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神話是古希臘人留給後世的兩大資產。然而,就如荷馬史詩《奧德賽》(The Odyssey)所敘述的希臘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的漂流故事一般,民主也在人類歷史的洪流中,涉足了一段奇特的思想旅程。民主是最佳政體嗎?希臘時期的哲學導師,不論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實際上都曾抱怨過民主制度的缺點。古羅馬人最引以為傲的理想政體,亦非民主,而是SPQR (Senate and the People of Rome),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羅馬共和。至於在漫長的中世紀裡,則始終存在著基督王國(Christendom)的迷思。縱在近代初期,民主仍非霍布斯或洛克等重要學者最為關注的核心議題。大抵言之,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代議民主的興起,與爾後主權國家的蓬勃發展密不可分。但從後見之明來看,這段距離我們猶不遙遠的史實所顯露的,卻不盡然是民主勝利的光輝,更是它曲折的命運:就在我們成為民主價值之忠實信徒的這個時候,現代國家以工具理性作為標竿的政經體系與治理模式,竟已走到了一個自我失控的歷史瓶頸,從而使得民主的社會實踐變得十分困難。
面對這一時代性的挑戰,政治理論家自是不能置身事外。然而,基於政治理論的兩種使命(或兩種理念型),當代著稱的學者乃就民主的難題,提出了迥然不同的回應方式:解釋民主的歷史進程或改變民主的未來命運。即將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民主理論經典讀本:由Prof. John S. Dryzek所撰寫的《談論式民主》(以下簡稱本書),無疑是後一類型的代表;換言之,本書首尾連貫的中心關懷,是置身於歷史的逆境中,扭轉民主的頹勢。延續著批判理論的論證格局,本書作者以政治學者的身份再度表述了民主與理性的這一根本矛盾:由於工具理性與客觀主義對於政治制度、公共政策、乃至於政治科學本身的長期滲透,不但導致官僚技術政體(technocracy)的當道,使得公民行動與政治過程受到嚴密的宰制,更觸發了政治的貧困與民主的危機。換句話說,在一個人們口口聲聲稱道民主之普世價值的歷史階段裡,我們卻無法妥當地使用民主的協商模式,來有效處理日益複雜的公共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