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所教授兼主任/所長
蔡永文
《用音樂打造學習力》是明蒨老師再一次給我的「驚喜」之作;為什麼這樣說?眾所周知,明蒨是學有專精的大學音樂系鋼琴教授,在繁忙的授課生涯中,她還不忘抽空為這個社會提出一些健康的建議,尤其在心靈層面上的。她以音樂藝術的角度切入,結合醫學、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發表觀點;更重要且直接的是,她能身體力行她對人性的尊重與堅持,這也是我佩服她的地方。
在明蒨的書中,現行封閉式的音樂或其他學科的學習,被結合為跨領域的學習思維,例如她經常提到的結合音樂與圖像,不斷與孩子討論音樂,引導孩子描述感受等;這些看似簡單而受用的方法,依她的看法,只要父母再持續融入愛與耐心,方能水到渠成!
樂為她的同事,我很榮幸推薦明蒨的書,並樂為之序。
推薦序二
風潮音樂資深經理
音樂心靈推廣協會執行長
梁秀庭
陪伴孩子唱歌、說故事是親子最溫馨的互動。
在孩子還是個小嬰兒的時侯,媽媽會把他抱在懷裡唱歌給他聽,大多數寶寶會伊~伊~啊~呀的快樂附和;等寶寶大一點了,父母就可以拿著圖畫書講故事給他聽,不會講話的孩子己經會比手畫腳的表達意見。
如果父母注重的是實際效益,那我們可以這麼說:音樂和美術是最有效益的童年投資。科學證明,音樂可以開發右腦;美好的童謠可以啟發語言能力、豐富詞彙的靈活運用;畫畫可以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專注力,對將來的成長和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音樂對於幫助學習的重要性,已經被大家所了解。無論用於孩子的學習或廣義的音樂治療,我想說,如果少了關愛,音樂也不過是個高尚的工具而已。我從明蒨身上看到的,是她對人的熱情和關心,這點其實是最可貴的。
推薦序三
台北市吳興國小老師
陳曉萍
身為國小老師,每天教學內容以實用認知、生活、社會技能為主,在休閒領域除了體育課就是音樂律動,一直思索著該如何讓學生能接觸不同音樂,欣賞各類音樂,進而喜歡音樂、讓音樂成為生活中快樂的休閒良伴。
有幸在社區大學成為李明蒨老師「音樂與心靈」課程的學生,原本抱著學會應用音樂的方法,再回去教小朋友,但上了李老師的課後發現,自己也接受到音樂的陶冶,對音樂更有感知;而我的學生也在我現學現賣的音樂課程中,不再只是接受兒歌,開始學會安靜欣賞一些古典樂曲或心靈音樂,尤其在需要安撫躁動情緒時。我發現他們在音樂的情境中是愉快、放鬆的,甚至會跟著旋律哼唱歌曲,音樂已經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序
音樂的神奇魔力
回國投入音樂教育工作多年,推廣音樂生活化一直是我的心願,不只因為音樂動人,而是音樂在平衡身心、開發潛能、引導思想、活化大腦、激發創意,甚至解憂消愁等各方面,都有超乎想像的影響力。每當我遇見人心受苦、年輕學子學習受阻,總是熱切地希望能讓他們知道,音樂可以靈活化解這一切。
就是這樣的心願,驅使我的雙手飛躍在鋼琴黑白鍵,以及電腦鍵盤間,透過舉辦音樂會、寫作音樂文章,並於各級院校、社會教育推廣中心開授「音樂與心靈」課程等,希望將音樂更深入地推向普羅大眾,讓大家感受音樂的美好。
我的學生包括各種年齡層和各種背景,我從指導他們的過程中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每一位學生,只要我細心觀察一段時間後,通常都能看出他隱藏的天賦。我一方面欣賞每個人的特質,同時也常惋惜,能在成長過程中充分保留特質、完全發揮天賦的人還真不多!每個人的獨特性都是上天所賜的,而這種特性需要經由長時間的鼓勵和引導方能展現。
我也發現,很多孩子普遍自信不足、不快樂,彷彿唯有考第一名、考一百分才有資格談自信、才配擁有快樂。漸漸地我察覺,許多問題來自同樣的源頭——父母。包括,父母以不可動搖的慣性思考幫孩子決定所有的事情;示範錯誤的價值觀給孩子;對孩子的表現責備多於鼓勵;以忙碌為由,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關懷等等。看著父母將不恰當的養分不斷往孩子身上澆灌,我真是心疼不已。
教育應該是全人的,絕非局限在智能,人的價值更不可獨以智能論定;著重單一智能發展,往往使人看不清真正的自己,最後淪為芸芸眾生的一份子。放眼各界成功人士,他們的共同特質通常是勇於做自己,了解自己,有創意、有想法,而非從小考試第一名。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名言,道出人需要透過思考而意識到自我存在,進而找到自我存在價值。因此,我在音樂教育中很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考能力,希望藉由音樂來引導孩子,培養出正確的學習態度,並多多訓練他們的思考能力。不論孩子日後做什麼事,這才是他們最大的本錢,也是快樂和自信的來源。
這樣的教育理念著重在「人」的本身,最初的啟發來自我留德期間修習的「鋼琴教學法」以及「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專業課程。
透過課程我觀察到,老師們著重於激發學生想像力和感受力,讓學生盡可能天馬行空,盡可能多方體驗;並透過音樂律動開發感官;鼓勵學生表達自我,養成思考的好習慣,替代一味地給予;並且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接受每個人不一樣的表達內容,而不是期待「標準答案」,以此為根基,進而引導每個學生走向適合自己的方向。
帶著這樣的教育理念基礎回國,在我投入音樂教育與推廣的過程中,每每看到學生的改變與音樂的神奇魔力。
曾有學生做研究報告思緒阻塞,我從MSN線上發現他正在聽搖滾樂,原本用以提振精神,只是沒想到卻愈聽愈頭痛。在我的建議下他改聽莫札特音樂,沒多久他回覆訊息,表示頭不痛了,困頓的思緒也瞬間順暢起來。
也有家長對我訴說孩子每次帶回家的數學習題都不會寫,非得要大人花時間「幫忙」,耗時又耗力。我建議家長,當孩子在算數學時,可以播放古典音樂當作背景音樂,因為規律的節奏以及清新明亮的高頻率旋律,可以幫助頭腦清晰。後來這位家長表示,孩子做數學習題專心多了,也不再覺得數學是難題。
這次,我將自己完整的教育信念,完全運用在一個念小二的小女孩身上,而且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就看到了成果。
二○○八年暑假前,當我聽到小姪女彤彤面臨學習上的困境時,立即排除萬難,盡心陪伴,希望藉由自己多年來的音樂教學經驗,趁早引導她上軌道。因為年紀愈小,愈容易導正,此事刻不容緩。這本書記錄的就是這段陪伴和引導的過程與心得。
書中提到諸多以音樂來輔助開發潛能和引導學習的例子,是我多年教學心得的呈現。那不是什麼特別妙方,而是人的共同本能。只要願意開放自己,每個人都能被音樂引導;在音樂響起那一瞬間放空思緒,每個人都可遨遊音樂的妙境,就像天地萬物在宇宙間的悠然自得。
學習不單是小孩的事,大人也要努力,才會有能力欣賞孩子的特質,有足夠的信心鼓勵孩子成為發光發亮的個體。願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能一起走上學習正軌,擦撞出更多美妙的生命火花。
前言
一趟全新的學習體驗之旅
彤彤是我大哥的第一個小孩,也是我們家的第一個孫子。她出生那天,我正好從台北回家,才剛進門,大家就七嘴八舌對我說,這孩子和小時候的我「好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我輕輕走近,凝視這個號稱與我很像的嬰兒,心中充滿狐疑。說實話,新生兒真不好看:黑黑皺皺,五官全揪在一塊。我小時候也長得副模樣嗎?
雖然對彤彤的初次印象不怎麼樣,奇怪的是,回台北後,心裡卻一直掛記著她。一個禮拜後我再度回家,一進門就急著先去看她。沒想到原本那張皺巴巴的小臉,短短幾天之中竟然起了那麼大的變化:暗黃的膚色變得白皙透紅,緊閉的雙眼張得又圓又大,晶亮的眼珠子咕嚕咕嚕地打轉,長長的睫毛眨呀眨的,簡直像個天使。而且,果真和我小時候的照片一個樣。
好景不常,彤彤滿月後沒多久,她的父母就分道揚鑣,走上離婚之路,小孩從此與我們分離,大多數時間由她的外婆撫養照顧,但我們家人對她的關心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只不過,父母和大哥都鮮少再提及她,大家似乎刻意避開這個話題,偶爾提及時,氣氛總在一瞬間轉為凝重,嗅得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股難以言喻的思念和不捨。
雖然與彤彤不住在一起,這些年來,家人還是會定期去探望,希望孩子知道除了外公、外婆和媽媽,還有一群關心她的親人,但每每失望而歸。幾年下來,非但沒有和她建立情感,相反的,孩子與我們的隔閡好像愈來愈深。每次到訪,她對爺爺、奶奶或父親連正眼也不瞧,不是趴在桌上,就是逕自走開去找鄰居玩伴。
我曾經跟著父母去探望過一次,她仍是不理不睬。我擔心這樣的探望會徒然加深小孩的心理負擔,決定暫時不再去,但是,心裡並沒有放棄,我知道有些事情是需要耐心等待的。
彤彤念幼稚園時,有一回我母親去探望,她外婆指著我母親說:「來,叫奶奶。」小孩馬上回一句:「為什麼我要叫她奶奶!」霎時大人一陣尷尬,忙說小孩子不懂事。有人則機會教育,嚴肅地對她說:「因為她是你爸爸的媽媽啊,所以你要叫奶奶。」但她似乎沒聽進去,還是把頭撇到一旁。
傾聽才能了解
母親回家後敘述此事,家人一片責難聲,怪小孩不懂事,我卻另有看法。
大人常常認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只想用教導與訓誡的方式對待他們,殊不知,長此以往只會造成孩子的抗拒心理,父母也難以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隔閡愈來愈大。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過:「孩子需要的是引導,而非教導。」其間的差別在於:前者多了傾聽和了解。
傾聽孩子內在的真實聲音,了解孩子內心感受,被「引導」的孩子就能明是非,懂事理,很容易被帶上正軌。反之,被亦步亦趨「教導」甚或訓誡的孩子,往往長大了都還無法獨立,缺乏判斷力,沒有自信,未來的發展也就局限在狹隘的範圍內。
許多人也不了解,孩子的情感是豐沛而直接的,感受力甚至比大人更強,說出來的話其實是內心最真實的心聲。父母的出發點雖說都是為了孩子好,但若只會單向對著孩子說個不停,孩子只會「左耳進,右耳出」,效果不大。
如果真有心要走進孩子的內心,父母身段要放柔軟,學習去做孩子的朋友。對待朋友,我們會聽他說話,會想了解他的喜好,會一起去做彼此都喜歡的事情,而不會用權威的方式。
我反覆思索彤彤說的話:「為什麼我要叫她奶奶!」這句話其實很正確。從她滿月離開我們家之後,就對我們愈來愈陌生。面對陌生人,如何要求她開口叫出親密的稱呼?
如果大人認真思索這句話背後所隱藏的受傷情感,應該也會不捨和心酸才對。大人的情感破裂,讓孩子必須跟著承受不正常的關係,又怎麼能夠責怪小孩不懂事?我的解讀是,彤彤很懂事,懂得不要亂叫陌生人「奶奶」。
大哥思女心切,仍然不時會去探望,最近一次回來之後愁容滿面。原來是就讀小學二年級的彤彤數學不好,已經開始補習了。小二就開始補數學?實在很難想像。我聽聞後覺得不可思議,很想親自了解究竟。
挺身而出,擬定學習目標
就我累積的教學經驗,大概猜得到問題的癥結。孩子從小缺少父親的陪伴,母親又礙於工作忙碌也不在身邊,平日主要由外婆照顧。這樣特殊的成長環境,心靈上有所欠缺是必然的,通常也會直接反應在學習表現上。在目前這個階段,她最缺乏的應是學習上的支持、陪伴和鼓勵。
大哥焦急地說,他很想教女兒數學,可是不管多努力地搏取她的歡心,無畏唱獨角戲的窘境,小孩根本連看都不看他一眼。每次大哥說:「我來看你了。」彤彤就雙手抱頭趴在桌上,沒好氣地說:「為什麼要看我?」
我聽了一陣心酸。這一句話透露出她這些年來因為缺少父愛所產生的不平之鳴。她沒說錯,爸爸平常都不在身邊,只有想到時才來探望一下,一點意義也沒有。
聽到彤彤因缺乏心靈養分而產生了學習問題,又看到大哥束手無策,經常失眠,實在於心不忍,我的熱情瞬間被點燃,決定挺身試試看。
一旦決定之後,我馬上擬定兩個教學目標:第一,付出關愛;第二,刺激學習。
為了表示對家長的尊重,行動之前我先和大哥商量,希望趁暑假時間定時陪彤彤做功課。大哥雖然同意,但不表樂觀,畢竟這麼多年來,彤彤對我們家人毫無好感,該如何讓她接受我這個陌生的姑姑呢?
我呢,既擔心,又不擔心。若她完全不理會我,我的戲當然唱不下去;但我對自己的能耐有信心,只要沒有其他人干擾,我一定有辦法打動她。
為了順利建立溝通的橋樑,我模擬了各種狀況:如果她避不見面,我打算依然每週造訪,至少讓孩子明白我是有誠意的,不是做做樣子而已。孩子的感受很直接敏銳,幾次之後她一定會明白;如果她沒走開,卻不願我陪她做功課,我就靜靜坐在一旁看自己的書,這樣她既不會覺得有壓力,有問題又可以隨時找我。
就這樣,我每天反覆思索、模擬推演,一向好睡的我,居然足足失眠了一個禮拜。
挖掘孩子的獨特天賦
每當我的擔憂因子又在體內活躍時,我就回想「我的火星小孩」這部電影的情節:一個遭受親生父母及養父母遺棄的小孩,因為對大人完全失去信任,性情變得古怪孤僻,成天躲在紙箱裡——他認為最安全可靠的地方。有一天,社會局替他安排了一位新的領養人。新的養父是小說家,具有極豐富的想像力,他非但沒有試圖去改變小孩,相反的,他對小孩抱持了高度好奇,默默觀察他的行為。結果在耐心的等待下,終於看到了小孩異於常人的科學天賦,最後他也得到了小孩的信任與愛。
為人父母者,都應該向電影裡的這位養父學習,以豐富的想像力、觀察力,挖掘孩子的獨特天賦;而非只憑著自己有限的經驗來教養兒女,或將自己的期望強加於孩子身上,抹煞了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獨特性。這部電影是我最強的安定劑。我正式上路,面對拒我們全家於千里之外的小姪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