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歷史學家的經線:歷史心理文集

9789628884193
孫隆基
花千樹出版社
2005年7月16日
140.00  元
HK$ 126  






* 規格:平裝 / 456頁 / 14.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文史地 > 概論















  這本集子是作者近十數年心血之凝聚。作者認為書中一篇〈歷史學家的經?:編織中國現代思想史的一些問題〉的題目很別致,因此把它當作整本文集的正標題。至於副標題,則代表作者歷來的研究方向是歷史學和心理學並重。這本文集的每篇文章的角度皆獨具一格,都是在中國的思想和學術界少見的。

作者簡介

孫隆基

  祖籍浙江,一九四五年生於重慶,在香港長大,在台灣受大學教育,獲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後赴美國深造,於明尼蘇達大學專攻俄國史,獲碩士學位,轉赴斯坦福大學專攻東亞史(期間並在上海復旦大學進修一年),獲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加拿大等多所大學任教。

  他的研究興趣是多方面的,有研究論文多篇,重要著作有《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
現為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繁體字版


B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之發明
(一) 孔教天下主義的終場曲
(二) 戊戌年代的種族思想
(三) 大亞洲主義與黃禍
(四) 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
(五) 民族始祖的發明:黃帝
(六) 結語

二、兩個革命的對話:1789 & 1911
(一) 前言
(二) 「蓋大地萬千年之政變,未布宏巨若茲者」
(三) 維新派與革命派爭奪的「法國大革命」
(四) 法國大革命與國民性
(五) 中華民國與法蘭西共和國
(六) 法國劇本,中國演員
(七) 以法為師的中國啟蒙運動
(八) 「群眾心理」與「暴民政治」
(九) 法國革命成為中國「反革命」的靈感
(十) 尾聲

三、南與北
(一) 漢滿矛盾變成南北對立
(二) 民國時代的南北戰爭
(三) 「南北論」學術傳統的形成
(四) 外國人的「南北中國」說
(五) 南北地形與人種的關係
(六) 優生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結合
(七) 北溫帶說
(八) 亨廷頓與潘光旦
(九) 逆境、人種退化與「選民」
(十) 人地學史觀的流行
(十一) 張君俊之人種改良綱領
(十二) 林語堂似是而非的南北對立論
(十三) 區域類型學的風行一時
(十四) 黃與藍:大陸中國與海洋中國
(十五) 尾聲

四、歷史學家的經?:編織中國現代思想史的一些問題
(一) 文化解體與意識形態
(二) 啟蒙與革命
(三) 啟蒙與民粹主義
(四) 結論

五、「世紀末」的魯迅
(一) 何謂「世紀末」?
(二) 更廣義的「世紀末」
(三) 魯迅創作生涯之始開宗明義的宣言
(四) 魯迅的「無政府個人主義」問題
(五) 把「民族偶像」與「在外面的人」混為一談
(六) 過於早熟的「大眾人」批判
(七) 天才、瘋子、庸眾
(八) 世紀末病:梅毒
(九) 文明沒落論
(十) 人種退化的夢魘
(十一) 本能衰退說
(十二) 家族敗亡史
(十三) 非理性主義思潮的鼎盛期

六、是否該被「吃」掉?——魯迅承擔政治的難局
(一) 「吃人」意象的階級性問題
(二) 魯迅的「群眾」觀
(三) 皮膚敏感症和幽閉恐懼症
(四) 力拒庸愚的「復仇」母題
(五) 魯迅與卡夫卡
(六) 無邊的黑暗和思想的絕路
(七) 魯迅加入左翼文藝運動前後
(八) 在左翼陣營裡
(九) 結束語

七、當代中國文化:結構與情感構造
(一) 「一人」與「二人」的文法
(二) 在符號學層次上社會對個人的極權
(三) 中國人情感構造的形態學
(四) 號稱高情感環境裡的收斂型情感構造
(五) 中國人情感構造的失控和「躁狂」成分
(六) 從犧牲學(Victimology)的角度研究中國文化

八、飛蛾的沉默:美國大眾文化裡的「第三性」與東方人
(一) 《沉默的羔羊》之解碼
(二) 和男性爭奪「陽具」的女權
(三) 從籠裡到籠外
(四) 精神病殺手的家譜學
(五) 此「第三性」不同於彼「第三性」
(六) 「後殖民地主義」的迷惘

九、缺乏「性」與「暴力」:非美國式人格
(一) 美國人性別的兩極化
(二) 「當代文化研究」如何看中國人性格
(三) 佛洛伊德化的中國國民性
(四) 中國式人格無法正常處理攻擊性

top

  這本集子是作者近十數年心血之凝聚。原本打算收入十篇曾在學報和期刊上發表過的文章,在成書前予以增訂改寫。其中五篇改寫的幅度很大,待到了交稿期限時,長度已經接近原來預計的十篇文章的篇幅,遂抽掉〈中國千年回顧:一個全球史範圍的考察〉。它是宏觀歷史思考,是筆者紀念千禧年的研究計畫,已在發展成書,因此沒有再把文章改寫的必要。

  收入集子的〈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之發明〉、〈兩個革命的對話:1789 & 1911〉、〈南與北〉屬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圍。第一篇曾發表在《歷史研究》二○○○年第三期上,在出簡體字版時已有增添新材料的預想,因時間緊迫而未果,如今在繁體字版本中方能如願,更動主要在「大亞洲主義與黃禍論」這一節,把黃禍論的國際背景交代得更清楚。

  〈兩個革命的對話:1789 & 1911〉的原型是一九九一年的一篇英文論文和一九九四年的一篇中文論文,收入集子時加以大幅度的改寫,並期待將來發展成英文書。該篇與簡體字版不同的地方,在終於弄清楚了歐?甲的一段引文裡「曼拙忒」何所指。在簡體字版裡作者插入按語:「不知何所指,可能是Mantua--拿破崙一七九六年的一場戰役,亦可能是英國的曼徹斯特,但與法國革命史無關,恐怕是歐?甲自己的混淆。」在港版裡加插的按語已變成:「當指一八一九年英國曼徹斯特聖彼得廣場事件,於八月十六日那天在該處有六萬人集會,要求改善生活和爭取民主,當局對法國大革命心有餘悸,出動軍隊鎮壓,造成十一人死亡、四百餘人受傷。時人用『滑鐵盧』諷喻之,稱為『彼得盧大屠殺』(the Peterloo Massacre)。」

  〈南與北〉則由一九九二年的一篇中文論文〈中國區域發展的差異:南與北〉發展而成,但現今的內容大致上採自2002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國的國民性:從國家格局到個體性》(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的第五章。在重寫過程裡,亦補充了一些新的材料。

  本文集中包括兩篇觀點全新的魯迅研究:〈世紀末的魯迅〉和〈是否該被「吃」掉?--魯迅承擔政治的難局〉。後者的前身是1985年在美國發表的一篇中文文章,副標題是〈魯迅參與政治的難局〉。前者則以中英文出現多次──一九九二、一九九四、一九九五、一九九六、一九九七,最近一次則是二○○二年那部著作中的第四章--每次都有不同,反映出筆者對「世紀末」的認識有一個發展過程,至今亦不得謂完成,說得上是路途坎坷。難怪從無人從這個角度研究魯迅。

  〈當代中國文化:結構與情感構造〉是一九九一年發表的一篇英文論文,是我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續篇,保持了後者的理論框架,並加入了大量心理測驗的材料。它由我翻譯成中文,亦即是第一次以中文的方式和讀者見面。在寫這篇文章時,筆者的思路仍處於結構主義階段。

  〈歷史學家的經?:編織中國現代思想史的一些問題〉的原文也英文: Historians’ Warp: Problems in Textualizing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但英文版至一九九四年才面世,內容稍為不同的中文版則已於一九九○年發表了。目前收入的是後者,除了原文中的「馬來亞共產黨」被編輯誤改為「馬來西亞共產黨」如今把它改正之外,未再做其他修改。這篇主要是介紹後結構主義的史學方法,題目中warp這個英文字語帶雙關,既具織布機上的經?之意義,也具扭曲的意思。這個題目很別緻,因此把它當作整本文集的正標題。

  至於副標題,考慮的是我歷來的研究方向是歷史學和心理學並重。本文集除了〈當代中國文化:結構與情感構造〉一文外,心理學色彩比較濃厚的是〈飛蛾的沈默──美國大?文化?的「第三性」與東方人〉和〈缺乏「性」與「暴力」:非美國式人格〉。後兩文都曾發表於香港的《二十一世紀》,但書中用的是作者的原檔,而非發表後的刪節版。它們研究的內容是美國史,同時可歸入心理學史範圍。其實,有關魯迅的那兩篇都涉及心理學和心理學史。談法國大革命的〈兩個革命的對話:1789 & 1911〉則介紹社會心理學在中國的流傳過程。

  筆者可以保證的一點是:這本文集的每篇文章的角度皆獨具一格,都是在中國的思想和學術界少見的。這本文集很幸運能由花千樹在香港出版,使作者有進一步對文章作增訂的機會,這些修改希望將來在簡體的第二版中能包括進去。

二○○五年三月二十九日
序於台灣國立中正大學




其 他 著 作
1. 殺母的文化: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
2.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新千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