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劇場事 6 應用劇場專題

劇場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183872
許瑞芳、王婉容
台南人劇團
2008年12月01日
83.00  元
HK$ 70.55  







規格:平裝 / 160頁 / 16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 尚未分類 ]









  一九八○年代末期有關應用戲劇的劇場創作與研究蔚為潮流,一九九○年代正式登場,其開創性的形式及創作風格一躍成為戲劇界的一支新興學派。劇場事第六期由王婉容、許瑞芳擔任主編,策劃「應用劇場」專刊,是國內少數以應用劇場為題所做的出版品,內容包含應用劇場相關論述與實踐、台灣戲劇教育筆記及有關展能劇場的討論,並專訪王墨林談「盲人劇場」及彭雅玲談述其口述歷史劇場的創作歷程,及劇評、國際劇場報導、工作坊紀實等,共16篇精彩文章。

本書特色

◎探討應用戲劇的劇場開創性及實踐
◎台灣戲劇教育筆記
◎收錄劇場名人的專業深度劇評

作者簡介

王婉容/主編

  王婉容現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專任助理教授,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戲劇系 (Department of Theatre and Drama,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研究所博士,博士論文題目──老人口述歷史回憶劇場的創作與展演(Reminiscence Theatre—Devising and Performance)。從事劇場工作近二十年,創作與研究的方向,皆以台灣的社會生活與歷史發展對文化與人心的影響,為主要探討和創作的主題,希望藉由劇場創作,啟發觀眾對台灣社會與文化發展的探索與理解的興趣,一方面激發觀眾對台灣本地文化與社會的反省,進而間接地激發他們改變社會和生活的具體行動。並著有探討台灣舞台與燈光設計發展及美學的專書、盲人劇場的劇本創作專書,對台灣近現當代的歷史、社會、文學和口述歷史研究和創作,著力尤深,創作不輟,始終充滿熱情,關懷不息。

近期與台灣文史相關的戲劇研究與創作經驗計有:

  ●1998.06-2002.09 於台北縣成立【踏搖娘劇坊】,從事探討當代台北都會生活現象與感受的現代實驗戲劇創作與展演,強烈批判商業掛帥下台灣都會生活的空虛與荒謬,予以嘲諷和針砭,希望能激起觀眾的反省,進而改變慣有的被動與盲目的消費生活態度。

  ●2003.01-2007.01 遠赴英國倫敦大學在戲劇排名第一的皇家霍洛威學院戲劇系從事台灣的老人劇場【歡喜扮戲團】與英國的老人劇場『歲月流轉中心』的口述歷史劇場跨文化比較研究,論文中特別強調論述台灣文化混雜各種不同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與創造性,致力提昇台灣在地文化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重要性,深入研究台灣文化與世界全球化文化之間互相交互影響的歷程及意義。在國外發表多篇學術論文與演講,皆備受矚目,成為口述歷史老人劇場的先鋒研究。

  ●2007.09-2008.01 指導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導演課同學改編台灣現代文學的經典短篇小說,結合當代最新的實驗劇場和環境劇場的觀念,從事紮根於台灣文化的劇場戲劇展演,深獲觀眾好評。改編作家包括︰黃春明、賴和、吳濁流、王禎和、呂赫若等重量級的台灣小說家。

  ●2007.06 導演台南的魅登峰老人劇團在國家文學館演出《生命的盛宴》,用劇場的身體和聲音的語言,呈現台南在地的老人生命經驗。

  ●2007.02-2007.08 教授並導演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研究生從事家族歷史的口述歷史劇場的創作與展演,演出《芒果的滋味》,探討台灣人的共同的童年成長經驗。

  ●2007.02-2007.06 教授並導演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大學部同學探索他們的家人如何遷移到台灣的歷史,將這些真實口述歷史的故事改編成劇本和舞台演出,展演《花開的聲音》,探討台灣人如何遷移和如何在這塊島嶼上安身立命的歷史。

許瑞芳/主編

  許瑞芳現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專任講師,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主修劇本創作,具有豐富的劇場暨教學經驗。曾在邱坤良先生的指導下,於1993年1月至12月擔任「宜蘭縣史口傳文學」田野調查及紀錄,完成近五十篇田野調查記錄。自1987年籌組「華燈劇團」(今之台南人劇團),實際擔任劇團的策劃、執行工作,並安排一切演出、訓練計畫,期間製作近50檔演出,亦經常發表個人創作(詳見附件之劇場創作)。在劇團十七年裡,規劃舉辦多次兒童、青少年及社區青年的「劇場研習營」,並有多次舉辦國際戲劇研習營及國內戲劇節的策展經驗。1994年出任台南人劇團的藝術總監暨演出製作人(個人於2003年一月卸下藝術總監職務),已逐步將社區劇團帶往專業領域,並使劇團自1999年起連續多年獲得文建會「優秀表演藝術之扶植團隊」,並於2000年起,在「現代戲劇類」年年以前三名成績獲文建會扶植,使台南人劇團成為台灣劇場界不可忽視的重要團隊。

許瑞芳專擅編劇導演,其作品關懷本土,特別針對台灣經驗為題的作品計有:

〈海神家族〉,改編自陳玉慧同名小說,尚未發表,2006。

〈我們的祖靈—世代浪潮,前進中的台灣〉,2000(參加於英國倫敦所舉行的千禧年「國際青年劇場」藝術節,台灣是唯一的亞洲團隊)。

〈大厝落定〉,探討認同,及原住民恢復本名的問題,1997。

〈鳳凰花開了〉,以台南神農街

(北勢街)為背景,透過一家族探討台灣的殖民命運及認同問題,1997。

〈風鳥之旅〉,改編自劉克襄的小說《風鳥皮諾查》,藉著候鳥探討族群、認同問題,1996。

〈Illo Formosa—美麗之島〉,講述台灣的歷史發展,台南文藝季演出,1995。

〈非國民〉,講述蔣渭水的革命故事,獲文建會劇本徵選佳作,1994。 



評 論

深度劇評Ⅰ
徘徊於新舊之際的兒童劇場——以如果兒童劇團《東方夜譚》與《小花》為評
王友輝

深度劇評Ⅱ
獸的名字是愛情——評《羅密歐與茱麗葉──獸版》
王威智

深度劇評Ⅲ
以身殉道的女性書寫——評《閹雞》劇中「月里」的新女性形象
陳崇民

觀點劇評Ⅰ
變不出新把戲——紙風車劇團《太陽王國歷險記》
謝鴻文

觀點劇評Ⅱ
走入舞台雕塑風景
楊美英

觀點劇評Ⅲ
Like Shadows——評《如影隨行》之舞台光影
蔡俊平

專題--應用劇場

專題特稿Ⅰ
應用戲劇的劇場開創性及實踐的初步思考
王婉容

專題特稿Ⅱ
說不完的故事——台灣戲劇教育筆記 陳韻文

專題特稿Ⅲ
戲水長流——以台南市國小為例談表演藝術教學現況
蔡淑菁

專題特稿Ⅳv記2008年「搏礙——第七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
于善祿

專題論文
讓歷史走進當代的生活——全球博物館劇場的新視野
王婉容

專題訪問
王墨林論盲人劇場
于善祿、王婉容、許瑞芳專訪,吳幸蓉紀錄

環球劇場
愛爾蘭典律夾縫中的荒謬劇場——兼論劇場文化的困境與流變
高維泓

劇場事件Ⅰ
定格、凝視與再生——口述歷史劇場
彭雅玲

劇場事件Ⅱ
試論「與死亡共舞」跨文化戲劇工作坊之跨文化現象
楊瑾雯

戲劇文件
書寫真實的五個困難(上)
布雷希特



2008回首來時路,眺望新視野

文/許瑞芳、王婉容

  一九八○年代末期有關應用戲劇的劇場創作與研究嶄露頭角,一九九○年代正式登場,其開創性的形式及創作內容一躍成為戲劇界的一支新銳學派。全球各地的學者和創作者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歐洲、北美和澳洲、大洋洲等地,以互動的方式來實踐在地社會參與的理念,紛紛加入這一場應用戲劇的劇場運動,也不斷賦予它新的定義和內涵。台灣劇場從九零年代也開始有社區劇場、民眾劇場的發聲,加之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將表演藝術正式納入課程,應用劇場的討論也因而日漸受到矚目。因此,當劍虹邀約我們在《劇場事》裡作一期關於戲劇教育與應用戲劇的專輯特刊時,我們欣然答應,但心中浮現了許多問號與期許。問號是,在台灣文化當前眾聲喧譁、百無禁忌的後工業、後現代、後殖民交疊的情境中,面對這片現今在戲劇教育中仍處於邊緣,但已然遍地繁花盛景的戲劇創作與研究的領域,我們將要如何立論邀稿呈現新視野?如何讓更多的讀者和戲劇觀眾理解這個領域的多樣創作和研究的新風貌?

  在劇場和戲劇教育中,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奮鬥、摸索,只是拼命向前,除了在寫學術論文時,我們將自己的創作或教學工作以不同的理論架構來檢視,很少有時間回頭檢討。然而,在這一期的《劇場事》?,我們想顛覆一下學術的角度和口吻,以劇場實踐者的身分與心情出發,檢視應用戲劇及戲劇教育的領域,讓其中產生的新議題和新觀點,可以觸及更廣泛的一般戲劇觀眾與藝文愛好者,這是我們的期許。緣此問號與期許,經由討論,決定在劇場事原來的編輯架構基礎上,放進我們希望呈現的主題。

  在應用戲劇的範疇中包括了:彭雅玲深入淺出地以故事和豐富的實務經驗,具體演示老人劇場如何運用在社區和學校的方法和意義;王墨林暢談長期與盲人一起探索他們的劇場藝術表達;楊瑾雯記錄和探討世界戲劇教育大會主席Dan Baron Cohen如何與魅登峰的老人劇團及南大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師生進行跨文化的工作坊。編者王婉容本人為文統整反省應用戲劇的劇場美學與創作方法,摘要了曼徹斯特大學的博物館劇場會議的內容,為此領域創作提供新借鏡。

  在戲劇教育方面,戲劇教育博士陳韻文從各種層面反思戲劇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十年後的種種問題,具體而深刻。任教於國小的蔡淑菁,則以在第一線實際教學的經驗,說明表演藝術課程的教學現況及所遭遇的問題,誠懇而實際。

  在評論部份,本期內容多元:有于善祿詳盡評述第七季第六種身體官能藝術季三齣風格迴異的身心挑戰者的演出;在教育劇場方面,楊美英針對王友輝指導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為增進青少年閱讀所製作的《KIAA之謎》進行省思,另有王威智針對台大戲劇系演出《獸的名字是愛情──〈羅密歐與茱麗葉-獸版〉》的批判。在兒童劇場部分,資深編劇家與評論家王友輝探討兒童劇場的新舊創作瓶頸,還有謝鴻文對紙風車劇團《太陽國歷險記》切要的批評。另外,還有陳崇民的深度劇評與蔡俊平的觀點劇評,展現新銳評論者的獨到想法。

  另有一類不屬於此次的專題主題,但與主題在理念和作法上具有關連性,如高維泓對愛爾蘭當代荒謬劇場的探討,有讓我們一窺歷史命運與台灣多有雷同的愛爾蘭。另外藍劍虹對布雷希特書寫真實的探討的精準譯文,也與當代的應用戲劇與戲劇教育之發展理念密切相關。

  這樣的專輯,我們希望是一個開始,其中必有許多遺珠之憾,期待引來更多戲劇教育與應用戲劇的實踐者與研究者投入論述,更多以戲劇參與教育及介入社會文化行動的同伴加入,開拓這塊持續擴展的新天地。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