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主控技術分析使用手冊

主控技術分析使用手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477955
黃韋中 ( 阿民 )
寰宇
2009年6月30日
167.00  元
HK$ 141.95  







* 叢書系列:技術分析
* 規格:平裝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技術分析


商業理財 > 投資理財 > 技術分析















  本書集結作者七本主控戰略系列叢書的菁華,針對不同的主題做更深入的探討,透過本書可以快速了解主控戰略技術分析的輪廓,更能深入技術分析的精髓,同時也嘗試解決讀者在運用時最常遇到的疑惑,比如開盤法是否僅能用在加權指數?個股的操作能不能使用?波浪的定位要如何分辨?在這一本書裡都提出不同的解讀技巧,提供投資人實用的使用素材。

  此外,在K線的運用上,本書加強了變形K線的分辨技巧與測量方法的運用,同時也將日出與日落的K線組合,再做更深入的說明,尤其是在操作過程中,特別詳細說明關於K線邏輯的推演思考;至於型態學與成交量的研判,除傳承強調相對位置的重要性之外,也利用圖檔說明相對位置的研判對應關係;另外,在技術分析的內容之外,也嘗試建立讀者操作的觀念與面對市場的心態。

  作者認為巴菲特能夠在市場中被推崇,除了他極大部分成功的操作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犯了錯誤後可以從中找到解決的方法,並且降低操作上的損失。所以我們在看見別人錯誤和失敗的同時,仍然是可以學習的。學習認識類似的風險,不要重蹈覆轍;學習解決錯誤的方法和態度,為下一步可能成功的結果墊下基石。
作者告訴讀者:技術分析不是操作的全部,操作不是生活的全部。進入市場前,別忘記先想想自己準備好了沒有?永遠記得只操作自己能夠負擔的行情,賺自己能力以內的錢,別妄想在高難度的行情走勢中,表演技術分析或是操作技巧。

【作者簡介】

黃韋中( 阿民)

台南市人,業餘投資人。

著作:

一、主控戰略系列
主控戰略K線(2003年寰宇出版)、主控戰略開盤法(2004年寰宇出版)、主控戰略移動平均線(2005年寰宇出版)、
主控戰略成交量(2005年寰宇出版)、主控戰略即時盤態(2006年寰宇出版)、主控戰略波浪理論(2007年寰宇出版)、
主控戰略型態學(2008年)

二、實戰手記系列
股價波動原理與箱型理論(2006年)、技術指標與波浪理論的關係(2007年)







第一章 測量系統
第二章 波浪理論
第三章 型態學
第四章 移動平均線
第五章 K線
第六章 成交量
第七章 開盤法的運用
第八章 即時盤態的運用

結論

top

【前言】

楔子

理論本身並不能防範風險,它的作用只是將風險降低而已。
——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

錯誤的統計結果,導致成功的結論,只是一個巧合!

  某君統計了女子頭髮長短與成績表現優劣之間的關係,發現頭髮越長與較好的學業成績之間呈現相關性,因此他下了一個結論,女子的頭髮越長,學業成績的表現可以越好。當這樣的統計數字被發表之後,造成了校園間留起長髮的效應,但是學業成績的表現依然與原本的分布情況相同,原因是大部分的女生沒有因為留起了長髮而使成績進步,反而因為花費在整理頭髮的時間增長,導致學業成績的退步。

  略有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頭髮長度與知識高低、學業成績優劣,根本牽扯不上關係,但如果集合的樣本夠多,然後將頭髮長度與成績優劣紀錄下來,加以強迫性迴歸,也會出現某種程度的關連性。這明明是錯誤的統計,可是其結論卻被當成一種典範加以宣揚,所以我們可以說,只要是利用科學的方法但卻是錯誤的統計,所得到看似合理的結論,是一種「偽科學」,不過是披著科學的糖衣迷惑眾生的一種手段罷了。在金融市場,這種錯誤的觀念實在不少,自然會造成投資人對市場的誤判,永遠也看不清楚市場的真相。

  油價與股市漲跌的關連性,就是一種錯誤的類比。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或是哪一位專家開始,市場上便充斥著油價與股市指數成反比的看法,即油價上漲時,股市的主要指數將會下跌;反之,油價下跌時,股市的主要指數將會上漲。後來造成一股風潮,許多專家跟進這樣的理論,並在媒體上大力宣揚這樣的觀念,部分投資人也就不經思索照單全收,其實這是犯了訴諸權威的錯誤,以為代表權威的媒體或是特定人士,他所傳遞的訊息就是金科玉律 。

  油價漲跌與指數漲跌的關係是否成相關性,Ken Fisher在新書《The Only Three Questions That Count》中指出,若根據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來分析1970年至2006年間每月油價與標準普爾500指數走勢間的關連,便會發現相關係數為-0.11,證明油價與指數之間沒有明顯關係,而決定係數僅約1%。

  就在金融風暴的新聞方興未艾之時,經濟專欄作家葛羅斯(Daniel Gross)在2008年10月26日,於星期泰晤士報選文提出一套星巴克理論,聲稱一個國家的星巴克咖啡店數量越多,受到這波金融危機衝擊的可能性就越高。這一套理論的根據,來自于星巴克與當地房地產及金融市場榮枯有關,例如,星巴克喜歡開在金融中心所在的區位,因為銀行家,金融從業人員靠星巴克熬夜,葛羅斯還舉出北歐國家沒有星巴克,所以遠離金融風暴當作例証。

  這樣的推論實在令人感到錯愕。我們以1997年的金融風暴來進行比對,當時一樣出現金融風暴,起點在俄羅斯,最後整個亞洲都陷入這一個風暴之中,當時可沒有星巴克或是其他連鎖飲食店在俄羅斯金融中心附近林立。這樣的理論是相當不可靠的,因為我們無法在下一次以相同的理論去評估金融風暴是否發生,所以這種在事情發生後,試圖找出相關性的論調,不但過於牽強且不可信,頂多是事後諸葛的飯後閒談罷了。下一次若有金融風暴發生,不知道主角會不會被換成咖哩飯或是牛肉麵?

  在金融市場中,也有一個古老的類似的論調,即景氣好不好,看裙子的長度就可以知道,也就是說,經濟景氣越熱絡,女性的消費力越高,更會花錢打扮,因此在景氣大好時,迷你短裙就會當道。時尚界就曾經針對這樣的論調提出反駁說,現在所有的消費者越來越聰明,也越來越懂得選擇,往往可以看見長裙同時與迷你裙流行,窄的同時跟寬的在流行……。因此這個理論是否可用,投資人們不妨自行觀察一番。

  以研究技術分析者的角度而言,單純的觀察K線圖的波動,顯然容易的許多。不管是採用什麼理論進行觀察,最後不都是以價格走勢來決定一切?價格走勢的變化便呈現在K線圖中,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關心價格的變化。但是,走勢變化是要經過思考的,沒有經過思考的操作行為,將具有相當高的風險,這不禁使我想到華爾街古老的操作名言:「牛會賺錢,熊也會賺錢,至於豬,只好等著被宰」。

不必看隔壁的老王

  話說老李住在巷口與老王比鄰而居,今天我們想要了解老李的為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與老李成為朋友,直接觀察他的行為就可以了,而不是去看隔壁老王的行為表現。同樣的道理,要在市場中觀察指數的變化,直接觀察指數的走勢就可以,沒有必要將觀察的依據搞得太過於複雜。

  市場行家或是專家常說,可以觀察指標股來推論加權指數的變化。看似有理,其實充滿了自由心證,在什麼時間要拿什麼股票來當成指標股,完全沒有一個準則,有時候看台積電,有時候看聯發科,甚至還有拿中橡當成指標股觀察的,至於是什麼理由則是說不清楚,就好像我們問算命先生,為什麼會如此這般時,算命先生常會以「天機不可洩漏」來作為搪塞一樣。

  事實上,加權走勢要出現明顯的上漲,不是由一、兩檔股票可以決定的,往往是一個族群或是幾個族群一起帶動,如果要在盤中以某一檔股票走勢如何,來推論加權可能的走勢,不但緩不濟急,連選擇該看哪一檔股票都眾說紛紜,沒有一個準則,那麼如何能夠奢望可以恰當的解讀股價波動?直接觀察加權指數的走勢變化,不但簡單方便也相對精確許多,投資人應該揚棄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專注在所見的走勢上研判。

任何神準的大師,都會有失誤的時候

  在市場上,總是充斥著許多的大師,在對市場進行預測分析時,莫不讓崇拜者奉為圭臬而遵循著,但是他們難都是不敗的嗎?

  葛蘭碧(Joseph Granville)在1970年代末期,都可以精準的預測行情走勢,甚至他在1981年9月的賣出指示,連帶引出的龐大賣壓使股價重挫的現象,幾乎引起全球金融恐慌。但是在道瓊工業指數上漲到800點時,他卻告訴客戶股市正在崩盤當中,結果道瓊工業指數卻無視於這樣的預測,持續攻堅並站上1200點,這樣的結果讓聽信他建議而去放空的信徒,遭受到嚴重的損失。1984年他再度警告:「多頭市場只是一個泡沫假象,崩盤將至。」但是走勢卻進入1980年代的大多頭市場。

  布雷希特(Robert Prechter)在1984年崛起,並以「艾略特波浪理論」專家著稱,因為他很早就斷言行情將可以挑戰3000點,所以當道瓊工業指數向上突破1000 點時,人們便開始崇拜這位大師。但是在1987年10月,他才剛剛發出賣出訊號不久,隨即又告訴他的追隨者買進,結果道瓊工業指數暴跌500點。

  近代最有名的投資大師,應該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莫屬,但是他在2005年放空美元,大虧302億,雖然後來反虧為盈,但這種凹單方式不像是投資大師該為,一般投資人也無能為力仿效這樣的操作方法。2008年中,瓦漢.詹吉江(Vahan Janjigian)這位作家甚至出版了一本書:誰說巴菲特投資就不會出包?裡面就舉出了巴菲特在投資上所犯的錯誤,甚至為這些錯誤付出沉重的代價,這些錯誤不但證明他也只是凡人,同時也可以讓我們體會到,天底下沒有任何投資人能夠保有完美的紀錄。

  市場中有句戲言:壞掉的鐘,一天也會準兩次。在金融市場中進行預測分析的人這麼多,總有一次會被說中、或者是總有人會猜中某一次或多次市場重要的轉折,然而我們獲得的訊息卻是紀錄正確預測的那幾次,往往有意或無意的忽略了預測不正確的次數,而這樣的造神運動從沒有在市場中停止過。

  「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就曾經說:「聽信股市大師預言的人,必抱憾以終」。如果投資人能夠認清沒有人可以永遠正確這一項鐵律,那麼他的操作心態就可以起了化學變化,才會去思考如何面對操作錯誤的結果,甚至處理錯誤的部位。因為自己做的決定,不管是聽了誰的建議或者是自作主張,到最後,仍然是自己要去面對、自己處理。做了錯誤的決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即時的、誠實的去面對。

  所以,巴菲特能夠在市場中被推崇,除了他極大部分成功的操作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犯了錯誤後可以從中找到解決的方法,並且降低操作上的損失。所以我們在看見別人錯誤和失敗的同時,仍然是可以學習的。學習認識類似的風險,不要重蹈覆轍;學習解決錯誤的方法和態度,為下一步可能成功的結果墊下基石。

黑天鵝事件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提出了黑天鵝效應,所謂的
黑天鵝效應,是指看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但他卻發生了。它具三大特性:不可預測性、衝擊力強大、以及,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編造出某種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如實際上那麼隨機,而且更易於預測。

  我們人生的各種大小事件,難免會愈見黑天鵝,就金融操作而言,往往以為是正確的操作觀念與操作技巧,在獲利與名聲都達到高峰時,黑天鵝卻悄悄的出現,給予當事人重擊,並且告訴當事人說:你錯了,這些成功不過是隨機性的致富而已。

  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休斯(Myron Scholes)與莫頓(Robert Merton),與前所羅門兄弟公司副董事長梅立威勒(John Meriwether)創辦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簡稱LTCM),LTCM 1993年成立以來,利用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槓桿作用,每年之報酬率皆超過40%。但就在1998年3月,俄羅斯發生金融危機導致盧布貶值,俄羅斯政府只好宣佈停止支付國債利息,使得持有大量俄羅斯國債的LTCM損失慘重,資產從48億美元迅速跌落到5億美元。

  此事件除了讓索羅斯受傷退場外,也造成市場上股、債市鉅幅重挫,引發極大的賣壓,並使市場流動性呈現停滯,造成所謂的「流動性衰竭」。由於LTCM的資金來自世界各大銀行,造成虧損的連鎖效應使得全世界約有4000檔避險基金,高達十兆美元的部位岌岌可危,最後FED於1998年9月23日決定由16家債權銀行共同挹注36億美元,接管LTCM。FED並配合在9月、10月及11月各降息1碼(0.25%),將聯邦基金利率由5.50%降至4.75%的最低水準。這才平息 LTCM瀕臨破產、俄羅斯償債危機及亞洲金融危機所串成的全球危機。

  然而此一事件並沒有讓華爾街金童,與善於財務工程的專家,重視金融市場中可能再度出現的黑天鵝,依然在金融市場上大量發行衍生性的金融商品。金融人士顯然認為,這些倒楣的事情,或者是在歷史重複不斷發生的泡沫,應該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更忽略了經濟學家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在1920年曾經說過的警告:「低利與過度的借貸,會使股市過度成長,最後崩盤。」

  命運的黑天鵝終究沒有放過投機人士,在2007年引發了更大的金融危機。這一次危機的肇因,就是歐文.費雪的警告,與許多金童貪婪的結晶。

  2007年3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遭調查非法放貸後下市,正式引爆了次級房貸的巨大風暴。接著在2007年8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旗下兩檔與次貸相關的基金倒閉,導致15億美元的虧損,使貝爾斯登面臨可能破產的窘境,此事件導致華爾街多家金融業者停止房屋抵押貸款,全美第十大抵押放款業者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 Corp瀕臨破產,同時引發德國、法國、美國金融市場的信用緊縮,最後在2008年3月,貝爾斯登以每股2美元出售給摩根大通。

  在 2008年7月初,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研究報告看空全美最大房貸公司房利美與房地美,正式掀起二房財務危機,在同年9月美國政府只好接管房利美與房地美,以防金融危機持續擴大。但是黑天鵝持續出現在華爾街,空氣中彌漫著詭譎不安的氣氛,終於在2008年9月15日,全球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聲請破產保護;全球最大的保險集團AIG因籌資案失敗,轉向Fed求助400億美元,並決定進行企業重整;而全球最具規模的證券公司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併購。

  其中以雷曼兄弟破產造成的衝擊最大,因為雷曼兄弟是具有158年悠久歷史的投資銀行,屬於作風保守的金融機構,但仍然玩起金錢遊戲,尤其是將房貸變成債券(衍生性金融商品),精緻的包裝後轉售到各金融市場中,在台灣即是所謂的「連動債」,預估全世界約有1281億美元的債券型商品,將可能變成廢紙,就連台灣的投資人與金融機構也災情嚴重。諷刺的是在2007年,雷曼兄弟還被《財星》(Fortune)選為「最被羨慕的公司」第一名。

  類似的黑天鵝事件,或是類型完全不同的黑天鵝事件,會不會再度發生?而屬於個人操作生涯中的黑天鵝事件,會不會也悄悄的靠近我們的身邊?會的,非常肯定。我們永遠無法避開忽然現身的黑天鵝,因此在操作過程中,除了要記取歷史的教訓,更要謹慎面對每一次的操作。

  有人說,既然熟悉了技術分析,應該在市場中大開大闔的操作,怎麼還在強調要保守的操作?原因相當的簡單,我們並沒有比華爾街的金童聰明,也沒有諾貝爾經濟獎的光環加持,更不清楚哪一個時候的操作會凸槌而導致損失,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損失不會有其他金融機構伸出援手來進行拯救,而且操作的是自己的血汗錢,請問,能夠不對黑天鵝持有敬畏之心嗎?

  千萬別相信,所有的泡沫都是屬於稀有事件。再怎麼稀有的事件,相較於人類時間的恆河中,將是一個定數,過去的歷史已經重複太多次的泡沫了。在市場中活的久,總比活的燦爛好。各位投資朋友,你想選擇哪一種?

勿迷失於專家的定錨效應

  著名的心理學家史洛維克與李生斯坦,提出了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運用在執行各種理財決策的時候,意思是指人們容易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此即所謂的經驗法則,這種主觀性的估計,其實非常容易受到額外資訊的干擾,導致人們會對原先主觀性的估計加以修正,使其經驗法則產生偏誤,而經驗法則的偏誤即為「定錨效應」。

  舉個例子來說,在消費市場中某一項產品的原始定價為1000元,此定價本來就包含一定的利潤在內,但是經過包裝與宣傳的鋪陳之後,我們可以將這一項產品的定價標籤撕下,換成價格是 2000元的標籤,成為放在陳列架上的定價。當消費者接受或者是習慣了這樣的定價之後,賣方便可以開始灑出誘餌,比如趁著週年慶時提出7折的優惠。因為消費者已經被價格定錨,立刻會產生比價的效應,心想:此時只要花費1400元就可以買到原本2000元的產品,實在是太划算了。所以消費者莫不紛紛掏錢購買,事實上,賣方仍然多賺取了400元的額外利潤,這一項東西還是很貴。

  在金融市場中操作,我們是不是也被定了錨而毫無所覺?甚至造成我們錯誤的決策而不自知?

  最常見的定錨效應是本益比的迷思。所謂的本益比(price/earnings ratio),又稱PE值,計算方法是以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盈餘。投資專家常說,要投資低本益比的股票,事實上本益比的高低難以界定,因為每一項產業,在每一個不同的時空背景,所得到的市場認同度將會不同,因此可以被接受的本益比高低也會產生極大的差異。假使某一檔股票的前景為投資人看好,便容易成為市場中人氣聚焦所在,投資人願意以較高價格買進,那麼他將可以享受較高的本益比,甚至出現所謂的「本夢比」。

  而不被市場中大多數的人所認同的股票,縱使當時本益比如何的低,股價的起伏仍然像是一灘死水,在多頭中如果無法吸引投資人的注意,這種股票在時空背景轉入空頭時,將會有領先下跌的效應。如何評估本益比的高低?不如拋開以本益比為優先選股的條件,先以價格的擺動為優先考量,如此就不會被低本益比所惑,出現買在低本益比的價格後出現更低價,不敢買高本益比的股票卻看見他屢屢創高,同時利用價格的擺動來觀察,也可以規避本夢比的泡沫在被戳破以前,能夠有所警覺而先行退出。

  在主控戰略中心網站中,個股遊戲專區裡的討論正巧有一個這樣的實例。在2007/10/29與2007/11/05兩天分別有網友提出,亞光(代號 3019)前三季的獲利是6.5元,為什麼股價沒有上漲呢?個人當時提出的觀點是:「 (1)若以基本面來探討,本益比約在17.18~10.73之間震盪,而其他同業本益比平均值約在45左右,該股會這麼低,代表市場認同度不足。(2)就技術面而言,長線趨勢走空,短線在進行扭轉,是否能夠成功,請觀察會不會再破105新低。」

  但另外一位網友在2007/11/08對該股有不同意見,他說:「風水輪流轉,只要公司基本面在,趁本益比低的時候不正是投資的好機會,等你發現市場都認同了,通常股價也漲到高點了,你要那時再去追高還是趁低檔買進等待呢?」當時我的看法仍然沒有改變,故在同一時間與之討論時認為:「就技術面而言,股價又破底,代表尚未出現訊號,亦即沒有「特定人士」對他有興趣,………,以個人經驗而來看,當基本面真正好轉時,技術面就會呈現出特定的走勢。」

  技術面既然沒有出現可以值得進場的訊號,就不需進場。在這裡不是要宣揚個人的技術分析能力強弱,而是要告訴投資朋友,如果可以嗅出一點危險,就不要輕易去冒險。其實研判的道理非常簡單,專業的投資機構,他們的專業評估,難道會落後我們一般的投資人?大股東與業內人士,對於公司的前景或是利多消息,難道不會比我們早些時候知道?如果是這麼值得持有的公司,以這樣的獲利與相對的低本益比,法人與大股東早就爭相購入,此時股價的波動就會呈現出值得進場的訊號了,哪裡是這種要死不活的K線走勢呢?

  保持警覺的好處是萬一憂慮成真,將可以避開股價不幸下挫的風險,如果是因為過度警覺而錯失進場的時機,損失的僅止於一次獲利的機會,荷包可不會縮水。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