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不論被視為一門科學、一種藝術或一項技巧,又或三位一體,都是人類思考、分析、辯證和溝通等四種能力的基礎。事實上,邏輯適用於人類智慧的每個層面。在這本精簡俐落的工具書中,麥肯納利教授將為讀者揭示邏輯思考為日常生活帶來的各種益處。本書的撰寫對象為邏輯思考的初學者,並與史壯與懷特(Strunk and White)合著的《寫作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並列經典之作,提供許多簡明易懂又價值非凡的建議。
本書的核心價值就是建立論證,包含如何架構論證及闡述論證,如何分辨邏輯語言與其他學術性質的論述,以及如何具體表現邏輯的各種要素。麥肯納利教授精心整理出「前提」(premise) 和「結論」(conclusion)兩者之間微妙且錯綜複雜的關係,清楚區別「事實陳述」(statement of facts)與「價值陳述」(statement of value),檢視主要型態的論述法則,從「三段論證」(syllogistic argument) 到「條件論證」(conditional argument),並深入探討各種論證的基本原則和實際應用。此外,他還用敏銳的觀察角度剖析非邏輯思考,幫助讀者辨認並避免常見的邏輯謬誤。
在各大專院校教授「邏輯學」達數十年,先後任教於聖母院大學(Notre Dame)、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和郭蒂路培修道院(Our Lady of Guadalupe Seminary)等校。其著作包括《湯姆士.莫頓傳記》(Thomas Merton)及三本哲學教科書。麥肯納利教授目前居住在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Lincoln, Nebraska)。
最後,容我在此表達我對《寫作概論》(The Elements of Style)這本輕薄短小工具書的推崇和讚賞,這本書是由威廉史壯二世(William Strunk Jr.)和懷特(E. B. White)所合著。我的寫作靈感就是來自《寫作概論》。雖然本書的成就遠遠不能和《寫作概論》這本偉大不朽的作品相提並論,但看在《寫作概論》對寫作領域的卓越貢獻上,我也衷心希望本書能對邏輯思維作出少許的貢獻。我最大的心願是:這本書能幫助讀者了解邏輯本身的重要性,因邏輯之美而受到感動,並因為「合乎邏輯」而引發一股深刻的喜悅和無與倫比的滿足感。
沒想到十多年來,我的「日常邏輯」課都爆滿(選修人數超過大學規定每班人數的上限)。我以實驗的態度用了幾本英文書,也用了數本中文書當作教科書,但都不滿意。久石文化執行總編輯陳文龍先生請我審閱麥肯納利(D. Q. McInerny)所著的《Being Logical: A Guide to Good Thinking》之中文譯稿,我抱著尋找好書的心理,在忙碌的教學和研究中欣然答應。
仔細研讀此書之原文書及中文譯稿,我發覺這本書有以下幾個重要特色:
5.如果過著符合邏輯思考(logical thinking)的生活,我們很自然就可以觀察到以下的對比(pairwise comparisons):情緒與理性的分野;辯論是對事不對人的,因為辯論的目的是要參與者一起尋找真相、真理;傳統習俗與革新改變應有的定位;透明與模糊;開放思維與封閉思維(open-minded vs closed- minded);獨立思考(independent thinking)與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民粹主義(populism)與真實主義;盲目的附和與適當的質疑;民主多數的可能謬誤與獨排眾議的道德勇氣;同情心與同理心;偽善與坦率;扭曲之不義與懍然的正義;來自論證的結論與出自專家的意見;抄襲與原創;主流價值與逆向思維(contrarian thinking);特殊(particular)與普遍(general)……等等。
走筆至此,本書的特色使我想起以下兩本書:奚愷元教授撰寫的《別當正常的傻瓜》(台灣久石文化)與林沛理主編的《能說「不」的秘密》(香港次文化堂)。前者是對許多教育體制產生出來的傻瓜而寫,但從本書的觀點,這些傻瓜只不過是缺乏獨立、邏輯、論證(critical)與逆向思考罷了。為了不讓我的學生變成傻瓜,前者已成為我教的所有課必讀必考之書。後者誠如其英文書名《Critical Thinking in Action》所揭示,全書每一篇都可以說是論證思維的最佳實例。我深信這三本書如果能在華文世界裡大力推行,影響所及終將使華文世界變成一個令人喜愛居住及工作的文明社會(civil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