一版最外層有加上一個書衣,卡帕在書衣上附加了一段說明:「若想要將真實寫下來,顯然非常困難,所以我有時候會稍微的多了那麼一些,有時候又稍微的寫成了相反。這本書裡出現的所有事件與人物,都是自然而然的出現,和真實狀況有某程度上的關聯。」

  曾為卡帕作傳的歷史學者理查.維蘭(Richard Whelan)認為,卡帕說出這番話的理由在於,創作《失焦》的原意並非是要作為歷史文獻,而是作為一部事實略經修改、具有娛樂效果的電影劇本(按:戰後卡帕追求影星英格麗.褒曼而到了好萊塢,電影圈邀他寫下一部戰時回憶錄來拍片)。卡帕在某些主要人物的名字上動了點手腳,加快了一些事件進行的步伐,也修掉了一些較次要的細節。

  最好的例子,就是卡帕在書中說他的工作室是「位於第九街上一棟不大的三層建築頂樓」,事實上,卻是在西第九街六十號的一棟五層赤褐色砂石建築的頂樓。理查.維蘭猜想,卡帕認為一棟三層樓的建築,會比一棟五層樓的建築更符合好萊塢對紐約格林威治村如詩如畫建築風格的印象。

  「天生的說書人」,這是理查.維蘭對卡帕的讚譽。卡帕擅長「以笑鬧般的語調說著他浪跡天涯的冒險故事,以便取悅朋友或是陌生人……如果絕對的寫實是必要的,那他就會一五一時的交代……但是添點花樣可以讓故事聽起來更好聽──也就是,讓故事變得更有趣,且通常是拿他自己開刀。」

  卡帕的文字裡,甚至有海明威的影子。他與海明威相識於西班牙內戰時期,一九四一年間他前往海明威位在愛達荷州陽光谷的家中作客,拍攝了不少海明威居家生活的照片(還有影星賈利古柏狩獵的照片)。當時卡帕已經寫了一些自傳式的短篇故事,並且請海明威替他潤飾。

  在《失焦》之外,卡帕也曾與其他作家一起進行創作。一九四七年間,他與約翰.史坦貝克一起到蘇聯旅行了一個月,卡帕的照片搭配史坦貝克的文字,最後寫成《俄羅斯紀行》。有趣的是,史坦貝克結束這趟旅程後,嚴嚴賭咒自己「這輩子再也不要和卡帕合作」,原因是卡帕為了要得到照片,會不擇手段、任意向蘇俄鄉間農人承諾美國簽證會隨著拍照而來。

  一九四八年,《假期》雜誌派卡帕與記者白修德前往匈牙利與波蘭。次年,卡帕則與小說家艾文.蕭合作了《伊色列報告》一書。無論是《失焦》還是其他作品,每次卡帕看見他書上印著「羅伯.卡帕著╱攝」的時候,他都感到無比的滿足。

  除了作品文字內容需要擺弄,卡帕這位文字魔法師當然也知道,創作者必須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遠超過自己原來的猶太裔姓氏「佛利德曼」才行。早在一九三零年代他還在巴黎的時候,他就發現了「名字」的重要性。他當時與同為猶太裔的德國難民葛妲.波荷瑞利(Gerda Pohorylle)熱戀,她為他拍攝的照片下標題與說明,他則教導她使用相機。

  有鑑於安德烈.佛利德曼的照片銷路不佳,兩人決定共同以魔法創造出一個「美國來的知名攝影師」,名字就是非常具有美國風格的「羅伯」。果然,他的新身份獲得了巴黎媒體圈的注目,照片銷路逐漸好了起來。

  理查.維蘭認為,「卡帕」這個姓氏應該是模仿自當時著名大導演法蘭克.卡普拉。卡普拉的〈一夜風流〉由克勞黛.考爾白與克拉克.蓋博主演,不只贏得一九三四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更奪得最佳導演與最佳男、女主角獎。「羅伯」也是取材自電影。演員羅伯.泰勒於一九三六年在〈茶花女〉中,飾演影星葛麗泰.嘉寶的螢幕情人。

  同一時間,葛妲.波荷瑞利也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葛妲,太郎(Gerda Taro)」。文字工作者張世倫指出,「葛妲.太郎」綜合了瑞典女星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及日本藝術家岡本太郎(Taro Okamoto)的名字。岡本太郎是當時活躍於巴黎的日本年輕藝術家,也是1970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上「太陽之塔」的設計者。

  張世倫說,葛妲.太郎這個名字除了方便好記、易於打響名號之外,「多少也有避免外人單從姓名,就辨識出其女子身份的用意,好方便在戰場行事。」因此,張世倫認為,若中文翻譯成「太郎」,當然很怪,但若稱她為女性化的「葛妲」,大概也不會是她所樂見的。

  ★ ★ ★

  美國當代最著名的女性攝影家伊芙.阿諾(Eve Arnold)曾有點迷惑地觀察到,卡帕的攝影作品「好像在構圖上沒有什麼組織可言」。多年後她終於明白,人生、歷史事件的結構也沒有什麼組織可言,卡帕的照片,其實就是人生最真實的反應。

  曾經獲得普立茲獎、廿世紀「新新聞學」創始人的約翰.赫西(John Richard Hersey)認為,卡帕「能清楚分辨一張好照片所需要的成分在哪裡」。赫西引述卡帕的話說,一張好照片「是整個大事件的一個小截面」,但是這個截面「能告訴不在場的人們更多關於這個大事件的事情。」

  以卡帕最著名的諾曼第登陸戰現場照片為例,他以一個賭徒的心態,婉拒了跟隨比較安全的指揮部一起登陸的建議,反而決定跟著第一波的部隊衝上後來死傷累累的奧瑪哈海灘。在《失焦》中卡帕說,登陸的時候「天色還是太早,光線也不夠,拍不出好照片。可是在這一片灰白的水天一色當中,鏡頭下可以看見士兵們躲在反登陸障礙物下方;他們看來雖然渺小,拍出來的照片卻格外具有衝擊力。」

  歷史的巧合使然,這批歐洲反攻戰第一批照片送回後方後,因為人為失誤將沖片溫度調得太高,使得百餘張照片所剩無幾,而且看起來模糊不清。但這樣反而成就了這批照片無上的藝術價值(如繪圖般略微模糊的影像)與歷史地位(這是真正的、第一波攻上奧瑪哈海灘的當時所拍攝的照片)。這批照片也印證了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距離(現場)不夠近。」

  他的文字,與攝影一樣獲得文壇、媒體高度稱讚。《失焦》於一九四七年初首度出版,《費城詢問報》立即將該書提升到大師的地位:「有如托爾斯泰、海明威等人用文字書寫,卡帕用他的相機記錄一切。」

  著名的雜誌《新共和》說該書「打破了所有戰地記者的傳統……歡愉又輕快,讀來津津有味」。《紐約先驅論壇報》的讚美這本書「流暢地敘述著私人生活與攝影經歷,與其他戰爭故事截然不同」。

  約翰.赫西更說,「儘管卡帕虛構了些段落,故作了些姿態,但在這個人心裡的某處,存在著一種真實──揉合了仁慈、勇氣、品味、浪漫的天賦、對技術一絲不苟的態度、判別適切與否的本能,以及適時放鬆的能力。這份才能的核心,還有著一顆謙遜之心。他有賭徒的直覺……具有幽默感,清楚一張好照片所需要的成分在哪裡。」

  卡帕追求貼近現場的風格,終於導致他於一九五四年間在越南跟隨法軍出擊時,不幸觸雷身亡。他死後,史坦貝克如此寫道:「卡帕的作品,本身即展現了一個偉大的心靈和一份澎湃洶湧的憐憫。他的位置無人能取代。沒有人能取代任何一位優秀的藝術家,我們何其有幸,能在他所拍攝的照片裡,看見他的靈魂。」

  史坦貝克最珍惜的,就是卡帕鏡頭下的感情。「他的鏡頭捕捉到了情感,並使之永恆,」他說:「照片所傳遞的情感絕不是碰運氣而來的。他能拍下人們的動作、歡愉與悲傷。他能拍下人們的思想。他捕捉到了一個世界,那是透過卡帕的雙眼看見的世界。」  

  ★ 他所拍下的,不僅是照片而已,更轉化為永恆的時刻紀錄,不只記錄了重要的事件,更還有個人所承受的苦難。

  康耐爾.卡帕(Cornell Capa),羅伯.卡帕的胞弟★

木馬文化編輯室




其 他 著 作
1. 血色盟約:幻形者
2. 設計的文化
3. 笑聲與嘲弄:幽默的社會批判
4. 當代社會理論大師
5. 探究新聞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