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你走了以後

你走了以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745874
王亦明
寶瓶文化
2009年10月21日
107.00  元
HK$ 90.95  







* 叢書系列:Island
* 規格:平裝 / 336頁 / 20.8*14.8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Island


[ 尚未分類 ]









離開沒那麼殘忍,殘忍的是我還有愛。
一個讓你淚流滿面,卻依舊無法轉開目光的故事!
來自所有讀者的共同心聲:「看完這本小說,我不會羞於承認:我哭了!」

被留下來的人是悲哀的,
而我,仍然想為了你活下去。

  克絲堤記得,那天愛麗絲走得很突然。在愛丁堡下車後,愛麗絲去了一趟廁所回來,神色顯得詭異而慌亂,只留下一句「對不起,我很抱歉。」便匆匆向姐妹們道別,再度跳上列車離去。她們沒想到,過了幾個小時,愛麗絲竟在倫敦發生車禍......

  安在深夜接到女兒愛麗絲陷入昏迷的通知,和丈夫趕往倫敦。醫院的人告訴他們,這次的車禍很可能不是一場意外。雖然知道女兒正身陷失去愛人的悲痛之中,卻也不至於尋死。直到有人告訴安,愛麗絲在前一天曾經去過愛丁堡車站......

  約翰離開了,愛麗絲的生命似乎也隨之凋零。雖然他們一起戰勝了家庭的阻撓、種族的鴻溝,卻敵不過死神殘酷的考驗!於是愛麗絲選擇封閉自己,在無盡的思念之中獨活。然而,那天在車站看到的駭人情景,輕易毀滅了她僅存的堅強......

  這是一個關於「失去」的故事,從一場原因未明的車禍開始,瑪姬.歐法洛透過主角愛麗絲的遭遇,以深刻動人的筆觸,輔以錯綜精巧的佈局,寫出了人性中最堅強也脆弱的部分。書中角色的豐厚形貌、真摯情感,無不令人一讀入迷,難以罷手。因此,即使我們發現,那隱藏在祕密背後的真相,竟是如此不堪、令人心驚而無法逼視,卻依然想一直讀到最後。

本書特色

  .入選英國《衛報》「25年來最佳小說」
  .榮獲英國最大連鎖書店Waterstones選為「影響未來最鉅之25位作家」之一。
  【作家】黃寶蓮 意猶未盡、感動專文導讀!

  「歐法洛一點也不賣弄、一點也不渲染,她的文字貼著你的左心房、右心房,就像在跟自己的靈魂切切低訴,讓人絲毫沒有防備的陷落在她佈設的情境中難以自拔!我以為自己視力欠佳,無法經久閱讀,但是,翻開《你走了以後》就目不轉睛,直到最後的淚眼婆娑,依然意猶未盡。」──黃寶蓮

作者簡介

瑪姬.歐法洛 Maggie O’Farrell

  她是當代英國極負盛名的小說家,處女作《你走了以後》名列英國《衛報》「25年來最佳小說」,而後更被英國最大連鎖書店Waterstones選為「影響未來最鉅之25位作家」之一。

  一九七二年出生在北愛爾蘭的瑪姬.歐法洛,成長於英國的威爾斯與蘇格蘭,在成為專職作家之前,曾當過餐廳服務生、快遞員、教師與劇場經理,也在香港當過記者,在倫敦擔任《週日獨立報》副總編輯。這些豐富的職場經歷,雖未完全反映在她的作品裡,但多少影響了她從少年時期即已開展的寫作活動。

  瑪姬.歐法洛的作品多涉及家庭關係、家族祕密及個人情感,探討不可違逆的意外與災難對家庭的影響,她的筆法細巧而充滿熱情,擅於以層層剝繭的手法將一個尋常的故事寫得鮮活動人。如此濃烈的風格,在她28歲出版第一部小說《你走了以後》,即以強大的渲染力擄獲廣大讀者群。這部作品不僅創下耀眼的銷售佳績,為她奪下2002年由作家協會頒發的「貝蒂特拉斯克獎(Betty Trask Award),而後更在2006年入選《衛報》「英國25年來最佳小說」。

  歐法洛至今共出版四部小說,繼第二本作品《我愛人的愛人》(My Lover’s Lover)之後,第三本《我們之間的距離》(The Distance Between Us)為她奪下2005年的「毛姆文學獎」,第四本《消失的艾思蜜》(The Vanishing Act of Esme Lennox)獲選為2007年亞馬遜網路書店的年度選書。不只在文壇累積極高的聲譽,在國外也已被譯成十六種語言,廣受日本、法國等地讀者喜愛。

  瑪姬.歐法洛的作品在英國文學版圖佔有重要地位,英國最大連鎖書店Waterstones亦將她選為「影響未來最鉅之25位作家」之一。就如評論界所言:「只要瑪姬.歐法洛願意持續寫下去,我們將永遠期待閱讀她的作品。」

譯者簡介

王亦明

  自由企劃、編輯、譯者、撰稿人,以不同的形式在閱讀產業中工作與生活,希望能夠不設限的挑戰一切可能。



推薦文

不經意卻又不可違逆 ──愛與死

文/黃寶蓮

E說她琢磨許久不知道要如何起頭給我寫信。

  原因是有一年冬天從法蘭克福回台灣的路上,錯失了在倫敦轉機的航班,同行四人,一時困在機場,便給在倫敦的我打了電話。

  那個晚上,樓上的書房、樓下客廳的地板,臨時就睡了四個「落難」的客人。初次相見的E說她記得那天很冷,我用力拍薑用丁香豆蔻做印度奶茶神情專注,她記憶深刻,奶茶下肚如救命仙丹,她久未忘懷。廚房裡E和同行伴侶熱烈討論著將來也要有這麼一個安靜、有效率、外型很酷的Bosch洗碗機。那個夜裡,他們匆匆吃了晚餐就興致勃勃的去泡酒吧,酒吧就在我居住的克朗奇區(Crouch End)鎮上。

  那一次短暫的相會,匆促的告別,直到八年之後的當今此時,E寄來瑪姬.歐法洛的《你走了以後》,是如此的偶然和巧合,故事裡愛麗絲就住芬士貝利(Finsbury),正是當年E來過夜的所在地。愛麗絲和男友開車經過克朗奇區,是我天天買菜的地方,也是鮑比狄倫在倫敦時的住處;愛麗絲的男友約翰住在不遠的肯頓(Camden),是我週末走運河、逛集市的去處;也是龐克族、吸血鬼族、時髦年輕人夜晚聚集狂歡的地方……約翰與我一樣,也都去荷羅威的舊家具行買二手貨……而現實裡作者歐法洛曾在香港工作,正是我當今生活的城市,也許在哪個電影節或什麼開幕酒會裡,曾經見過這麼一個大眼玲瓏,一頭蓬鬆鬈髮的美麗作者?

  故事開始於一樁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造成的車禍,愛麗絲陷入昏迷,歐法洛潛入愛麗絲的意識裡,以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交替的複聲敘述,進出人物所處的內外世界,顛倒錯亂的時空、跳躍的章節、零亂的片斷、破碎的敘述,恰如一個神智不清意識混亂者的腹語,由此揭示了愛麗絲充滿困惑與矛盾的人生。

  愛麗絲的黑頭髮隱藏著家庭的祕密,那個祕密差點造成亂倫悲劇,也是母女衝突的根源。愛麗絲從小叛逆,感情不斷受挫,大學裡遇到的男友愛恨極端性情暴烈,使她身心飽受折磨,直到畢業後遇到志趣相投的約翰,他父親不幸卻是個保守頑固的猶太人,堅持維護猶太血統,兩個年輕戀人不顧一切成婚,小倆口過了短暫的幸福生活,約翰不幸成為倫敦三不五時發生的恐怖分子炸彈襲擊事件的犧牲者。

  故事並非驚天動地,母親的外遇、家庭的祕密,成長的尷尬、信仰的衝突、愛情之不順遂、意外與死亡、失落與療傷……就像你我生活裡都可能遭遇的事故和不幸;愛麗絲也如倫敦街頭隨處可見的年輕女子。是作者旖旎細緻的優美文字,敏銳深刻的動人描述,讓人清晰的感受到愛麗絲真確而尖銳的疼痛,即使平凡的人生亦有驚心動魄的情境;那失去所愛的巨大悲傷的終結,竟然只是愛麗絲肺裡最後吐出的幾個無聲的泡沫。

  我們都以為做了抉擇,但是,在chance和choice之間,原來生命可以這麼不經意卻又如此不可違逆!直到終了,你以為看到了真相,明白了事理;然而,生命並不可預測,你以為做對了選擇,老天卻給了你不同的際遇,你我都非命運的主宰!除了愛的救贖,我們都無能挽回逝去的生命!

我是如此不自覺的陷入愛麗絲的悲傷之中無法言語。

  歐法洛一點也不賣弄、一點也不渲染,她的文字貼著你的左心房、右心房,就像在跟自己的靈魂切切低訴,讓人絲毫沒有防備的陷落在她佈設的情境中難以自拔!

  我以為自己視力欠佳,無法經久閱讀,但是,翻開《你走了以後》就目不轉睛,直到最後的淚眼婆娑,依然意猶未盡。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大象創意巨動力Danica
/ 臺灣高雄市
2010.01.12看大象創意巨動力Danica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認識一個人,需要多久的時間?從她的家庭背景、工作內容、戀愛經驗,到個性特質、喜怒哀樂、生命中的最愛與最痛.....答案是「一本書」。

看完《你走了以後》,彷彿有一個衝動想拿起電話打給主角愛麗絲,也想衝去她家陪陪她,下一秒才又想到:她還躺在醫院.....



也許就是在這樣一個像倫敦的天氣一樣濕濕冷冷、令人心情不太好的週末,才更容易融入愛麗絲的喜悲,不過,我覺得最令人驚豔的,是作者瑪姬•歐法洛(Maggie O’Farrell)獨特的說故事方式。

不斷跳躍的場景、時空交錯的敘事方式,讓整個故事像電影一般流暢地在眼底呈現,也讓故事中每個人物的樣貌活生生地,就像尋常日子裡,我們在街角轉身就會遇見的人。



故事本身是一個悲劇,像一面摔碎的鏡子,讓我們從層層疊疊的碎片中窺看「失去」這個主題的各個不同的層次。約翰失去生命、愛麗絲失去至愛與生命的意義、班失去伴侶的忠誠、安失去愛的熱情、丹尼爾失去修補關係的機會......

然而在破碎鏡面的拼拼湊湊之中,人性的複雜卻像萬花筒般旋轉出繽紛炫麗的圖象,而愛與寬容的救贖,也彷若靜謐教堂中高高嵌在窗上的彩繪玻璃,在冰雪般冷冽的人生中,透出希望的微光。



「失去」的對面是「擁有」,「擁有」的旁邊,時時坐著失去的「風險」。

「幸福」在哪裡?我在每一個座位之間不停來回游走探問,被我問到的,都起身而去,留下空空的椅子和沉默的問號。在愛麗絲的鏡子裡,有我悲傷的臉。



如果約翰不要那麼愛愛麗絲,如果班和安不要結婚,如果如果如果.....如果一切回到原點,什麼事都不要發生,那會怎麼樣呢?



「就沒有這麼好看的故事了啊!」有一個聲音回答我。

「喔對了,幸福在這裡。」他堅定地說。



他的名字叫:「珍惜」。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