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茶之書

茶之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54787
谷意
五南
2009年1月16日
60.00  元
HK$ 57  







* 叢書系列:五南文庫
* 規格:平裝 / 144頁 / 32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五南文庫


[ 尚未分類 ]









*紫藤廬主人周渝導讀、飲食文學作家菜珠兒、日本文化觀察家李長聲專文推薦
*一九○六年在紐約首度出版,百年間於已全球發行了多種語言數十種版本
*茶道為日本傳統美學之精髓,作者文筆清雅雋永,蘊藏文人氣息,帶領讀者一窺日本古典美學的世界

  作者在旅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荒謬的想法及誤解,因此用英文寫下這本以「茶道」為主題的書,希望能將日本文化正式介紹到西方世界,藉此引起共鳴。即使雙方有著極大的文化差異,卻都對「喝茶」非常講究:方式不同,重視喝茶的流程和儀式卻相同。

  在書中他將茶道分成幾個部份來談:茶道的精神、流派、茶與禪的關係、茶室的擺設、最後是妝點茶室的花朵與美學鑑賞。主客在茶室共飲一杯,一期一會,隱含了大和民族執著的特質,將所有對於來客的心意、美好事物的堅持,灌注在這一碗茶中。

  作者生於明治時代的日本,當時社會上普遍瀰漫著西化、維新強國、西方文化比東方文化優秀的氣氛。作者自幼學習英語,就讀於東京帝大時,在恩師 Fenollosa教授的引導下,對日本傳統文化及古典美所著迷。因此在朝野一片崇洋的氛圍中,仍高喊保存與發揚日本的文化,而非只一昧地西化,他深信東方文化有其深厚的基底與內涵,並不輸給歐美的文化。

  本書成書於作者旅美期間,他一方面在波士頓美術館的東方美術部門工作,一方面觀察美國社會與生活。他意識到,對一般的美國人來說,東方無疑代表了未開化,相對於西方,東方的文化是次等的;更嚴重的是,西方人對東方的日本、中國與印度總存在荒謬的想像,如吸食蓮花的香氣以活命、以老鼠為食等。因此,他為了向西方人介紹日本文化、向他們證明日本也是一個擁有深厚傳統美學的國家,而寫下這本書。

  作者發現,即使東西方有著極大的文化差異,但卻都對「茶」、「喝茶」非常講究,雖然講究的方式不同,但同樣重視飲茶的流程與步驟,具儀式性。而他認為,在儀式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上,日本的茶道又比西方人的下午茶更豐富一些。因此他選擇「茶道」這一足以代表日本傳統之美的藝術作為主題,希望能引起西方讀者的共鳴。

  在書中他將茶道分成幾個部份來談:首先是「茶道」所代表的精神、茶道的各個流派,接著是茶與禪的關係,茶道的起源是來自達摩的弟子們聚在一起共飲一杯茶而來的,因此茶與禪的關係密切;談完禪,再進一步討論茶室,茶室的擺設代表的是日本最簡單、但層次最為豐富的美學;最後則是妝點茶室的花朵與其藝術鑑賞。與來客在茶室中飲一杯茶的過程,一期一會,其實正隱含了大和民族強烈的民族特質 -執著,所有對於來客的心意、對美好事物的堅持,都在這一碗茶之中。

作者簡介

岡倉天心

  原名岡倉覺三,1863年生於日本橫濱一個商人之家。七歲起同時接受漢學與英語教育,十六歲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受到其師Fenollosa啟發而對保存與發揚日本傳統藝術及美學不遺餘力。曾擔任日本美術學校的籌備者、校長、創立日本美術院,去職後遊歷於印度與中國,最後任職於波士頓美術館東方美術部門,其名著《茶之書》、《東洋的理想》與《日本的覺醒》即寫作於這段時間內。天心自幼學習外語,以典雅動人之英文寫作,其著作皆於美國與英國出版,影響二十世紀之初西方人對日本的印象非常深遠。

譯者簡介

谷意

  台大法律系、法律研究所法學組畢業,目前為專職翻譯。



第一章 一碗見人情
第二章 茶的飲法沿革
第三章 道與禪
第四章 茶室
第五章 藝術鑑賞
第六章 花
第七章 茶人風範



導讀

紫藤廬主人 周渝

  岡倉先生的這本《茶之書》是一本很有名的書,原著是英文,一九○六年在美國出版,二十年後才陸續翻譯成日文,而且有好幾種日文譯本。據我所知,國內有兩個譯本,都是由日文再轉譯過來,很高興五南出版社這一次很慎重地請林國裕先生直接從英文來翻譯,並邀我為這本書做一篇導讀。

  很多人都將這本書當作講日本茶道的一本書,可是我覺得讀者在閱讀之前,要有一個心理準備:假如你想要從這裡面知道如何去進行日本茶道,當然是不可能的;甚至只是想要獲得茶道的知識,也會讓你看得有點兒迷迷茫茫。岡倉先生當年寫這本書時,承認了日本傳統文化背後的重要資源是中國文化,包括其美學、修養、世界觀、宇宙觀等,都可以在這個影響日本人民生活與美感的各個層面的茶道世界中,明顯而深刻地呈顯出來。我們東方有一個思想,就是即使是一個很小的事物都可以反映宇宙的整體。茶從中國傳到日本後,也演化、發展了好幾個世代,形成其特有的茶道。岡倉先生寫這本書,是要把日本文化的精華,以及其從中國所吸收到的特殊哲學與美學介紹到西方。當時西方的白人世界因為對東方不了解,充滿了對東方文化的歧視與偏見,視其為落後或怪物的象徵,岡倉先生就用充滿熱情又尖銳的文字為這個文化理想做辯護,也對西方文化做了相當程度的批評,所以本書是一本思想之書(註一)。

  他對西方的批評,放到現在依然有著深意,因為現在整個亞洲包括日本在內,都已相當西化,接受了西方世界從工業社會以來資本主義的整套價值觀。岡倉先生對此提出了相當尖銳的觀察與批判,並且傳達了一個完整的東方世界的理想與實踐做為對照,也應能刺激我們好好思考這本書對我們自己有什麼意義。

  既然這本書可以刺激我們思想、讓我們再反省我們所處社會時代對應於東西方文化的意義,那麼所謂的導讀,就不是把我個人的意見提出來,以告訴讀者從哪個角度來閱讀。或許,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問題,與讀者們一起對於書中的一些想法,做更進一步、更深化的思考。

  書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亦即指出茶道的追求到最後是一種人格的完成,而他所標舉出的那種帶著高度美感的人格,又是透過美學的完成、美感的實踐來成就的。其實,人格的完成本來就是中國及日本在過去所有教育、教養中所追求的一個目標。岡倉先生在第一章中講到茶道是一種唯美的宗教、一種倫理的幾何學,在最後一章中也提到,活的生命要美,死也要死得美,整個生命的完成是在一個和宇宙極端協調的世界中,在這種和諧的高度美感中來完成自我。我這裡要提出的是,岡倉先生是從千利休這位偉大的茶人身上看到了一個唯美而崇高的答案,是我們東方教養最終目標中的其中一種形式,我想每個讀者都可以思索,這是我的答案嗎?或是問問自己,對於自我生命的完成,應進行如何一種實踐、尋求怎樣一種答案?

  岡倉先生認為日本禪宗茶道的美學,基本上其骨子背後所依據的哲理、美學及睿見基本上都是來自道家的思想,這個部分在他的「禪與道」那章中解釋得很清楚。他引用了幾段《老子》的重要思想,來表達他對於在「道」之中所實現的,與「禪」其實沒有什麼差別這種想法。我們也可以在中國歷史中找到很多資料,看到禪宗的形成受道家的影響非常之大,而直指「當下」的生活禪與其中醞釀發展出的工作倫理,已脫離了原始佛教的傳統,這裡就不多贅言。但我不知道日本重要的茶人與茶學者們對這個看法是否認同,就我所知,日本茶人們仍然非常推崇這本書,但就這一點我卻沒有聽到過任何意見,對此我相當感到好奇。站在一個中國人的立場,我覺得《老子》是一本比較容易讀的書,語言直截而深刻,反而所有佛教典籍是比較難唸的書、比較複雜,不論是佛經或禪宗的文字都不簡單。我認為《老子》中的許多見解早就存在於漢民族的基因中。以岡倉先生的立場,他認為茶道中「禪」的美學實踐就是「道」的一種實現,對此我沒有任何意見,也很認同,但我不知道日本的禪宗界或茶道界會怎麼看。中國的道家傳統有很多廣泛的影響,不論是兵家、權謀、數術,書中也提到了日本的柔道,「柔」這個字的觀點就是來自於《老子》中以柔勝剛、以虛待實的想法,道家的這些思想影響了中國的各方各面,岡倉先生認為道家是儒家主張的另外一面,他也提到了,你要了解道家,就不能不了解儒家,反之亦然,對於中國文化而言,它們是一個對立面,都很重要。但我要問的是,岡倉先生認為茶人在茶道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一種萬物和諧的絕對性美感,是否是一個真正道者的最終追求?我所了解的「道」是有兩面的,一方面因為萬物都有道,所以可以去找尋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但另一方面,這個關係也不是那麼簡單,《老子》中也提到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天地同時也有另一個對立面是非常殘酷的,設置了我們的生存競爭。我所了解的道家應該是主張和平與和諧,可是它又具備了這樣一種精神,就是隨時準備戰爭、準備反擊,為了得到主體的獨立與解脫,他絕對不會臣服或受制於任何事物。

  在這本書中我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異議,岡倉先生認為從茶道中可以看到東方的民主。就我認為,民主至少牽涉到一個社會關係與權力關係。在茶道中,那些武士、國王、平民們洗手、躬身進入茶室、喝一杯茶,大家都一樣,確實是實踐了一種佛教主張的平等心,但等他們走出茶室,武士仍然是武士,國王、平民也依然是國王、平民,社會關係沒有任何的改變,這是民主嗎?這裡我提出個人不同的看法,也請讀者想一下。

  道家與儒家的關係是對應的,道家站在一個批判的立場,就像禪宗對傳統佛教的關係。岡倉先生繼承了道家的敏銳與不滯於物、不礙於過去精神的批判性,對於西方文化的強勢與東方文化受到壓抑的情況,除了為東方辯護,也對西方做了相當的批評。可是我總覺得,以他敏銳的批判性,他不應只是對西方文化批評,而應該還有能力對日本文化本身做一種深刻的反省,可惜這一段還沒有看到。他所呈現出的茶道理想與我們目前現實所看到的茶道是有距離的,我必須要指出日本的茶道有著儒家封建倫理的因素,而且將這種封建倫理的禮治發揮到極致(註二),而若按照他的講法,道家對此恰恰是採取批判的角度,但這個部分卻沒有出現在本書中,或許他沒有寫出來,恰好成了本書的殘缺之處,需要我們讀者自己來完成。

  註(一):二十世紀初的日本,社會的各個層面,充斥著西化的熱潮,而中國的知識分子,也醞釀著一個橫掃整個世紀的西化熱潮。能為東方理想與東方價值用英文來做有份量辯護的,真是鳳毛麟角,在中國,只有大約與岡倉先生同時期的辜鴻銘與後來的林語堂。

  註(二):在我看來,延續至今天的日本茶道,恰恰是封建倫理與禪道理想的一個妥協產物,它形成於日本十四、五世紀,從戰國時期轉化到幕府時期。當時的幕府大將軍,從足利義政、織田信長到豐臣秀吉,十分需要一套標榜風雅的儒家禮法——有別於在當時已存在的武士道禮法——來馴化武士與廣大百姓、來禮治天下,而繁複的茶道禮法的建立,正十分有助於這個目標的達成。所以,尊重傳統的日本茶道至今呈現的,一方面是規矩嚴格的封建禮法,另一方面卻是日本茶聖千利休的極簡樸的草庵茶理想,而岡倉先生在書中所闡述的,當然是傾向後者。

推薦文

一碗人情,百年茶典
蔡珠兒

  冬陽熙暖的午後,麻鷹在海畔悠悠盤旋,我坐在窗邊捧讀這本《茶之書》,但覺心怡神蕩,通體輕盈,思維乘著陽光的金絲,飄然遠舉,緩緩脫離這海隅小島,像麻鷹般飛到天際,鳥瞰山海,縱覽人世。原本零敲散打,瑣碎蕪雜的世界,忽爾變得平滑完整,輪廓脈理鮮明,你俯仰其間,游目四顧,於是看得更加開闊清楚。好書的魅力,大抵如是。

  1906年,岡倉天心以英文寫出《茶之書》,向西方介紹東方的茶道文化,這本小書僅只百來頁,輕巧纖薄不盈一握,份量卻如泰山磐石,歷久彌堅。一百多年來,《茶之書》不斷新刊重印,流傳世界,除了各種英文版,還有德文、法文、瑞典文等版本,而由英文譯回的日文版,更有多種譯本,可見其經典地位。至於中文版,就我所知,近二十年來,《茶之書》至少有四種不同的繁簡體譯本,加上這本新譯的五南版,意義尤其特殊。

  然而,茶葉不是中國人的文化遺產嗎?為什麼要看一個日本人用英文寫,而且還是一百年前出的茶書?

  答案很複雜,但也很簡單:因為中文世界裡,沒有出現這樣的一本書。中國雖有連篇累牘的茶經茶典、茶譜茶話茶錄,卻沒有一本像《茶之書》這樣,能以精簡如詩的文字,深入淺出,宏觀遠照,除了勾勒茶史梗概,溯探茶道的核心精神,闡發箇中的美學意境之外,還能評比歐亞,論衡東西,具有強烈的文化觀點。

  南方有嘉木,茶葉發源於中國,華人是最早喝茶的民族,自古迄今盛行不衰,喝茶人口跨越階層地域,上者細品佳茗,下者抱著玻璃茶罐咕咕牛飲。茶與「柴米油鹽醬醋」並列,固是居家必備之物,在儒家傳統中,卻也被視為口腹瑣事,頂多是文士的閒情雅興,風花雪月無關志業,飲饌小道不登堂奧。

  但是岡倉天心的《茶之書》,卻把世俗形下的飲饌之事,提昇到空靈美妙的哲學高度,甚至是安身立命的終極信仰。

  茶與茶道,反映出迥異的文化態度。茶葉雖然原產中國,唐代才傳入日本,八百年後,卻從飲料脫胎換骨,演化成「和敬清寂」的茶道,晉升為一門生命美學,試圖在庸碌瑣碎的日常生活裡,淬煉出精純完美。

  《茶之書》以「一碗見人情」破題,生動描述茶道的本質特性,開宗明義就指出:

  「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祟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茶道表面是美學儀式,內裡則淵遠流深,奠基於道家和禪宗思想,岡倉天心不惜用兩章篇幅,深入闡釋茶道的流派和精神奧義。他把中國茶史分為三個時期,唐代的煎茶是古典主義,宋代的點茶是浪漫主義,明代的淹茶則是寫實的自然主義,不同的泡茶方式,體現出不同的情感和時代精神。

  茶葉、道家和禪宗,都發源於中國,中國也有過講求境界的茶道,只是時代斷層造成文化裂變。岡倉天心認為,元代之後,中國因異族入侵,經歷兵燹戰亂,顛沛動盪,致使禮俗隳壞流失。日本反而承傳唐宋古禮,並把禪學融入茶事,在十五世紀形成茶道。

  岡倉天心形容:

  「對晚近的中國人來說,喝茶不過是喝個味道,與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並無關連。國家長久以來的苦難,已經奪走了他們探索生命意義的熱情。」

  他說,中國人喝茶,已失去唐宋的幽思情懷,變得蒼老又實際,成了「現代人」(He has become modern)。

  這裡的「modern」,需要解釋一下。不管翻譯成現代、摩登或者時髦,這個字眼泰半是正面的,意味著新穎進步。然而早前並非如此,英國文化學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指出,此字在十九世紀之前的用法,大部分具有負面意涵。岡倉天心此書雖寫於二十世紀初,卻沿用modern的舊有語義,含有功利實際,市儈傖俗的貶意。

  然則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岡倉天心的析論與批評,並非針對中國,進行褊狹的民族文化論戰,反而是同盟聯手,把中國、印度和日本文明等量齊觀,以亞洲抗衡現代西方,展開文化的反擊批判。

  面對西方的無知與誤解,他幾乎是氣急敗壞:

  「西方究竟何時才能夠,或者才願意理解東方呢?……要不是把我們想成以蓮花的香氣為生,要嘛就是相信我們以蟑螂老鼠為食。」

  岡倉天心的「現代」,是日本的明治時期,歐美列強橫霸世界,西風壓倒東風,東亞傳統飽受蹂躪摧折,引發各種維新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當然是福澤諭吉的「脫亞論」,他主張「文明開化」,全面學習歐西文明。岡倉天心卻主張「興亞論」,提出「亞洲一體」(Asia as one)的宏觀概念,以「愛與和平」的東方精神,抗衡西方的物質與機械性。

  《茶之書》除了是茶道的入門手冊,更是亞洲文化的答辯書。好在岡倉天心到底是美術家,不以滔滔理論高談雄辯,而以優美的文筆和意境,巧譬善喻引人入勝,藉由介紹茶道的建築、藝術鑑賞、花藝以及茶人風範,具體演繹東方的精神文明。

  茶室是簡樸素雅的「不全之所」,藝術是性靈的交流呼應,花草需要珍惜禮敬,而茶人不只在生活中貫徹茶道的唯美精神,更不惜生死與之,以身殉美。岡倉天心以「利休的最後茶會」收尾作結,把美感推向決絕悲壯的最高點: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偉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們此生其他的時刻,盡是高雅動人。」

  這種近乎宗教的心態,早已和茶無關了,茶就像庭園、插花、陶器等事物,只是通往「道」的工具,到岸捨筏,最終要完成的是生命境界。《茶之書》的迷人之處,就是寫出茶道的美感境界。

  一百年後的二十一世紀,現代文明和東西衝突,早已歷經幾番風雨,當「後現代」都不再摩登時,這本書反而別有新意。在這個高度專業的時代,學科分類日趨繁細,像《茶之書》這種博物學式的著作,早成廣陵絕響。岡倉天心學貫東西,深諳漢文和英語,在文學、歷史、藝術、哲學等領域縱橫穿梭,筆走龍蛇,來去自如,氣勢如長江大河。

  岡倉天心文筆優美,《茶之書》的英文原作有如散文詩,清簡雋雅,流麗可誦,然而譯起來並不容易,五南的中譯本除了力求典雅,註釋上也花了不少功夫,嚼飯哺人又添養分,更是難得。

高岡倉松照天心
李長聲

  五浦在茨城縣東北端,從東京上路,奔馳兩小時就到。東臨太平洋,松林蒼莽,波濤浩渺。風景殊佳,而岡倉天心在此度過自號「五浦釣徒」的晚年,更使它出名。天心有一首《五浦即事》:蟬雨綠霑松一(屯邑),鷗雲白掠水乾坤,名山斯處託詩骨,滄海為誰招月魂。橫山大觀畫過《五浦之月》,畫面當中是天心構思的六角堂,太平洋波濤彷彿被濃墨的斷崖蒼松鎮住了,在淡淡的月光下一片寧靜。這裡有?天心美術館?,是1997年落成開館的。

  岡倉天心,多麼有詩意的名字,也許由這個名字,一般日本人如今已聯想不到東京藝術大學,聯想不到年年辦院展的日本美術院,但是會想起一本讀過的書:茶之書,這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書,也能讓日本人以及東方人認識自己的文化。

  天心生於1863年。父親在橫濱經管生絲等物產出口,淂風氣之先,把七歲的天心送進美國人開辦的學校學英語,而他屬於武士,教養的標準仍然是漢文,所以同時讓天心跟長延寺住持讀漢學的四書五經。天心十三歲成為東京大學一期生。十七歲結婚,無知的嬌妻豹變為妒婦,竟然一把火燒了他的畢業論文,寫的是「國家論」。匆匆用英文重寫,卻變成一篇「美術論」,這就是他一生致力於振興日本美術的起點。踏入美術界,更緣於一位美國人,叫費諾羅薩,日本聘來教政治學,卻愛上東洋美術,從奈良寺廟供奉的菩薩油然遙想羅馬皇帝的雕像,乃至發表?美術真說?,貶斥西洋畫,把日本畫捧上天。這麼個老外,未必把日本近代化放在心上,獵奇般追求的,就當時日本來說是過時的東西。天心給他當通譯,也漸漸對日本及東洋美術滿懷興趣,好似上了賊船,反潮流簡直是注定的了。

  明治的文明開化,向西歐一邊倒,天心認為是「利慾之開化」,「文明乃精神戰勝物質之謂」,奮力抗拒時代的思潮。走在美國大街上,故意穿和服招搖,說美國沒甚麼可學的。在歐洲聽了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放言這大概是西洋唯一能勝過東洋的藝術。不過,終究在文明開化的環境中長大成人,看似國粹主義者,其實骨子裡是一腔的東西方兼收並蓄,若不偏巧遇到費諾羅薩,比「脫亞」的福澤諭吉有過之而無不及,亦未可知。他曾對兒子說:「俺自從第一次出洋,大都穿和服通行歐美。你們若是有自信英語說淂溜兒,去海外旅行也最好穿日本服裝。但語言一塌糊塗,穿和服走路,那我是極難贊成的。」這就是說,掌握了西方文明,就有了底氣,才可以排斥它,挽東方文明於即倒。

  明治獨尊神道,廢寺毀佛,很多佛教美術品被破壞,或流失國外。天心畢業後就職文部省,上司九鬼隆一頗給以青眼,派他和費諾羅薩三下京都奈良調查古社寺。這項工作使天心見識日本美術之美,也省悟要保護傳統美術,保護文化遺產。又奉命跟費諾羅薩二人赴歐美考察美術教育一年,歸國後籌建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美術大學),1889年開學,翌年任校長。講授日本美術史,草創這一門學問,培養了橫山大觀、下村觀山、菱田春草等一代畫家。少年得志,儼然實現了學生時代的夢想:「豪然跨鶴上青空,一笑吹成下界風」。但是,逆潮流而動,獨斷專行,自不免招人反感,1898年被迫掛冠而去。一群人追隨,聯袂辭職,以他為大旗另立山頭,成立日本美術院。當時大觀畫了一幅《屈原》,只見煙雲倒捲,鴆雀翻飛,屈原手持香草,眼皮沉重,目光卻犀利,畫的就是被逐出東京美術學校的天心。在天心啟發下,大觀、春草等人打破以線描為生命的傳統,用沒骨的色彩表現空氣、光線,畫法一新,但世間不接受,貶為?朦朧體?,畫院經營維艱。文學家松本清張寫過《岡倉天心》,副題是「其內在之敵」,敵是「他意志薄弱,性情多變」,「從另一面來說,就是他『天才的』自以為是,不負責任」,這種人一旦下台便落入獨立無援的境地。

  天心採取的是逃避,一走了之。1902年出遊印度,卻變身為另一個天心,向西方弘揚日本及東方文化的天心。他曾於1893年遊歷中國,是去做美術調查,看到「孤影平沙秦漢月,斜陽殘塔隋唐秋」,看到「除卻英雄美人墓,中原必竟是荒原」,感嘆「隻手難支天柱危,亂山無主杜鵑愁」;就是這一年,印度卓越的宗教改革家辨喜在芝加哥的世界宗教會議上做了一通轟動美國的演說。天心結識了辨喜,跟隨他雲遊。在中國,天心為東方文化的衰落而哀傷,在印度,辨喜及民族主義詩人泰戈爾的啟示與影響激發他,情緒昂揚,用英文撰寫《東洋的理想》,1903年在倫敦出版。其實他此前還寫了《東洋的覺醒》,但壓在箱底,去世二十年後被發現。此稿第一句是?亞洲的兄弟姊妹們?,顯然學辨喜的芝加哥演說:?美國的兄弟姊妹們?。《東洋的理想》一書亮出了亞洲主義思想,寫道: ?亞洲是一個。喜馬拉雅山把兩個強大的文明──孔子大同主義的中國和吠陀個人主義的印度分開,只是為強調兩者各自的特色而已。冠雪的障壁須臾也不能阻撓對『極致與普遍』的廣泛的愛。這種愛是所有亞洲民族共同的思想遺傳,使他們能產生世界所有的偉大宗教。有別於他們,地中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各民族執著的是『特殊』,好探求手段,而不是人生的目的。?那麼,就拿茶來說,茶對於後世中國人不過是可口的飲料,不再是理想。國家的長年不幸奪去了人們探求人生意義的熱情,他們變成折衷主義者,殷勤地接受宇宙的因習,玩弄自然,卻並不拼命去征服或崇拜。茶是好東西,常常發出花一般的芳香,那茶碗裡卻看不見唐宋的浪漫了。而日本呢?日本亦步亦趨跟在中國文明之後,15世紀茶道在日本定型,從中可見茶理想的頂點。日本成功擊退了蒙古入侵,宋文化得以在列島延續。於是乎,茶乃至東洋文化的盟主當然就該是日本。

  「亞洲是一個」,還有在《東洋的覺醒》中提出的?歐洲的光榮是亞洲的屈辱?,由這兩個命題,現代中國文學研究家竹內好替天心推導出第三個命題,即「亞洲在屈辱上是一個」,認為這就是天心思想的核心。但屈辱是不一樣的,命運並不是一個。天心同情英國壓迫下的印度民眾,對日本侵略朝鮮及中國則不置一詞,暴露其亞洲主義的實質性矛盾。恐怕天心的屈辱感,主要是來自中日甲午戰爭後俄法德三國對日本佔領遼東半島的干涉。思想史學家丸山真男說,福澤諭吉擁有徹底的散文精神,而天心的生活態度和構思方式壓根兒是詩人。天心的思想游離於現實,與時代脫節,這是與福澤諭吉根本不同的,也是終歸失敗的原因。「亞洲是一個」的思想很「朦朧」,結果就輕易被政治利用,使他變成了「大東亞共榮圈」的先覺,為「八紘一宇」作倀,以致戰後大名一度跟法西斯主義一起被遺棄。歷史卻像是輪迴,曾幾何時亞洲主義以各種變貌再度抬頭,例如石原慎太郎和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合著,又鼓動「亞洲對歐美可以說NO」。看來還是岡倉天心要高過蔑視亞洲的福澤諭吉,如若把他的肖像印上萬元大鈔,或許亞洲人更愛日圓。

  日本與俄國爭霸的 1904年春,天心率領三名鐵桿弟子大觀、春草和六角紫水(近代日本漆工藝先驅)訪美,舉辦展覽。紐約時報刊登「日本美術的偉大評論家們」的消息,而當天第一版報道的是「日本戰勝海參崴艦隊」,難怪天心在有如涓涓溪流給人以靜謐之感的《茶之書》中會像是沒來由地憤激:日本沉溺於溫文爾雅的和平的技藝時西洋人常視為野蠻,而日本在滿洲戰場大屠殺以後西洋人就說日本文明了。他是美的使徒,給美國帶來的是東方文化。波士頓美術館請他整理館藏日本美術品,後來更聘為中國日本美術部的部長,主要工作是購藏日本畫、中國畫,宋徽宗摹本《搗練圖》就是他從中國搜購去的。1904年在紐約出版《日本的覺醒》,1906年又出版《茶之書》。為什麼寫這麼一本關於茶的書,卻是個不解之謎。說法之一,天心在波士頓獲得大富豪加德納夫人的庇護,此書本來是講演給她們聽的底稿。他曾為加德納夫人演示茶道,贈送過茶具。據六角回憶,若無此夫人後援,出版《日本的覺醒》連想都不要想。《茶之書》出版,席捲美國,不僅知識人推崇,而且選入中學教科書,又越海普及歐洲,岡倉之名叫響全世界。

  《茶之書》是茶道入門,雖然今天的茶道研究家能從中找出不少的謬誤;又是以道教思想為中心的東方思想入門,不過,天心常常把道家與道教混為一談;它還是藝術論。天心傾心於老莊,認為道教構成美學理念的基礎,禪使之具體化。他說,老子主張事物的真正本質只在於空虛,譬如房屋的實質不是屋頂和牆壁,而是它們所圍成的空空如也的空間。說到茶室「數寄屋」,他用諧音把漢字置換為「好屋」和「空屋」,「好」是趣味,因趣味而建,「空」是室徒四壁,不用多餘的裝飾,這小小草庵便有了道──「茶道是化了裝的道教」。

  天心是天才的演說家,恐怕算不上著述家,尤其有意思的是,包括《支那旅行日誌》在內,所有的書都是在國外撰寫的。莫非日本不聽他的,大失所望,轉而向世界傾訴。評論家三宅雪嶺說:「鐘有兩種,西歐的鐘裡面有錘,從裡面響,日本的鐘從外面用木杠撞響」;天心是西歐鐘,1929年岩波書店翻譯出版《茶之書》,聲響終於傳到了日本。比天心晚生幾年的夏目漱石是專攻英國文學的,但英文對他的感受性卻構成威脅,而天心的英文得心應手,表達感情比日文更自由。天心有一個弟弟是頗有名氣的英語學家,據天心之子說,乃父的讀和寫都勝他一籌。天心寫英文,寫漢詩,日文寫作則相形見絀,因而在日語環境下鼓不起寫作熱情也說不定。

  1905年天心在五浦海岸構居,翌年把日本美術院繪畫部門搬來,稱五浦是「東洋的巴比松村」,以之為創造近代日本畫的據點。他往來於五浦與美國,每年只半年在五浦,處於退隱江湖的狀態。大觀等人隨天心遷居五浦,創作出近代美術史的名作,「朦朧體」漸成為日本畫主流。風景這邊獨好,卻遠離人里,遠離畫壇,寂寞難捱,大觀們經常以買筆買紙為藉口去東京遊蕩。

  天心倜儻風流,特別愛奇裝異服,經常穿道袍,為東京美術學校師生設計的制服是傳說的聖德太子樣式。他?愛花愛月愛蛾眉?,任東京美術學校長的時候和九鬼隆一之妻偷情,鬧淂滿城風雨,這也是他不得不走人的原因之一。1912年第二次去印度,認識了一位會寫詩的寡婦,半老徐娘,是泰戈爾的遠親,回國後青鳥殷勤,揮灑了十九封情書。當然用的是英文,但對於他來說,言志抒情還得是漢詩,所以信上附有「異樣的文字」──七絕:相逢如夢別經年,手撫孤松思悄然,巖上側身夜蕭颯,流星一點入南天。

  流星不曾入南天,轉年,泰戈爾作為亞洲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1913年,天心帶著微笑去了未知的國度。三年後泰戈爾訪問五浦,穿上天心遺留的和服攝影留念,並寫了詩:

你的聲音
朋友啊
在我胸中迴盪
側耳傾聽
猶如叢林間
那低沉的海響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