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氣候變遷解決辦法的世界權威,兼具企業家、作者等身分於一身。為《碳評論》(Carbon Commentary)網站的站主,著作包括《綠能經濟前景和你想的不一樣》以及《綠企業》(Green Guide for Business)、《低碳過生活》(How to live a low-carbon life),後者得到二○○七年Clarion Award非小說類首獎,並獲得《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推崇為「減少碳足跡的決定版指南」。
古德參與馬爾地夫的碳中和(或稱綠平衡)計畫,協助這個島國在2020年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達到碳中和的國家。
他有空閒時,便投注時間於拔掉家電用品的插頭。
討論氣候變遷問題的人當中,許多都轉而採取這種兩杯酒後的態度,很不看好人類社會快速改變的能力。他們絕望的指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雖然設想出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情境,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速度似乎比預想中更快,而不必依靠增加化石燃料使用量就能維持經濟成長的國家還很少。這些悲觀主義者表示,大部分政策執行者只知自欺欺人,譬如英國政府高聲宣佈已成功穩定控制溫室氣體,卻忽略了飛機產生的排放量,而不停增加進口的中國商品中,也「潛藏」了製造時產生的二氧化碳。
從以上德國的例子可以看出,將替代能源用在最恰當的地方也很重要。與行車距離長、汽油價格便宜的地方相比,先在一般開車距離短、油價又貴的地方發展電動車較有道理,因為比較容易成功;缺碳土地改良計畫應該集中在土地大量缺碳的國家,且需要發展良好的教育體制,讓農夫了解不同耕作方法的好處;二氧化碳封存科技(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在富涵含鹽地下水層的國家成效最高。這些觀念都很簡單易懂,但政府、公司和個人往往急於展現作為,受到微型新科技易為人民接受的特性吸引,忽略了可以在全球大規模設立的其他科技。
有些科學家發明出複雜的機器,可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分離出來,本書談到二氧化碳封存的章節,會介紹全球研究科技公司(Global Research Technologies)提出的簡練解決方案。我和這些科學家看法一致,認為人類需要能以低價直接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量的方法,同時也要投資產生低碳能源的科技。本書提出的假設是,增進土壤健康是吸收現存二氧化碳淨值最便宜的方法,由於此方法可以公平將大部分的獲利分給低收入國家人民,從政治層面上來看也較容易為全球社會接受。
我們花點時間,看看如果現在著手處理氣候變遷問題,需要多浩大的工程。先進經濟體大約花百分之五的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在能源上,也就是國家每收入二十美元要花一元。如果用極度悲觀的角度來看,推動本書中任何一項減碳科技,會將上述的預算加倍,而且在提升新科技的效能和降低成本之前,預算加倍的狀況可能要持續好幾年。因此,為了阻止可能的氣候變遷災難,在五到十年間,富裕國家必須花百分之十的國民生產毛額在燃料和能源成本上,而非現在的百分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