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台灣的山脈『新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731488
楊建夫/文、林文智/攝
遠足文化
2010年1月28日
93.00 元
HK$ 83.7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遠足台灣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7*23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遠足台灣
分
類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同
類
書
推
薦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隨書贈〈十九世紀臺灣輿圖〉&〈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經典復刻】
福爾摩沙時尚圖鑑:大襟衫、馬面裙、三把頭、剪鉸眉、燈籠褲、瑪莉珍鞋……三百年的台灣潮服誌【獨家特贈穿越福爾摩沙吸水杯墊組(乙組三個)】
福爾摩沙時尚圖鑑:大襟衫、馬面裙、三把頭、剪鉸眉、燈籠褲、瑪莉珍鞋……三百年的台灣潮服誌
霹靂盛典:風起雲湧40年(限量典藏盒)(作者親簽版)
霹靂盛典:風起雲湧40年(悅讀版)
內
容
簡
介
☆全新18開版本、視覺大驚豔!
☆全新版面、全彩印刷、全心編製!
板塊運動造就了台灣島,更使台灣成為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為了能讓您了解這個高山島嶼的真實面貌,《台灣的山脈》一步步的從五大山脈的脈絡談起,介紹五岳三尖一奇等眾名山的風貌與地形特性,發覺散布在各山大川間的森林、湖泊、植物、地景,細說冰河來過台灣的研究與發現;藉由一個又一個隱身於山林中的珍貴寶藏,佐以知識性的地理說明,引領讀者從芸芸眾生的遊山樂,邁向更深一層遊山學的境界。
作者簡介
文字作者 楊建夫
1959年生,天蠍座。台大地理系博士,現為台南立德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從小熱愛山林活動,遂將此動力導引至學術研究方面,完成以台灣高山冰河為主的博士論文,並成立高山地景研究室,矢志完成全世界高山地景的生態研究與考察。著有《雪山圈谷——冰河曾經來過》。
攝影作者 林文智
國立屏東農專園藝科畢業,現為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的理事、三立「台灣全紀錄」節目顧問、老山羊資訊網網站負責人、國立藝術學院登山社指導老師。近年致力於台灣高山攝影,將台灣高山之美,介紹給大眾。
繪者簡介
金炫辰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在創作之餘,擔任出版公司特約插畫,悠遊於寫意與寫實之間。
王顧明
師事水彩畫家楊恩生,並任其助理多年,現從事建築設計及繪畫創作。
目
錄
台灣是個高山島
台灣島的形成
台灣的地形特性
五大山脈與火山地形
中央山脈
雪山山脈
玉山山脈
阿里山山脈
海岸山脈
台灣的火山
冰河來過台灣
第四紀冰河期
冰河爭議始末
冰河孑遺的奇景
多樣化的地形寶庫
百岳雄峰
五岳--玉山
五岳--雪山
五岳--秀姑巒山
五岳--南湖大山
五岳--北大武山
三尖--中央尖山
三尖--大霸尖山
三尖--達芬尖山
一奇--奇萊山
名山大集合--合歡群峰
名山大集合--劍山群峰和登仙峽
名山大集合--能高—安東軍連峰
名山大集合--關山與南橫三山
名山大集合--向陽山、三叉山
美麗的山林
千奇百怪的地景--高山大草原
千奇百怪的地景--金光閃耀的日出與夕陽
千奇百怪的地景--千變萬化的雲彩
千奇百怪的地景--河流搶水的奇景
鬱鬱蒼蒼的森林--不見天日的黑森林
鬱鬱蒼蒼的森林--千年不倒的白木林
鬱鬱蒼蒼的森林--大自然盆栽的玉山圓柏
爭奇鬥艷的花朵
水汪汪的高山湖泊
序
推薦序
遊山樂與遊山學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王鑫
「人知遊山樂,不知遊山學。人生天地間,息息宜通天地籥。特立山之介,空洞山之聰,渟蓄山之奧,流駛山之通。泉能使山靜,石能使山雄,雲能使山活,樹能使山蔥,……遊山淺,見山膚澤;遊山深,見山魂魄。與山為一始知山,寤寐形神合為一。蝸爭羶慕世間人,請來一共雲山夕。」這是清代地理學者魏源(1794 —1857)《遊山吟》的片段。他指出一般人都能享受登山的樂趣,感受清新的空氣、美麗的花朵,和蒼翠的森林。但是短暫的停留、匆匆的來去,很少人能深入的瞭解山,不能明白他的生命、感受他的氣息,欣賞他的故事。
其實,山是有生命的,你也必須像山一般思考,才能明白山的意義。即使看山也不是天生就會的。中國人的山水畫、山水詩詞……等山水文學,處處充滿了欣賞山水的智慧。以北宋山水畫家郭熙為例,他留下的《林泉高致》中,〈山水訓〉一節,其實就是指導人們欣賞山水的秘訣。
他說:「真山水之山谷,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真山水之雲氣,四時不同,春融洽、夏蓊鬱、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文中除了指出季節不同帶來雲氣、煙嵐的不同,而造成不同風景,給人不同的感受之外,更指出看山的方法如後:「山近看如此,遠數里看又如此,遠十數里看又如此,側面看又如此,背面看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面面看也。如此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形狀,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謂四十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陰晴看又如此,所謂朝暮之變態不同也。如此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意態,可得不究乎。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夏山佳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這些先人的智慧是今人賞山的基礎。
台灣是一個多山的島嶼。本書說明了台灣高山在內外地質營力的作用下形成。五岳、三尖、一奇等等,早已成為登山活動的熱絡據點。一般鄰近大都會的郊山,更是週末健行的塞車(人)路段。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更散佈在名山大川之間。美麗的山林間,不只存在著千奇百怪的地景、鬱鬱蒼蒼的森林,爭奇鬥艷的花朵,以及水汪汪的高山明珠。南湖大山和雪山出露的冰河遺跡更明確的指出冰河來過台灣。
台灣的高山,屹立不搖,永遠的矗立在那兒。中央山脈孕育的山林和涵養的水源,更是千萬百姓的生命泉源。政府部門宣告的「中央山脈保育軸」正是全民協力一同致力的大目標。走向高山,務必要帶著謙卑的態度,去傾聽、去理解他。任何破壞他的行為都是錯誤的。
高山不僅可供欣賞,更是學習的地方。遊山樂容易,遊山學可就需要一些努力了。高山上,有大氣、水文、地形、地質、動物、植物、土壤、昆蟲,當然還有世代居住在山上的原住民。他們都是大自然演化下,成功的族群。他們的身體和棲息環境,都涵容了無盡的智慧。各種專業領域的學者研究高山,並且把他們的心得撰寫成書,出版供大眾閱讀。在出版的過程中,也包含了各種人士的努力,才能完成這本集體的創造。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是總其成的關鍵,串聯了古人的智慧,今人的研究、美工編輯、以及持續的編輯行政業務。
本書作者楊建夫立志研究台灣的高山,實為難能可貴。預祝能將台灣高山的面貌,真實、成功的展現給全民欣賞。
作者序
知性賞山.見山又是山
多年前曾帶著一位德國著名的地形學者,到野柳考察海岸地形。到了野柳後,只見她興奮的說:「太神奇了!從來沒看過這麼千奇百怪的地形!」今年的五月某家報紙也登出了一位國際知名的生物多樣性學者,經過近一個星期全島的考察後,感慨的指出:「台灣的自然資源太豐富了,尤其是地形景觀,在不到四萬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比全球許多面積超過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家還豐富。有些國家需要旅行千公里以上甚至跨越洲界,花了數天的時間,才能見到的地形,在台灣僅花三、四個小時,甚至數十分鐘,就能見到同樣的地形景致。台灣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是台灣最珍貴的資源!」
其實早在四百年前葡萄牙人也有同樣的慨嘆,他們驚訝於台灣的自然之美,而給予台灣「Formosa」——「美麗島」的美稱。如今這塊美麗的大地,卻因為人為的不當使用,而漸漸凋零,僅高山地區得以保存。
眾所周知台灣的山多,也明瞭高山地區的風景優美,是從事戶外活動、學術考察的理想區域,卻不見得知道這些山是有系統性的分屬五大山脈,他們到底有多少座;知道要看「美麗島」就到台灣的高山去看,卻不一定知道有多少美麗的景致和分布位置;知道台灣是熱帶高山島嶼,地形景觀豐富,卻不見得知道局部高山地帶分佈著極為珍貴稀有的冰河遺跡。
實施週休二日後,假日前往山區的人車,明顯增多。而書店休閒旅遊方面的書籍,也由難以找尋的寥寥數本,迅速增長至專櫃陳列,琳瑯滿目的書讓人目不暇給。可是在這些封面亮麗的休閒旅遊書籍中,卻遍找不著一本兼具知識性與系統性介紹台灣山地的科普書籍。例如很多人都有上合歡山的經驗,照著旅遊書籍按圖索驥到了目的地,興奮的看到書中提及昆陽、武嶺及合歡群峰、合歡尖山等地名和山岳,以及松雪樓、合歡山莊等建築物,拍照留念爾爾。可是所有到過合歡山的人,卻不知合歡山美麗的谷地和草原,全是冰河的傑作;合歡山莊前駐足,卻不知道一萬年前的冰河曾流過這裡,形塑出了個U字型的冰蝕埡口;更多以合歡尖山為背景拍照留念的人,卻一點也不知道合歡尖峰是台灣造形最神奇的冰斗峰。
從事冰河研究,驅使著筆者不斷的進出台灣的高山地區,也才被動的發現台灣高山區在學術研究上有著許多空白地帶。現在已是21世紀,台灣光復也有五十多年,台灣高山區至今只有大禹嶺一張五萬分之一的地質圖!所有山友都知道的嘉明湖,有學者主張是隕石坑,又有專家認為是冰河遺跡。
凡此總總,在在的顯示我們對台灣這塊美麗的大地,所知太少,尤其是高山地帶,更是一片地形與地質的空白。
本書雖名為《台灣的山脈》,但是多著墨於高山地區的地形景觀,尤其是冰河遺跡。書中不少是知識性的內容,也許讀起來較為乏味,但本書是台灣所有介紹高山書籍中,唯一有地形景觀成因內容的科普書籍。由衷希望讀過本書的讀者,能獲得一些基本的高山地形、地質知識。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