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過去學校的成績一直是第十名上下。有一次,這位小朋友莫名其妙考到第一名,家長給他獎賞吃大餐,結果下學期又回到第十名上下。又有一次,他又莫名其妙得考到第二十名,家長給他毒打一頓,下次又回到十名上下。所以家長說,愛的教育沒有用,一定要打罵。如果你是這樣的家長,你最好摸摸你的尾椎,確定真的沒有尾巴?因為數字有一種「回歸至平均數」(regression to the mean,本書第74頁)的現象,當你的小孩能力只到第十名時,第一名與第二十名可能只是一次的極端異常現象,所以當出現極端時,下一次便會回往平均值靠攏。家長要關心的,不是名次數字,而是小朋友的實力有沒有增加。(不過話說回來,學測只考一次,考試失常的現象屢有所聞,所以考兩次,看是否能夠回歸至平均值)。
以上所舉的實例,無非是說對「指標數據」理解錯誤的話,很容易導向不利的結果,這些事例比比皆是,而日常生活中各種民意調查和媒體報導的統計數字又是多如牛毛。除了「指標」意涵要弄清楚外,「數字」的取得及其表現方式又是大課題,統計學的出現就在化解此難題,但它是一門學問,絕大多數人們都無緣接受教導!那麼,是否就只能聽從專家們或媒體的單向傳播,而時常被愚弄了呢?有幸的是,這本《如何用數字唬人—用常識看穿無所不在的數字陷阱》(The Tiger That Isn’t: Seeing Through A World of Numbers)就為市民小井們提供解碼,以有趣的故事和數字常識,教導人們如何用既有的知識去理解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