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看我的眼睛

看我的眼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63722
朋萱
遠流
2008年10月31日
107.00  元
HK$ 90.95  







* 叢書系列:故事館-TURE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故事館-TURE


[ 尚未分類 ]









  他自小生活在一個瘋狂的家庭,有個酗酒的耶魯教授爸爸、精神錯亂的半調子詩人媽媽,以及一天到晚沉浸在閃亮物品裡,夢想著要當變性人的弟弟。

  這一切聽來如此熟悉?沒錯,他就是《一刀未剪的童年》作者的哥哥。更慘的是,他還是個亞斯伯格症候群(高功能自閉症)患者!

  這是一位亞斯伯格症患者以第一人稱敘述的真實生命故事。全書以三十個各自獨立的單篇故事,敘述作者從小到大的生命困境和心路歷程,讀來幽默有趣,又引人深思,讓我們看到一個受苦於自閉症的小男孩,如何走出封閉,找到與周遭世界對話的方式。

作者簡介

約翰.羅比森(John Elder Robisons)

  於1957年夏天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罹患躁鬱症的女詩人,弟弟則是日後成為著名廣告創意人、暢銷書作家的歐各思坦.柏洛斯。

  約翰從小就是父母眼中的麻煩小孩,總是憂鬱,孤僻,無法交朋友。他轉學幾次,也看過不同的治療師,但始終找不出他行為不合常規的真正原因(當時亞斯伯格症尚未從自閉症中分類出來,還無法做醫學診斷)。

  1970年代,他從高中輟學後,為知名搖滾樂團Kiss設計各種特殊音效的吉他。接下來,他在一家設計掌上型電玩的公司任職,因電子機械才華屢獲賞識升遷,但始終無法適應人群與公司體制,最後他辭職。在花了十年時間待了四家公司之後,他開始在自家的車道上維修賓士和路華汽車,並逐漸發展成全國知名、也是新英格蘭地區最成功的個人修車公司之一,尤擅長於賓士、BMW、捷豹、路華、勞斯萊斯和賓利汽車的修護。

  有一天,一位渴望擁有路華汽車的心理治療師走進他的公司,進而變成他的好朋友。經過近距離研究與長時間的努力,這位心理治療師帶領羅比森認識亞斯伯格症候群,這些知識徹底改變他的生命,一個失敗的小孩終於變成一個成年的贏家。

  如今,約翰與弟弟於麻州的安默斯特比鄰而居。他在弟弟的鼓舞之下,寫下自己的人生,迅即成為《紐約時報》與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作家。除了修車、寫作,他也和愛姆斯學院(Elms College)合作,開發關於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的研究課程。

約翰.羅比森的英文官方網站http://www.augusten.com/index_flash.html
歐各思坦.柏洛斯的中文部落格http://blog.ebook.com.tw/ab (當中有羅比森消息)

譯者簡介

朋萱,從事編輯工作多年,譯有《Forever》、《失竊的孩子》等書,目前客居上海。



推薦一◎李偉文 004
推薦二◎歐各思坦.柏洛斯 007
國際媒體推薦 012
作者的話 016

開場 019
格格不入 025
終身的玩伴 039
感同身受 049
天生的騙子 054
發現保時捷 063
夢魘的童年 070
展露組裝的天分 079
狗開始怕我 090
從高中輟學 107
清理垃圾 119
燃燒的清洗槽 126
跟樂團一起入獄 138
關鍵時刻 150
第一把冒煙的吉他 158
開往底特律的渡輪 169
與機器合為一體 178
徹夜搖滾 182
一份真正的工作 199
主管視察 210
邏輯和閒聊 219
成為年輕的決策者 226
逐漸變正常 239
我有了小熊寶 250
四十歲的診斷 266
猛太古人 275
組件一到組件三 281
婚姻生活 286
籃球場上的勝利 291
我的生活像一列火車 296

後記 305
私房推薦 315



  這本書中,我盡可能把我的想法和感覺精確地表達出來,談到人、地或事的時候也一樣——雖然,有時候那更具挑戰性。當然,寫到我小時候,我的確沒有辦法記得當時跟人對話時所說的每一個字,不過,我有一生的經驗知道,這些年來父母是怎麼說話,怎麼處理事情,以及我自己是怎麼說話,怎麼跟其他人互動的。藉由這些,我重建場景、對話,期望準確地描述關鍵時刻我的想法、感受和行為舉止。

  即便是亞斯伯格人,記憶也是不完美的,我想,總會有些我把人或者時間搞混的段落,還好,這不是一個對時間很敏感的故事。書中大部分時候,我用的是真實姓名,但是碰到會讓人家覺得尷尬,或者我記不得名字時,也會用化名。至於有些曾經出現在我弟弟歐各思坦.柏洛斯的首部傳記《一刀未剪的童年》中的人物,我會直接採用弟弟書裡用過的假名。

  我希望所有出現在我書裡的人能滿意我的處理,也許有些人會覺得不開心,我期望至少他們能覺得我還算公正。描述每一個人的時候,我都很認真思考,也盡量懷著體恤和同情心去處理比較難堪的情景。

  最重要的是,我期待這本書最後能夠清楚地告訴大家,不管我們亞斯伯格人看起來多麼呆滯、機械化,我們也有很豐富、深刻的感情。

原來這就是一般正常人的生活◎李偉文

這是一本非常難得與珍貴的書。

  對於喜歡文藝的朋友而言,這是精采的文學創作;對於有興趣、或從事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相關行業的朋友而言,這是亞斯伯格症患者生動的現身說法;同時,對於周遭有親友,甚至自己的家人就罹患這種泛自閉症的朋友而言,這本書更是一種溫暖的慰藉與充滿希望的鼓舞力量。

  在不久的以前,對於這種外表沒有缺陷,甚至看起來聰明伶俐的孩子,在與人互動或團體生活當中格格不入時,總會被人以為「沒有家教」、「調皮搗蛋愛惹麻煩」,甚至是「反社會人格」,甚至身為父母親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比較不會帶孩子。

  幸好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尤其腦神經科學的進步,我們已經越來越能辨識與分類各種心理上的特殊症狀,例如情緒、學習等各種障礙,以及妥瑞症、亞斯伯格症等等,除了找到這些症狀的可能成因,也發展出各種治療方法。

  本書的作者約翰.羅比森罹患亞斯伯格症,不過他一直到四十歲才知道這個病,也才從自我譴責與挫折中獲得解脫與寬慰,因為亞斯伯格症會「展現不合宜的臉部表情」,再加上缺乏同理心所表現出的會話與人際溝通的障礙,往往被別人認為傲慢自大,冷漠或不友善,甚至是騙子,或潛在的變態殺人凶手與反社會分子。

  的確,亞斯伯格症最引人注意的特徵是不敢看著別人的眼睛,也就是因為說話時沒辦法直視別人,所以總是被人以為一定是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或是心裡有鬼,往往被認定是個有問題的壞孩子。

  這大概是因為亞斯伯格人的大腦發展與神經傳導的特異模式,使得他們無法一邊說話一邊盯著東西看,也就是這種不喜歡兩件事一起做的認知結構,使得他們有著超級極端的專注力,這種稀有的天賦讓他們有快速的學習能力,同時因為絕對的理性與絕對的邏輯要求,他們對於工程、機械方面往往也展露出令人驚異的天才。

  不過也就是因為這種理性思考,以及只能講實話的模式設定,造成了他們與所謂一般正常人的溝通障礙。比如說,他們知道人們開心時才會笑,因此當他看到一個不為什麼事卻在笑的人,就會覺得那個人一定有問題,他們的絕對理性讓他們無法瞭解「正常人」可以口是心非,而且往往做一件事或說的話是可以沒有什麼原因或理由的。他們也無法體會往往人們在聊天交際時,著重的是感情交流,一般的問候對話不總是按邏輯進行的,因此他們碰到這種狀況就會被卡住,無法進行下去。

  在看這本書之前,也許我們都還會以為自閉症或者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不願與人接觸」或者「情願自己一個人玩」,可是作者說:「我從來不想獨自一個人,所有心理學家說我寧願自己一個人玩,是全然的錯誤。我一個人玩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跟別人玩,獨自一個人是我年輕時最苦澀、最沮喪的事之一,那種失敗的痛楚一直跟著我步入成年,甚至延續到我認識亞斯伯格之後。」

  作者之所以沒有選擇退縮逃避到獨自一個人的封閉世界裡,很諷刺的,居然是因為他有個酗酒會打人的爸爸與精神錯亂的媽媽,他必須進入社會工作以獲得活下來的機會,他的努力讓我們知道大腦的可塑性,即使在童年遭遇很大的挫折與傷害,也有健康成長的信心。

  作者現在了解到:「我不一定要知道所有事情,別人會告訴我答案,我也不必注意到所有事情,我的朋友會幫我看著。突然,我豁然開朗,發現:這就是一般正常人的生活。

  從亞斯伯格人的視野望向我們一般人習以為常的生活,讓我滿懷感激地重新看待我們與周遭朋友的日常應對,同時,也體會到我們也要以更開闊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孩子,在了解與接納之後,陪伴他們找到可以發揮他們特質的環境。

他有個故事要說◎歐各思坦.柏洛斯

  基本上,我哥哥和我是由兩對不同的父母扶養長大的。他的爸爸媽媽是一對樂觀的年輕夫妻,二十多歲,才剛開始他們的婚姻,共同建立新生活。丈夫是一個年輕的教授,妻子是才華洋溢的家庭主婦。我哥哥叫他們爸爸、媽媽。

  八年後,我的出生是他們婚姻瀕臨破碎時的一樁意外。到生下我時,我們的媽媽的心理問題已經病入膏肓,我們的爸爸則是一個危險、無可救藥的酒鬼。哥哥的父母對未來充滿希望,興奮開懷;我的父母卻彼此鄙視,一起過著悲慘的生活。

還好,哥哥和我,我們擁有彼此。

  他塑造了我的年少生命。最開始,他教我走路;後來,他拿著棍子和死蛇追我,教我跑。

我愛他,也恨他,兩者一樣多。

  我八歲的時候,哥哥拋棄我。那年他十六歲,是一個年輕、沒規矩、不受管教的天才,在人世中放蕩。我們的父母從來沒試著阻止他離開,因為知道他需要的任何東西他們沒辦法給他。但是,我非常不安。

  他會離家好幾個星期,然後突然出現。回來時,不只帶著髒衣服,還帶回來許多他在外面世界的故事,故事是那麼駭人、古怪,而且危險。但是,那些一定是真的,他身上的傷疤、斷掉的鼻梁,和塞得鼓鼓的皮夾都是證明。

  當他完成一趟探險回來,家裡原本緊張的氣氛就立刻煙消雲散,突然間,每個人都笑得很開心。「後來呢?」我們一定要知道。持續好幾天,他總是用他那奇幻的故事逗我們開心。我很不喜歡看他離開,讓他溜回那個世界。

  他是一個天生的說故事高手,但長大後卻變成一個生意人,而不是作家。這總讓我覺得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他很成功,他的雇主或者客戶一定沒有人知道、也不會相信他所擁有的故事。

  在我的傳記《一刀未剪的童年》裡,我只用了一章談我的哥哥,因為事情發生的那幾年,我很少看到他。在〈他就這麼被養大〉那一篇,我描述了他年少時的一些奇特行為,這後來被診斷是亞斯伯格症候群,一種輕度的自閉症。出乎我意料的是,當我開始那本書的新書巡迴發表會時,一些亞斯伯格人來找我。《一刀未剪的童年》充滿了侮辱性的行為,包括:發瘋的母親、打扮得像耶誕老人的精神科醫生、大便預言、一個被我誤認為是狼的婦女,和一棵永遠不會消失的耶誕樹。但是每次一定有人前來,說:「我有亞斯伯格症候群,跟你哥哥一樣,謝謝你寫到這點。」有時候,有些父母會問我關於他們亞斯伯格孩子的問題,期望我給一些醫療建議,我總是拒絕。

  沒有一些適合他們讀的書嗎?我納悶。教我吃驚的是,這類主題的書市面上的確不多,有的只是少數幾本學術著作和一些簡單摘要,文字生冷毫無感情,總讓人覺得,對自家亞斯伯格孩子最好的作法就是幫他們買部電腦,別費神教他們餐桌禮儀。但是,那些根本無法觸及我哥哥一二。
  

  在我的作品《一刀未剪狂想曲》中,我再次寫了一篇短文,使得更多的人來找我。我開始純粹好玩地想,也許可以寫一本關於他的書。那應該很吸引人,他應該會喜歡這個過程。我唯一真正需要做的事,只是開始跟他聊天,並且非常、非常快地打字。我可以保留這篇短文溫馨的標題「愛茲屁股」(Ass Burger),副標用「我哥哥的傳記」。然而事與願違,雖然我總是開心地在大腦裡設計這本書的封面,卻一直沒空進一步寫作。

  二○○五年,父親生命垂危,哥哥變得心煩意亂,迷惑,而且充滿人情味。有生以來,我第一次看到他坐在父親的病床上,用手捶頭,當眾哭泣。

  外人看來,這是一幅父子情深的感人畫面,但是,我從來沒看過哥哥有過這種動作。亞斯伯格人沒辦法接收也不會表達感覺,更別說到這種程度。我從來沒見過,他這麼奔放、毫無保留地表現最原始的情感。

我的心裡很矛盾。一方面,這是一種突破;另一方面,如果只用我們家有心理疾病家族史來解釋,又太過輕描淡寫。我很擔心,這情況到頭來不是突破,而是破滅。

  父親過世後,我這個總是生氣勃勃、「翹著尾巴、活力十足」的哥哥變得萎靡不振,悶悶不樂,他開始煩惱自己的健康,而且生平第一回,思考自己的死亡問題。

  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於是,我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他,信上談的是父親過世的事,上面還附了指示:「寫點你的想法。」他回了一個問題:「該寫什麼?」我告訴他,寫出來也許可以抒發一些悲傷的情緒,我還給他最古老的寫作原則:只管寫,不必說明。

  幾天以後,他寄給我一篇有關父親的短文,關於他到醫院探望病榻上奄奄一息的父親,以及一些過去的記憶??多半是憂傷晦暗的。文字真誠而深刻,美麗得教人無法抗拒。

  我知道他有個故事要說,我心想,但是,見鬼了,這些故事到底是從哪來的?

  這篇短文放上我的網站,很快地成為最受歡迎的主題。我既得意又充滿謙遜之意,信件如雪片般湧至,給他的跟給我的幾乎一樣多。你會在網站上發表更多他的文章嗎?他還寫過其他東西嗎?你哥哥現在過得如何?

  所以,二○○六年三月,我告訴他:「你應該寫自傳,關於亞斯伯格,關於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的成長故事。一部訴說你所有故事的傳記,訴說每一件事。」

  五分鐘後,他寄了一篇文章給我,那封電子郵件的標題是:像這樣嗎?

對,像那樣。

  再一次,我聰穎的哥哥又找到一條途徑,來傳遞他那無法停息的亞斯伯格精力和天分。以前,當他決定要研究我們的家族史並建立族譜之後,收集的文件檔案最後足足有兩千多頁。所以,當他腦中有了寫自傳的念頭後,整個人全神貫注的程度,絕對會讓一般人進精神病院。

  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手稿。不用說,結果令我心中充滿驕傲。這是我老哥寫的,當然棒。但就算不是我那高大、笨拙、滿口髒話、滿臉鬍碴的「古人」兄弟所創作的,這還是一部一樣貼心、好玩、憂傷、真實、誠懇的傳記,絕對自然,未受影響,原汁原味。

  經過四十年的沉默,我的哥哥再度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