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陪父親走過癌症的一年:認識人類抗癌200年,擁抱與癌共存的希望

陪父親走過癌症的一年:認識人類抗癌200年,擁抱與癌共存的希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65634
賴盈滿
遠流
2009年11月27日
100.00  元
HK$ 85  







* 叢書系列:故事館
* 規格:平裝 / 264頁 / 正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故事館


[ 尚未分類 ]









  癌症是什麼?為什麼死亡率這麼高?還有多久才能發現療法?這是作者威夏特在父親診斷出癌症後的疑惑,但他找不到任何一本書能回答心中的疑問,於是決定自己來寫一本書,希望了解這種「每三人就可能有一人罹患」的惡疾。

  《陪父親走過癌症的一年》揉合了兩條故事線,一是父子情深力抗癌症的動人經歷,細細描述診斷出癌症的震驚、復原期的不安、復發後的惶恐、得知無法醫治而無奈接受的心情,字裡行間看似冷靜,其實壓抑著隨時可能潰堤的情緒,令所有人感同身受。

  另一條故事線則是醫學界200年來追尋癌症療法的努力,作者充分發揮身為紀錄片導演的功力,精采描述醫學界對抗癌症的驚人進展,包括化療與放射治療的神奇發現、新藥的風險與益處、癌症基因的破解、另類療法與輔助醫療的戲劇化轉折、罹癌風險與遺傳機率等,不僅幫助正在抗癌的病患與家屬解除疑惑、獲得精神上的撫慰,也讓人對未來的發展抱持希望。

  這兩條故事線相互呼應、緊密交織,道盡了病患與親人面對癌症的急切與痛苦,也以宏觀的視野回顧醫學界抗癌的專注與執著。威夏特寫出一個動人且充滿希望的故事,他陪伴父親抗癌,也與人類抗癌的歷程並肩前行,期望終有一天我們能與癌症並存,不必再眼見摯愛的親人痛苦離去。

作者簡介

亞當.威夏特(Adam Wishart)

  英國作家與紀錄片導演,作品包括獲頒2007年葛里森最佳科學紀錄片獎(Grierson Award for the Best Science)的《猴子、老鼠與我:關於動物試驗》,也參與製作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明日世界》與《地平線》系列節目。他曾獲頒英國皇家電視學會獎,並不定期為《新政治家》、《衛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等報刊撰稿。著有《拋開現實》(Leaving Reality Behind)一書。

  個人網頁:www.adamwishart.info。

譯者簡介

賴盈滿

  1973年生,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譯有《麥田圈之謎》、《追蹤哥白尼》、《山中最後一季》《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均為遠流出版)等書。



推薦導讀一 樂觀展望癌症醫療 / 黃達夫
推薦導讀二 一場永無止息的抗戰 / 張金堅
推薦導讀三 讓生命繼續 / 彭汪嘉康
專文推薦 無限蔓延的愛 / 許慧如

引言
很久很久以前 故事的開始:癌症出現……
1831 外科手術:彷彿血腥屠殺的第一次手術
1845 癌細胞現身:開展一場科學革命
1895 雙面放射線:居禮夫人帶來一線曙光
1930 癌症的來源:問題出在人類文明?
1947 化療:尋找抗癌的「神奇子彈」
1969 向癌症宣戰:尼克森率兵出征
1979 另類療法:反抗正統醫療,催生輔助醫療
1982 癌症基因:尋找疾病的密碼
1992 預防惡疾:祈求天助加上自助
1999 鎖定癌症基因:病人促使醫師挺身革命
2003 死亡時鐘倒數:了解細胞受損的經過
自此而後 尾聲:走向未來



推薦導讀-1

樂觀展望癌症醫療

  《陪父親走過癌症的一年》作者亞當.威夏特與他父親都是熱愛求知、思考與分享心得的人,兩人的關係建立在知識的交流與智慧的交集上。因此,當他的父親得到轉移性腺癌的診斷後,很自然的,「什麼是癌症?」「怎麼治療它?」「為什麼到今天對於癌症還沒有很好的對策?」的大哉問,就變成他們共同追尋的目標。

  這時他們發現,巿面上找不到一本能完整回應他們問題的書,於是作者自己上圖書館翻閱傳記、醫療史、醫學文獻……,他父親則與他分享報章雜誌所報導新療法的資訊。在這個搜尋資訊交換想法的過程中,作者發現若病人與家屬對於癌症有所了解,就有助於緩解不少憂懼。根據統計數字,他更發現每三人就有一人罹癌的機率。因此,他決定把他與父親這一路走來所獲得的知識,以及作為病人與家屬抗癌過程的心路歷程彙集成冊,希望多少能幫助其他正在抗癌的癌症病人與家屬,解除一些疑惑,並給予精神上的支助。

  書中有一章是最近剛得到雷斯克獎(Lasker Award)、研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專家德魯克醫師(Brian Druker)的故事。德魯克醫師經過十年的研究,最初把成果整理出來時,他自認這是個劃時代的重大發現,但是一個權威期刊編輯卻回絕了他的論文,另一位編輯則說他的實驗了無新意。他為了推動新藥臨床試驗又花了六年的時間,最後終於證明他試驗的新藥「基利克」(Glivec)確實是個劃時代的重大發現。對於飽受身體、心理折磨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而言,他們的生命終於獲得奇蹟似的改變。這個劇情曲折的故事道盡了新藥研發的艱辛,也突顯了科學研究者的專注與執著,著實令人動容。

  然而一直以來,癌症醫療還沒有全面突破性的進步,醫界對癌症病人的照護也有諸多不足之處,使得不少癌症病人對所謂的主流醫療有所不滿,而造就了另類療法的興起。在一九八○年代,英國就有一個另類療法的照護機構「布里斯托癌症協助中心」(Bristol Cancer Help Center),因為照顧到病人在主流醫療沒有被滿足的需求,結果前去求助的人絡繹不絕。此機構的創辦人為了想證實他們的療法確實能拯救癌症病人,主動要求帝國癌症研究基金會(ICRF)贊助做了一項隨機研究,發現接受布里斯托治療的病人,乳癌復發的比例是接受主流醫療的病人的將近兩倍,因而在英國社會引起極大的爭議,還造成一位研究者自殺的後果。這個不幸的事件終於促使正反兩方的反省,進而達到設立緩和醫療部門的共識,於是另類醫療逐漸退位,而被輔助醫療所取代。

  相對於數百年癌症醫療的發展史,台灣癌症醫療的專業化與整合是在九○年代才開始,品質還參差不齊。以化學治療為例,它是癌症治療的三大支柱(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之一,是一門重要的學問,但是台灣本土腫瘤內科的專科醫師訓練計畫是在一九九三年才成立。即使到今天,還有非腫瘤內科專科醫師在執行化學治療。

  癌症如果早期發現、正確治療,治癒率超過百分之九十,而晚期發現就不易保住生命。所以二十年前,當我回國設立癌症專科醫院時,第一件事就是推動癌症篩檢。當時在美國,每五位子宮頸癌病人當中有四位是初期病人,而台灣正好相反,五位病人只有一位是初期病人,所以治癒率低。再則,國內著名教學醫院的外科主任還不相信乳房攝影檢查,宣稱亞洲婦女乳房不大,只要靠外科醫師觸診就行了!此外為了推動大腸、直腸癌的無痛鏡檢,我要求醫院要提供短暫性麻醉的服務,而習慣不麻醉做大腸鏡檢查的國內醫師還質疑麻醉的必要性,他們顯然不是站在病人的立場設想,認為病人忍耐一下就好了!

  還有,當時醫界對癌症診治的觀念還很模糊,其實在歐美已有大規模隨機臨床實驗結果告訴我們,乳房保留療法與全切除的治癒率沒有差別。當我主張給病灶小的乳癌病人提供「乳房保留療法」(只做局部小範圍切除,外加放射治療)時,連我們醫院的女性醫師及護士都認為乳房全切除才比較保險。

  就如本書作者所敘述,主流醫療界多半仍持醫師本位,不夠體貼病人的感受,引起病人對癌症醫療產生抗拒。所以從一開始,我們除了設法改變醫護人員的觀念外,還積極引進止吐劑、自主操控止痛幫浦等,來減輕病人身體的折磨,並邀請身心科醫師加入醫療團隊為病人心理建設,協助病人度過難關……,這些作為都是台灣的創舉。

  今天我必須說,台灣癌症的醫療已大不同於二十年前,近年來也很少聽到病人吃香灰喝佛水的事情。以子宮頸癌為例,現在已有超過一半是早期病人。只不過台灣是一個功利的社會,在健保給付不足的情形下,有不少醫療院所以自費項目來增加收入,因此國際癌醫界不認同的高科技健檢反而在台灣大為風行。事實上,在國外已有許多研究發現高科技儀器會看到更多疑點,而為了確定診斷,就要做更多侵入性的檢查,結果引起併發症。儘管偶爾會發現一般篩檢無法偵測的微小癌症,但是做一般篩檢只是發現的時間點稍晚一些,治療結果並不會差多少。所以,做高科技癌症篩檢不但花費不貲,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可能得不償失。

  經過醫界長期的觀察,近來發現每一種癌症都有不同的惡性度,惡性度高的癌症破壞性很強,惡性度低的很可能不即刻處理都沒關係。也許五年、十年後就有辦法很精確地辨別哪一種會致命、哪一種可與我們和平共存。而近十年基因醫學的研究與突破,讓我們可以樂觀地展望未來的癌症醫療,不但將使得治療方法像基利克一樣更簡單、更溫和,癌症也將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一樣成為慢性病,使我們不再談癌色變了!

  正如許多書評所點出的,本書作者把抽象難懂的科學知識變得不那麼冷酷而易懂,同時他以引人入勝的文筆,把他與父親真人實事的經驗與讀者分享,呈現為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讓人一拿起書就無法釋手。這固然是本值得想了解癌症的一般民眾閱讀的書,更是一本值得癌症醫療的從業者仔細咀嚼的書。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推薦導讀-2

一場永無止息的抗戰

  早在公元前約四百年,古希臘醫師便觀察到乳癌鼓出皮膚結成硬塊,周圍青筋浮凸,乍看很像蟹腳,於是以「carcinoma」作為病名,原意便為螃蟹(crab),如今意為「癌」,隱含癌細胞會像螃蟹一樣四處蔓延、橫行無阻、進行破壞的意思。時至今日,癌症儼然成為人類大敵,發生機率高達每三人就可能有一人罹癌,一個原因是現代人平均壽命增長,得到癌症的機會大大增加,而古代人的平均壽命約僅三十歲,很少人能夠活到因癌過世的年紀。此外,現代人往往運動少加上飲食不當,又常接觸一些化學物質,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壓力,可能都是癌症發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癌症的致命率如此高,令所有人聞癌色變。一旦自己或家人得癌,如何抗癌、治癌一直是揮之不去的陰霾,除了需要關懷病人的身心靈狀態,其實家屬的心理亦需重新建設,才能彼此相伴,「健康地」一起走過癌症。

  本書《陪父親走過癌症的一年》的作者威夏特便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他從父親診斷出罹癌開始,一年來看著父親承受病痛,感到既不忍又無助,身為病患家屬的心境在書中表露無遺。他細細描述父親接受手術後的樂觀、聽聞病理診斷的震驚、初期用藥的良好效果、復原期的憂心與不安、腫瘤復發後的惶恐、醫師宣判無法醫治的失望、自己也可能因遺傳而罹癌的焦慮,到最後只能無奈接受病情,他用著看似冷靜的語句,其實在在壓抑著內心隨時可能潰堤的情緒,字裡行間流露出父子之深情,令人深深動容、感同身受。

  而本書除了闡述作者陪伴父親抗癌之動人歷程外,另一條更重要的主軸是人類二百年來的癌症醫療史話,這可說是歷代醫師所面對的一場永無止息的抗戰。令人鼓舞的是,人類逐步對抗癌症的醫療發展,包括解剖學、手術切除、病理學的大躍進、放射線與化療的長期試驗與療效、主流與另類療法的論戰與相輔、解開癌症基因的密碼及至二十一世紀之標靶治療等,恰與作者父親所接受的現代療程遙相呼應。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一本書能將這場抗癌聖戰寫得如此絲絲入扣、精采萬分,充滿人性的光輝與試煉。

  作者不愧是紀錄片導演,透過文字將這兩條主線做了完美分鏡,一古一今穿插其中,宛如電影畫面般流暢呈現,一方面令讀者對他陪伴父親走過癌症的情感掬之以淚,一方面則彷彿帶領我們走過時光隧道,共同見證二百年來科學家和醫師們抗癌的艱辛歷程。無論是對醫學界或一般民眾,這本書有情有淚,有史更有料,可以獲得更多有關癌症相關資訊與知識,增長了更多之智慧與慈悲,是一本不可不讀之好書。

  個人行醫將近四十年,接觸了無數的癌症病人,有的樂觀以對,勇敢接受治療,獲得痊癒,有的悲觀消沉,甚至退縮、逃避,錯失治療契機。確實民眾對癌症仍有很多錯誤之觀念,對於癌症心存恐懼,沒有信心。事實上,台灣近年來從癌症之預防、篩檢、診斷、治療及追蹤均有大幅進步,癌症的基礎研究及臨床試驗已積極進行,連介於基礎與臨床之間的轉譯醫學研究也投入不少人力與資源,已使癌症得以早期發現,活存率也逐年提高,相信在醫界與科學界的共同努力之下,終有一天我們可與癌症和平共存,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成為慢性疾病。

張金堅(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專文推薦

無限蔓延的愛

  作者以平緩的文字記述了父親罹癌後的治療經過,在淡淡的憂傷感籠罩之下,輕輕地將我們引領至理智的世界,深入淺出剖析了人類兩百多年來面對癌症的歷程,像一扇窗,也像是一面鏡子,從中反照出每一個渺小如你我的個人與世界的關係。

  透過家族故事與抗癌醫療史的交錯,溫柔牽引著讀者在主觀的感受與客觀的現實間往返,在這往返的空間中理解了何謂世界的真實,協助人們在艱難中找到生存的力量。

  才明白,生命自然會凋零,然而人類歷史的洪流會繼續,愛會繼續。

許慧如(《黑晝記》導演)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