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宏大的歷史視野
《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的重要性在於從現代性的發展,特別是全球化過程來探討極權主義出現的原因。鄂蘭力圖指出:現代性存在著黑暗面,黑暗時代的來臨有時是不以人們的良好願望而轉移的。極權主義體制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914年前是第一次全球化凱歌進行的太平盛世,當時人類根本無法想像二十世紀會經歷死亡數千萬人口的大浩劫,以及納粹德國和蘇聯的鐵幕統治。鄂蘭相信,必須到十九世紀第一次全球化發生的內在邏輯中去尋找大災難的根源,也就是必須追溯「極權主義因素」(element of totalitarianism)的形成與發展。
《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中理論最脆弱的部分,是帝國主義說。現代意義的「帝國主義」(imperialism)一詞,是1870年後才出現在西方政治詞彙中,其原意是用軍事力量控制殖民地,並將其納入自身的經濟體系;暗含著西方現代文明的「教化使命」(civilization mission)。在中國,是梁啟超最早在1901年將「民族主義」一詞引進中國,以鼓動國人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當時,「帝國主義」與「民族主義」也會混用。從當時「民族帝國主義」一詞盛行來看,「帝國主義」只是現代民族主義形成時西方現代文明擴張的別名。馬克思著作中,從未用過「帝國主義」一詞。使「帝國主義」一詞真正脫離現代自由主義語境,是列寧1916年出版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一書。從此以後,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與馬列主義一起傳播。列寧之所以可以將帝國主義說引進馬克思主義,是受到1902年出版的霍布森(J. A. Hobson)《帝國主義研究》的影響。但霍布森本人仍是在經濟自由主義框架中討論帝國主義的。這樣一來,鄂蘭就面臨理論上的兩難:要不,堅持帝國主義說使她和她的反對對象站在一起;要不,她作為馬列主義的不留情的批判者,就只能回到霍布森的原點,從而不能證明帝國主義來自於民族國家的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