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凱因斯效應正席捲全球
「凱因斯的思想能否流傳下去?只要世界還需要它,就有可能!」
現在的經濟危機,讓我想起凱因斯對海耶克(Friedrich Hayek)早期著作的一句評語:「一開始就錯了卻堅持不肯修正的理論家,下場就是進入精神病院。」
歐巴馬首席經濟顧問也推崇
在當時被譽為最聰明的羅素(Bertrand Russell)就曾說過:「凱因斯是我看過思路最犀利、清晰的人,每次和他辯論都像在賭命似地,而且,最後總會覺得自己就像個傻瓜。」大家也都聽過這則笑話:「只要有三位經濟學家聚在一起,就會有四個意見;而且其中,有兩個意見必定來自凱因斯。」
歐巴馬總統的首席經濟顧問薩默斯(Larry Summers)曾寫道:「凱因斯是對的,觀念是最終極的力量。我待在華府的時間愈久,就愈能體會,我們在制訂政策時就像在地洞爬行的蛇,能否找出洞口的位置,就看我們以前是怎麼去了解這個世界。」
凱因斯常被認為是社會主義者。其實,凱因斯並沒有主張國有化,也不主張完全管制;雖然他不是很贊同資本主義,但也不否認它,並認為這對於物資供應方面來說是最好的經濟體系。他也被認為是導致政府預算赤字持續下去的禍首;不過,當你知道真相可能會大吃一驚。其實,凱因斯認為政府預算應該經常地維持平衡,他晚年時也曾質疑政府預算高達國民所得的四分之一是否恰當。有趣的是,在美國歷史上大肆支出預算,竟全都是鼓吹自由市場的共和黨籍總統,而過去三十年來在財政極其保守的總統,卻是民主黨籍的柯林頓。
至於失業問題,凱因斯也不認為,這全都是因為總需求量不足所致,工資與物價的僵固性才是主因,這點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看法頗為接近;不過,他認為「有效需求不足」的失業總是存在的,政府確實有採行擴張政策的空間。在物價方面,凱因斯並不支持通貨膨脹政策,他認為物價應該穩定,並主張政府可藉由限制貨幣的供給量來達到物價穩定,這點也與傅利曼相同。
有些人把凱因斯當作是對付經濟衰退的學者。他向來為人所詬病的是,提出來的學說並非如自己所宣稱的是「一般理論」,而是對抗衰退理論,我認為這樣想就錯了,理由有兩點如下。首先,凱因斯相信市場體系本身可能會不時重挫,因此,政府應持續地扮演確保市場穩定的角色,所以凱因斯經濟理論的核心應該是:經濟蕭條並非「百年來的單一事件」,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其次,凱因斯是個道德家,他心裡總惦念著這個問題:經濟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經濟行為如何與「好」的生活有所連結?我們怎麼樣才能過著「聰明、愉快又讓人滿意的」生活?
凱因斯對市場運作的觀點來自個人體驗,特?是身為投機者和投資者的經驗。這點頗像索羅斯(George Soros)和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不過,凱因斯比他們更善於利用各類數據來發展理論。做為一個經濟學者,凱因斯不像其他許多純理論者,總是在抽象的假設上立論,而是堅信「假設的真實性」,而且很講實際;在多年的公務員生涯裡,他經過仔細推敲才推出的政策總能順利執行,從未引起社會的騷動與不安。很少人注意到,凱因斯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他的經濟學著作受到哲學的啟發,並在倫理學的框架之下探索經濟生活的目的與意義,再加上揉合研究員與宣導者的性格,故能針對經濟病癥提出適切的診斷與處方。
凱因斯非常關注經濟實況,並透過統計學的形式來呈現。他常說,自己的靈感往往來自「在亂七八糟數據背後所隱藏的意涵」;不過,他強調,統計學的目的在於提供經濟直覺;缺了後者,統計學反而會是一項危險的工具。凱因斯也是二十世紀最具說服力的經濟學家,他運用一般人聽得懂的生活用語,熱情澎湃地傳達理念。他曾以時事評論家、散文家,甚至是新聞從業人員的身份,透過文章來傳達新奇與引人矚目的想法,而不會拿他的學術專業標準來強迫大家接受論文的形式。
本書想扭轉一般人對凱因斯理論的誤解。人們讀他的巨著《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時,只看到經濟體系為什麼不能快速復甦,卻沒有看到他對經濟走向偏差的解釋。原來,由於強調體系本質的不穩定性,使得凱因斯理論的不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管理,與當前的風險理論與風險管理形成對立;這些因素導致凱因斯理論在今天又再度鮮活起來。
凱因斯,全方位的天才
凱因斯誕生於1883年,出自深受劍橋文化洗禮的書香家庭,交友圈包含了當時最有名的哲學家,以及一群由作家與畫家組成的藝文社團,他在這裡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凱因斯雖不太欣賞資本主義,卻在一次大戰後開始為其辯護,因為他覺得那是保障文明的最佳體系,不過他也清楚,追求財富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凱因斯究竟是怎樣的經濟學家呢?我們可以從他在一篇短文裡提到他的老師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描述中,看到他對自己的期許:「一個純熟的經濟學家應該擁有多種才能。他同時得是數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以及某程度的哲學家。他必須嫻熟專業術語,並能將之轉化為大眾用語;同樣一顆腦袋,能掌握抽象概念和具體事物;為了未來,借用過往智慧來研究現況;為了理想,將人性與自己喜好置之度外;他必須能夠同時考量個人和整體;他的性格必須兼具實際與無私,有時像個超凡且清廉的藝術家,有時又要像個在塵世中打滾的政客。」
凱因斯也認同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在經濟領域的成就,是因為「他擁有非凡的綜合特質。一方面能以開放的心胸接納未曾經驗過的環境變動,同時又能持續以學術觀點加以解釋。」其實,這正是凱因斯自己的經濟哲學。
凱因斯的熱情與才智使他的經濟學說讓人驚嘆,但也容易使人感到疑惑。跟他同年代的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就曾批評:「外表披著通俗科學的事實,結果內容僅指涉單一事件的變化」;也有人認為,凱因斯的一般理論並不「一般」。面對這些批評,凱因斯指出,理論的世界「剛好並不是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就像我們今天很難將美國經濟在二○○七至○八年的衰退視為「特例」,當時的1929年經濟大崩盤亦如此,曾預言過美國房市大跌的索羅斯就準確地點出:「目前的金融危機,顯然並非外來的衝擊所致,而是由體系本身造成的」。
克魯曼自稱師承凱因斯
我們歷經了百年來最慘烈的經濟崩盤;然而,向來嚴謹研究經濟生活的經濟學卻無法提出合理解釋。根據經濟理論的主流觀點,不該發生如此嚴重的經濟蕭條,但談到該如何去終止一連串重創全球經濟的危機,卻也提不出什麼好對策。
其實,這多少是可預期的。近二十年來,主流經濟學捨棄了凱因斯的理論,認為市場能夠自我調節(若非完全修復,至少也能維持下去)並達到充分就業。不管是我們現今體驗到的衝擊或是凱因斯早已理解並加以闡釋的學說,全都變成非主流;結果,當今的主流經濟學說不僅未能解釋目前所發生的衝擊,也無法提出防患未來的對策。去年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魯曼(Paul Krugman) 自稱是凱因斯學派,他曾尖銳批評:「畢生研究景氣循環理論的經濟學者現在才發現,自己其實也是把畢生積蓄投資給搞詐欺的馬多夫了。」
像克魯曼這些自稱凱因斯學派的少數經濟學者,相信市場機制會失靈,但由於他們受到太多主流觀點的洗禮,因而無法在學說上提出為何整個體系會失靈的可信見解,只能將心思局限在指責自由派解除管制所引發的後果,並提供政客們配套的解決方案。不過,現在有怪事發生了!雖然處方根本不缺,但就是沒有能根治問題的。就像醫生已經下了猛藥卻否認有此病症,而某些醫生則承認確實有問題卻無法做出解釋。
凱因斯革命的興衰與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就像一則引人入勝的偵探故事。我認同凱因斯所說的,「觀念對世界的影響既重大又深遠」,尤其是根據經濟學說來擬定的政府施政理念。
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試圖去了解經濟為何會陷入這樣的困境。現在,全球經濟已經衰退了,而學界對於政府該不該介入市場的辯論卻還持續著;不過,今天的經濟危機確實來自金融市場,因為這個市場接二連三地解除了管制又沒有工會組織。事實上,近十五年來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在各方面都像極了一九二○年代。凱因斯認為,由於未來潛藏著無可避免的不確定性;而經濟體系在本質上就是不穩定的;所以,政府的責任就是要穩定經濟,才不會失去市場應帶給人民的利益。這樣的看法,也同樣適用於現今低迷的全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