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訊網路應用的全面普及,部落格從最初跨國技術黑客社群的萬用工具,起飛成為全球網路文化當中重要的現象,也讓牛津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於 2003 年正式收錄 blog、韋氏大詞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在 2004 年將 blog 列為「年度選詞」(Word of the Year)。台灣則從 2005 年有媒體與民間團體開始舉辦「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與「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TW Blogger BoF)、網路公司舉辦「夏日的blog傳說」還有各式各樣的網聚活動,讓部落客們有機會離開鍵盤、瞥見資訊網路連結背後的真實面孔、想像部落格社群生態圈生猛有力的活動全貌。
這個由電腦網路所串連起來,由文字、影像、視訊串流等多媒體元素所組成的新媒體,藉由搜尋引擎、與更為晚近才躍上舞台的社會網路服務(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讓所有使用者共同參與了一場動態的嘉年華會。人們在網路世界的移動痕跡,集體地經由 Google、Facebook 與 Twitter、Plurk 等工具,重組、聚合、篩選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快速網際傳播現象。這些人們一點一滴用數位工具
寫日記的痕跡、日常生活的書寫與紀錄,累積構成了一個新的世界。
林瑞谷教授親身經歷到工作機構對部落客的打壓、對言論自由放棄原則的箝制,是一個最適合說故事的「說書人」。他的前工作機構,也是超級有名的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既是一個捍衛言論自由原則最力的世界級知識殿堂,也是一個面對新媒體時代言論型態與內容手足無措的保守機構;而我們的當事人也並非單向度的英雄,既是一個試著掌握這個新時代工具、直言不諱的言論自由捍衛者,也是面對威脅與惡意攻擊手法時會心生恐據,某些時刻像你我一樣幼稚、還在牙牙學語尋找新媒體的玩法與創意的探索者。當這兩股力量相撞擊時,不同角度的許多說法衍生同時擴散、影響,巨大的衝擊改變了彼此。從瑞典來到英國獲得倫敦政經學院正式教職與學界肯定的林瑞谷教授決定遞出辭呈,最終來到了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嶼,在國立交通大學擔任教職。
這本務實的部落格言論自由教戰實作手冊,是一枚以思想與言論力量引爆的炸彈。林瑞谷教授預言了老舊精英、舊世界的權力擁有者、秩序捍衛者的註定失敗:試圖攔截、阻擋這樣思想與論述的自由流動的無用。他堅定的聲音讓我想起撰寫〈網際網路獨立宣言〉的詩人、歌詞創作者,也是最早的電子前鋒基金會創辦人之一的 John Perry Barlow。他對著工業時代的巨人,國家與大企業財團說出,網際網路不是你們的天下;一個新的領域在此誕生。林教授指出,一個讓我們重新了解過去公共領域言論自由的限制、新的言論自由的時代的浮現。這個時代的言論自由不是基於權利妥協、不是革命先烈要向當權者爭取,平衡權利與責任和義務、這種公共論壇大禮堂中孤零零的一支麥克風的想像。今日的言論自由是眾聲喧嘩的嘉年華會大遊行,在動態的人群流動中,無數個言論空間被創造出來又默默地消失。
言論自由就是我們自己的身份認同、身體實踐與社會生活。它牢牢地鑲嵌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唯有透過實踐你才有辦法知道你是誰,當打壓的反作用力降臨在你的身軀時,你才知道你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認同與世界。在線上 3D 虛擬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當中,許多藝術家們在被處罰囚禁、一望無際的玉米田中舉辦演唱會,盡情地唱著嘲諷網路服務系統問題的歌曲;網路趨勢專家的努力論述既創造出某種風潮,也讓不滿的網民選擇衝突踢爆,彼此都陷入難分難解的對詰當中;在中國的黃金長城監控系統下,每個人都進入到對他們而言陌生卻熱切無比的言論市場,在浪潮中支持與唾棄、擁抱或批鬥那些初次謀面的「危險想法」(dangerous ideas)。這些落英繽紛,就是我們的新世界。也許幼稚、也許深刻,無論如何閃躲與努力,最終我們都得在這巨浪中做出決定。這也就是林瑞谷教授所謂的部落客宣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