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9789862410493
龍應台
天下雜誌
2009年8月31日
127.00  元
HK$ 107.95  






* 叢書系列:世紀對話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世紀對話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從1949年開始,帶著不同傷痛的一群人,在這個小島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對方,你痛在什麼地方?

  是時候了,在歷史的這一頁即將永遠地翻過之前,我們還來得及為他們做些什麼?

  龍應台,華人最犀利的一枝筆,繼思考家族情感的暢銷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之後,龍應台再度推出15萬字新書《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醞釀十年、走過三大洋五大洲,耗時三百八十天,行腳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

  龍應台說,「我再怎麼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龍應台

  出生在高雄大寮鄉,讀過的小學有:新竹東門國小、高雄鹽埕國小、苗栗苑裡國小。

  童年在台灣中南部農村度過,少女時代在高雄茄萣的海邊漁村度過。

  「龍應台」不是筆名,是真名;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她是離亂中第一個出生在台灣的孩子。.

  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在台北做公務員四年,以香港為寫作基地快滿七年。

  她今天還歪頭在想:到底要在哪裡種下一株會開大朵黃花的絲瓜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10,共有10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DON DON
/ 台灣台北
2010.01.24看DON DON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如果戰爭是如此殘忍,為何又能延續千年。它應該被消滅,但它仍然存在;每個人都討厭它,但它依然屹立不搖、亙古不衰,反而變本加厲,更加殘酷。科技的進步會帶領著人類走向哪一條路,進步真的是進步嗎?在進步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有了什麼改變,我們真的有認真思考過嗎?

科技的發達造就了戰爭傷亡的慘重,一顆核子彈就可以結束一場戰爭,毀滅全世界。我們是否有能力去支配它?讓它出現在世上是不是一種錯誤?

我害怕戰爭,討厭戰爭,我無法想像如何能在戰爭的環境下生存。

不管死的是哪一國人,對於死者的家人永遠是最深的痛。如果不在乎國籍,僅以「人」這個種族來看,戰爭是人類的內亂,而內亂若不平息,最後人類就只有走向滅亡一途。以人類的智慧或許能防止這件事的發生,又或許天災人禍都不會導致人類滅亡,因為人有自省的能力,而這本書就是要我們記取教訓。

戰爭是殘酷的,所以才要避免;而人心是貪婪的,所以才會引發戰爭。自省讓人類站在生物的頂端,也是讓人類能進步的原因,少了這個能力我們和野獸就沒有什麼不同。在進步過程中,我們可能就是失去這個能力。

不只有1949,以前的赤壁之戰到現在的二次大戰,人類經歷這麼久,卻仍未消除在猿人時期的獸性,依然還為了食物競爭。未來還會為了石油、土地而發生戰爭吧!

當事物的本質改變,徘徊不定的我還剩什麼。

2.
James Kao
/ CANADA
2010.01.15看James Kao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一個甲子不算短,就在中國熱烈慶祝六十年國慶的當兒,許多人也藉著回憶、搜羅、這六十年來的變化,進行整理與重估。透過訪談、閱讀、書寫、拍攝,重回歷史現場,企圖喚起眾多當事人的記憶,將它們組合拼裝,盼望重現當日的景象與心情。以往已有許多人透過書寫的形式回憶那一段流離的歷史,但多數是零散,不若今日這樣完整全面。無論回憶、評價的觀點如何,我們身處一個比較寬闊遙遠的時空,比較能跳脫意識型態的趨向,或敵我對立的影響,新的視野逐漸展現。以往成王敗寇的史觀,今天不再支配我們的視野,至少它沒有那麼一言九鼎了。我們對兩岸的政治景觀,也有了不同的見解。當年失敗者、逃難者的觀點值得我們重新探索,甚至更顯其價值。物換星移,以往被斥為毒蛇猛獸,被極度妖魔化的概念,今天成了當紅炸子雞。如今中國錢潮滾滾,從老到小彷彿個個都成了「走資派」。套一句王德威先生在《最後的黃埔》書裡的話:『君不見,漢賊早已兩立,敵我正在協商』,誰說得清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勝利者呢?什麼才有恆久的價值?

讓我引述一段話:「他們說最近三十年來,民主政治已不時髦了,時髦的政治制度是一個代表勞農階級的少數黨專政,剷除一切反對黨,用強力來統治大多數的人民。....我是學歷史的人,從歷史上來看世界文化的趨向,那民主自由的趨向,是三四百年來的一個最大目標,一個最明白的方向。最近三十年來的反自由、反民主的集團專制的潮流,在我個人看來,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波折,一個小小的逆流。」這段話並非一九八九年的言論,而是出自一九四七年胡適的一篇演講。從《巨流河》裡面,我們目睹抗戰勝利以後政治氣氛急轉直下,學生左傾者甚多。?弦在接受龍應台訪問的談話中也表明了那種氣氛,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對流亡學生的設計,還能奏效,響應者甚多,也培養了人才。但到了國共內戰時期,就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共產思想成了時髦新穎,富有魅力的東西。經過幾十年的實驗,這個小小的逆流正逐漸轉向,雖然民主、自由在中國還未具體落實,曾被扣上「美帝的文化買辦」、「蔣介石的御用文人」帽子的胡適,如今評價大有轉變。他的身世、韻事、思想,在中國都成了火紅的題材。

六十年前的政權移轉,無論兩岸怎麼稱呼,淪陷或解放,事實就是撕裂的悲劇。數不清的流血與怨恨,說不完的生離與死別。如同《流離記意》裡表露的情境:『政局動盪,牽動的不只是政權轉移,領土遷易,更是多少家庭的離散流徙,多少人生命的轉折裂變。』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故事,在這個大裂變中比比皆是。許多人被迫流亡遷徙,遠離家園,從此失去回鄉的機會,父母亡故無從得知,更談不上奔喪悼念。消息斷絕,嘗試通信者歷經轉折,還要冒通匪的危險。八零年代中我岳父去世,我處理他的遺物,讀到他和他妹妹的通信,才理解他對家鄉濃厚的企盼。可惜他沒活到開放探親的年代,那個遺憾只能讓我們日後補贖。《流離記意》裡選錄的家書,只能算是部分抽樣,卻展現了人性共通的需求,給那段錯謬的歷史留下足跡。如書中序言所述:『家書鉤沉往事,召喚記憶,以謙卑的姿態,默默填補了官方敘事的空白,為歷史的鉅變留下見證。』

得有像姜思章先生那樣大膽果決,且採取行動的人,他付出相當的代價,經過各種迂迴曲折的路線,想盡辦法和家人通信,甚至在台灣尚未開放探親之前,就於1982 年回到自己老家。他的家人雖歷經折磨,也存活下來了。他幸運見到了家人,日後他和從事黨外運動的人共同推動外省人返鄉運動,促使了台灣方面的開放,許多老兵終能返鄉,但許多人家鄉已人事全非。這本書內的選輯,有些並非當事人親筆,而是後代與親族的代筆,為他們勾勒埋藏多年無以言宣的離散悲歎。

在眾多回憶與敘述者中,有些人處理得比較輕鬆,我想主因是時空差距,也是因為他們從日常生活著眼。不少人以高齡,在他們人生的晚年,透過口述,或親自撰寫,結合當今的網路,讓他們的家鄉與個人生命重新再現。當然他們的敘述比較散漫,觀察相對浮面,卻也能勾勒出一些未知的角落。讀成湯先生的回憶《我曾是流亡學生》,覺得最有趣的部份就是他對家鄉興化的描繪,像在讀民間版的地方志,也是趣味創意兼具的口述歷史。看似平凡,不甚嚴謹,卻拼裝出他所處時空的特色。例如他提到政治局面的動盪,讓許多讀書人失望,所以不少人跑到尼姑庵裡隱遁,一面逃避亂局,也成為他們進修的場域,成為一種特殊奇觀。


書中顯示的氛圍引起我對興化的興趣,在多大(University of Toronto)的東亞圖書館找到了咸豐元年官修的《重修興化縣志》,成先生的回憶證實了兩件事:一個是興化真是個多水之地,被水重重包圍,城裡水澤遍佈;另一個是本地的讀書人,為官者甚多。只是著名的大儒不多,我只知道鄭板橋是興化人。查閱網路,發現官修的興化縣志就有六種。其中一部是在1943年修的,當時的縣長叫李恭簡,由他主持監修。成湯先生在書中提起這位偽縣長,當時抗日戰爭已接近尾聲,知道大勢已去,也就對他父親的請求積極配合。成先生的觀察紀錄也透露出共產黨在策略上的勝利,不是偶然。興化雖小,也是許多地方的投射。例如共產黨對底層社會的操控,興化當地的乞丐紀律嚴整,組織嚴密。這些因素和共產黨有密切關係,乞丐的頭子成為共產黨的幹部,所以他們對地方上的富人窮人都能掌握,進城之後也能保持秩序。《巨流河》裡也透露學生群體早有共產黨滲透,學生受到影響甚深。另外,成先生書中提到兩位到過延安的年輕女子,他們勇敢膽大的行徑,在在都證實共黨的組織嚴密與成功的訓練。


書前有穿插的前言與標題,由作者的女兒成英姝擔任,有段討論回憶的說法頗為有趣。她說人記憶儲藏的方式,有點像我們處理家裡的雜物一樣。有的東西亂扔,有的東西小心收藏,但要找時卻找不到。但有種記憶卻恰好相反:「它們不像放在抽屜的死物,它們像是會活動、生長,它們像腦細胞之間的謠言,逐日渲染。有時連你自己也懷疑,它們是否仍是原來的面貌。」我們的記憶會變形,也就是說它並不十分可靠。連精明絕頂的人都有記憶錯誤的時刻。所以那些記載準確的日記,常能釐清日後混淆的傳聞,糾正不少錯誤。也許我們對自己的父母,不一定當成行道樹,如龍應台所言。也少有人像她兒子,十九歲就對父母的歷史深感興趣。但我們若有警覺,有點憂患意識,當趁著他們有生之年,趁長輩還有清楚記憶的時刻,傾聽、記錄他們生命的軌跡。如此,或許可以免去日後的懊悔。龍女士個人的感慨,也是我們共有的嘆息。

戰爭爆發,除了直接死亡者,還有戰火蔓延造成的逃亡與饑荒,跋涉途中潛伏各樣不可預期的危險。富有的逃亡海外,有點辦法的可以逃到鄉下,窮的乾脆不逃,只能等死。平常通用的貨幣以不可思義的速度貶值,手上的錢到了下個街口,又是另外的模樣。黃金可以保值,但因黃金喪命者,也大有其人。逃命並不保證安全,過程仍充滿危險。《大江大海》裡有幾幕讓人怵目驚心的悲劇,似乎只能在影片裡見識的情境。一個母親為了小解,擠出車外,停留甚久的火車竟突然開動,硬生生把她和車上的孩子撕開,無論她怎麼叫喊、奔跑都無法讓那列無情的火車停駛。不久之後,類似的悲劇發生在她母親身上,她回婆家衡山準備接回寄居的孩子,但孩子不認她,他們來到火車站,眼看火車就要開了。龍應臺的句子讓人感到割裂的劇痛:『她把手伸出去,又縮了回來,縮了回來,又伸出去。』。她這一鬆手,就是恆久的隔離,也是日後最深的悔恨。文章開頭的引句,呼應、證實了那種傷痛的時刻。

最讓人震動的一幕,龍女士以默片為我們重現。碼頭上洶湧的人群要擠上船,岸上砲火猛烈,大船無法靠岸、小船擁擠碰撞,驚慌恐懼的場面在書頁裡翻騰:『... 水面上,全是掙扎的人頭,忽沈忽浮...每一雙眼睛都充滿驚怖,每一張嘴都張得很大,但是你聽不見那發自肺腑的、垂死的呼喊。歷史往往沒有聲音。』。還有『無數的皮箱,在滿佈油漬的黑色海面上沉浮。』,他們身上殘存的產業最終也葬身海底。龍女士簡潔的描繪,讓我體會戰爭最殘忍的毀滅。書中許多段落的訪談與敘述,說明龍女士投注的心血。她帶我們穿梭不同歷史的場景,多次呈現她高明的調度與洞若觀火的歷史意識,在在都觸動讀者的深處。只是我最感疑惑與痛苦的問題是:『到底中國人受了什麼詛咒?對自己的同胞為何如許殘暴?』這個問題雖早被柏楊提出,卻仍縈繞不已,無法離去。


即使登上救命的船隻,仍不能擔保安全來到。所以1949年一月27日的太平輪船難,叫當時兩岸大為震驚。船上乘客大多是有技藝、有文化、有資產的人士。若不是戰火蔓延,人也不必在倉皇間搭乘超載的船隻逃難,他們也無法預料,逃離陸地的戰火,卻仍無法抵擋死亡的招喚。《巨流河》、《大江大海》、《流離記意》等書中都提到了太平輪事件,證實事件震憾的程度。事件也牽連了許多和他們相識,與他們擁有共同記憶的親友。不少名人商賈都和這艘船有關,或者搭乘此輪來台,或者家人成了船難的受害者。有些人回憶,由於這個損失,完全改變了他們人生的路徑。官方記載只有三十幾位生還者,其餘都葬身海底。而受難者的諸多家屬,不只要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還頓失經濟的依靠。光憑想像,就可體會家屬巨大的憂傷。

猶太人經歷大屠殺的倖存者,不少有類似的反應,他們拒絕回憶,拒絕採訪,甚至隱蔽身分,不讓子女知道自己是猶太人。原因很簡單,那個痛楚的割裂太深,超過負荷,所以寧可選擇沉默。但拒絕遺忘的猶太人為數還是不少,所以我們可以讀到他們大量的回憶錄。中國人也有同樣的情緒,《太平輪一九四九》書中披露,倖存者與受害的家屬經常拒絕採訪。原本答應的,不久又後悔。他們害怕重啟久經封閉的記憶,不願再度面對當年痛徹心肺的場景。還好人有遺忘的能力,就像陳芳明先生所述,讓人不毀於那些錐心的苦痛。

有些痛苦人可能遺忘,但有些罪惡是掌權的人特意掩蓋。龍女士表較了兩座城市所遭的浩劫,一座受到放大重視,各方對南京大屠殺的史料與挖掘與日劇深;但另一座卻遭遺忘,長春遭受令人髮指的謀殺,絲毫不比南京輕微,竟無人留意,連當地人也普遍無知。我想起Ian Buruma在他《Wages of Guilt》裡披露,日本人強調廣島,而忽略長崎所受原爆的傷害,有其隱晦的政治目的。政治算計仍然宰制中國人的生活,包括何者應該遺忘,何者應該清晰的事件。我相信這也是對岸的政權封殺這類書籍的原因,然而黑暗不會因遺忘或掩蓋而消失。只是這些書籍無意控訴,而是回顧共通的人性,悼亡那些曾經遭到犧牲踐踏、死於非命、長期思鄉卻流亡在外哀傷的靈魂。為他們留下記錄,也給後代人提供一面療傷、思考的鏡子。至少,閱讀這些傷痛的紀錄,讓人體會歷史的無情,也幫助我們清醒,有所調適。


像《最後的黃埔》一樣,《大江大海》是本憂傷的紀錄,我信讀者有相同反應。唯獨一本書的故事,讓我深覺文化傳承的希望,值得後代傳頌。一個十七歲的流亡學生馬叔玲決定不再往南走,把帶在她身上的《古文觀止》留給同學趙連發。於是這本書一路被他帶到永州,帶進十萬大山,帶進越南集中營。他們在沒水沒電的越南礦區開學讀書,『這本從河南南陽帶出來的《古文觀止》,成為唯一的教材。』校長要求學生相互抄寫,還要每個人背三十篇。三十年後,這位張子靜校長把書還給趙連發,對他說:『將來兩岸開放以後,你回老家時,把書帶回去給馬叔玲,告訴她,校長代表全校師生向她表示謝意。』再過三十年,趙連發果然回鄉找到了馬叔玲,把書歸還。龍女士說『完整的一本書,沒少一頁,只是那書紙,都黃了。』讀到此地,我總體會,政治雖然動亂,人可能因戰火流離死亡,但文化的薪傳不能斷絕,這個故事展示了傳承的意義。人的生存,血脈的流傳,需要文化的參與才能持續,才有珍貴的意義。

3.
伍右衛門
/ 台灣台北
2009.12.17看伍右衛門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歷史,不單是歷史!
文人眼中的歷史演繹,往往走向人文與哲學上面的解讀與描述
然而,歷史不是概括性的;而是從各層各面,所匯聚出巨大的能量
文人的筆,總是努力的釐清自我想欲的歷史容貌
社會中,在時空遠離,人們群體記憶傳承不再清晰時
猶如黑暗中,文人手中筆如光芒,獨照亮著暗夜中的一部
讓若些人們,在浩渺的歷史時空中,不經意地呢喃著............想當然耳!
4.
Confucius
/ 台灣台北
2009.12.01看Confucius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龍應台搶救了許多耆老的歷史證言,正是這本書的大貢獻。
二五五頁,龍應台問:「國軍為什麼輸給了共軍?」大哉問!問的好。陳清山答:「沒有得到老百姓的支援。」這個答案看似單薄,卻切入核心。可惜龍應台未能就此充分發揮,辜負書中已有的材料。
徵用農村人力物力,國軍、共軍、日軍都不能免。一八八頁,龍應台將三者的徵用相提並論:「歷史本來就要看是勝方還是敗方在寫,同樣一件事情兩個截然相反的解釋。」這段文字稍欠斟酌。

節錄自:http://www.wretch.cc/blog/t006kong/21564214
5.
鳥牙
/ 臺北
2009.11.20看鳥牙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龍應台那種時今時昔的文理安排,實在令人「心亂」。就像置身於她筆下的時代一樣,希望這只是一個夢。每當知道她要準備說出另一個殘酷悲傷的故事時,說老實的,真的不想再讀下去,真的想...就這樣溜過去算了,溜過到她寫現在的部份算了。過去了的部份太殘忍,太悲傷了。也不知是甚?令自己把整本書讀完。之後,想到的是:終於有人寫出了以「人」為中心的中國近代史了,不知何時我們的學校才向學生教授以人為中心的歷史課?不知何時我們才可以有像菲力普一樣的下一代,把國家放置人之中而不是在人之上。

* 看更多讀者書評





其 他 著 作
1.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大字本(上下)
2.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有聲書)
3.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有聲書+大字本(禮物組)
4.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書+紀錄片限定版)
5.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6. 目送
7. 目送
8. 孩子你慢慢來
9. 親愛的安德烈 (精裝)
10.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