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這些雲門舞者:找一個角度,讓自己發光

這些雲門舞者:找一個角度,讓自己發光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458130
李惠貞
晴天出版社
2009年2月04日
127.00  元
HK$ 107.95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23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文


[ 尚未分類 ]









  故事,從2008年八里的一場大火開始;從雲門舞集創立開始;或是,從這些雲門舞者出生那一天開始......

  不論在鐵皮屋裡,在國際舞台上,在鄉鎮的學校裡,在中正紀念堂戶外廣場上,他們都開心起舞,用身體,用舞步,創造許多感動的瞬間。如果台灣野百合是美麗與堅韌的代表,這群故事中的主角就是野百合的化身。

  他們來自嘉義的菜市場、高雄的眷村、台北的拖鞋行,也來自上海、馬來西亞;出身自船員、警察、勞工家庭;有的是單親,有的在爺爺奶奶的呵護中成長;有的自小學舞,有的歷經艱辛,在這條路上踽踽而行。他們共同在舞台上創造的奇蹟,就是一則則如你我的平凡小人物發光發熱的故事。

  在我們終日被喧鬧的新聞困住的同時,有這麼一些人,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上千人對台灣的起立致敬;也有一些人,到醫院、學校裡,努力讓一張張憂愁的臉展開笑顏。我們看不到他們在排練場上揮汗、開發身體的極限,回家熱敷、貼傷口的樣子,但是,可以從這些綻放光芒的生命身上,讀到一些讓自己快樂又富足的啟發。

  本書收錄雲門舞集及雲門二團共十四位舞者的故事,讀者可以一窺舞者生活的真相,了解《九歌》《水月》《狂草》《斷章》《鳥之歌》等舞作的幕後花絮,也能讀到所有熱愛跳舞的人內心那塊美好的境地。

  「生活在希望中的人,沒有樂曲也能跳舞。」愈黑暗的時代,愈能照見光明。

作者簡介

李惠貞

  輔仁大學大傳系廣告組畢。曾任出版社企劃,現為資深編輯。



舞者,必須先是一個有愛心的人,一個有擔當的公民,然後才是藝術家。
──林懷民

第一部 雲門舞集

第一章  優雅(周章佞)
第二章  叛逆(汪志浩)
第三章  澹泊(黃珮華)
第四章  耀眼(蔡銘元)
第五章  執著(林佳良)
第六章  內歛(蘇依屏)
第七章  陽光(王立翔)

第二部 雲門舞集2

第一章 追尋(楊淩凱)
第二章  考驗(廖祖儀)
第三章  付出(許嘉卿)
第四章  勇氣(簡伯容)
第五章  感受(郭少麒)
第六章  疑惑(吳睿穎)
第七章 自由(鄭宗龍)





林懷民

  一支舞重複跳了上百場,耗費的心靈和肉體激烈的震盪,往往是其他領域的藝術家,尤其我們寫詩的人所無法想像的。舞者可說是藝術祭壇上最鮮明的角色,清楚地將那個犧牲奉獻、神聖不可能的獻祭者演出來。
──詩人楊澤

  常常有人問我,如何「堅持」走過雲門三十多年的歲月。我沒有堅持。三十多年來,是舞者餵養我。

  七○年代,有些創團舞者真的像小說中的人物,餓著肚子跳舞。目前雲門最資深的舞者李靜君,八○年代入團的薪水六千,可是房租就去了四千。舞者對專業的愛和奉獻不斷教育我關於執著,關於忠誠,還有奉獻。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今天的雲門舞者每天跳舞七小時。光是長達六七小時的專注常令我肅然。

  我半路出家,創了團才學編舞。在排練場,舞者透過他們的舞動,讓我學習到關於身體和動作的奧妙。在我創作撞牆的時候,他們安慰我,鼓舞我,提供大量的動作素材,讓我把舞編下去。

  我覺得自己的作品在九○年代才成熟起來。最重要的關鍵是舞者。在兩代人之後,台灣舞蹈教育和雲門的歷練累積出世界級的舞者。我的工作只是找到一個方向,把他們呈現出來。

  呈現在台灣鄉野和國際大都市的舞台上。

  在謝幕的時間,我往往驚愕地發現,雲門的舞者如此自信,靜定,優雅──我從未想像過台灣人會長出這樣的面貌。

  英國詩人葉慈問:「我們如何區分舞與舞者?」

  台灣關於舞蹈的報導和評論很少,有限的文字只談編舞的意念,編舞家的成敗,幾乎從不談到舞蹈的關鍵:舞者!

  舞者在台上光燦的形象,神乎其技的表達,往往使人忘了他們是凡人。

  雲門舞者大半出身市井,憑著熱情和苦行走到前人所未抵達的舞台,以渾身的能量帶給社會美和激勵。

  惠貞用近一年的時間訪問雲門舞者,寫出這本台灣第一部描繪敘述舞者生涯的書,讓我更進一步認識長年工作的伙伴,也讓社會認識舞蹈這個行業。

  感動地閤上書頁之際,我要向惠貞致謝,也希望社會各界透過這本書,對舞者,以及藝術工作的本質多一番體會。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