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學史中,往往充斥各種主義,讓人如墜五里霧中,但經由作者的妙筆一揮,這些名詞,立刻一清二楚。在詮釋「浪漫主義」這個概念時,蔡教授指出:「浪漫文學的特質可以用『解脫』兩個字來涵括。它一則解脫既往的文學規格化做法,一則也尋求人性束縛的解……脫浪漫主義的精神,誠如布雷克在《天堂與地獄之結合》(A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中所揭□的,便是要透過善惡兼容的觀點,解脫理性約束,尋求活力的脫羈。在政治上,浪漫主義影響了法國大革命,而在文學史上,浪漫主義是一次大規模的文學運動,其風潮遍及英法德、俄羅斯以及拉丁美洲。
對此說法,我以左拉《婦女樂園》(Au bonheur des dames)為例,來證明蔡教授的觀點。這部小說是以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為背景,敘述百貨公司的消費文化。當時在歐斯曼的巴黎大改造後,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好商佳」正式亮相,左拉就是蒐集這家百貨公司的資料,才得以完成《婦女樂園》。然而,好商佳的老闆布希可在書中則變成男主角慕雷,至於女主角黛妮絲則是他所虛構的,而兩人的戀愛插曲也是作者編造出來的。一般而言,當我們閱讀小說總以為,作品所建構的世界是跟外在的世界成等號關係,但蔡教授告訴我們,其實小說的世界往往經由文字所建構而成的,背後難免有小說家的主觀滲透。
然而,蔡教授更提出解讀小說的另一個竅門──敘述觀點。在〈小說的敘述觀點〉中,他討論第一人稱觀點和第三人稱觀點,同時也談到一些例外如第二人稱觀點。然而,蔡教授最有創意的論點,就是論述第一人稱的不可靠敘述者,如福特的《好軍人》(The Good Soldier)。在這部小說中,敘述者道爾一結婚後,太太佯稱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不宜太熱情,而她身上還帶了一瓶藥當作證據,有趣的是道爾也樂得如此,因為他有性無能。其實,他太太搞起不倫之戀,後來被她男友拋棄而服毒自殺。為了讓讀者搞懂,老師說明關鍵所在:「這樣的故事,由一個戴綠帽的丈夫來敘述,他當然不便直言不諱地說自己是烏龜嘍!此外他更不敢張揚他是性無能,所以故事中的諸多細節,不論關於自己或他人的,都有隱瞞,而說詞也前後矛盾。當然作者是要讀者細心地去找那些矛盾或不一致的。」
自一九六O年代以來,西方文壇的當代小說開始亮相,有些論者則以「後設小說」來命名。書中也花了很多篇幅論述當代小說,如傅敖斯《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納博科夫《洛麗塔》(Lolita)、《黯淡之光》(Pale Fire)、聘瓊《重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卡爾維諾《冬夜的旅人》(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特別是,在〈後設小說的啟示〉,蔡教授強調,後設小說邀請讀者涉入小說中的虛構世界,旨在讓他明白小說是一種文字幻象,以便打破寫實主義的謬誤,因此,後設小說不僅是小說,交代故事內容,同時也對該篇小說的寫作過程亦有所說明。回顧過去,蔡教授走在時代的先端,因此要了解這些小說只能依賴英文本,如今中譯本一一問世,讀者可以運用這些觀點來跟作品相互論證。同時,讀者要進一步了解當代文學也可以參考〈什麼是後現代文學?〉至於要了解後現代,則不妨仔細閱讀〈後代主義的省思〉和〈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這兩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