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深夜裡的圖書館

深夜裡的圖書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23072
黃芳田
台灣商務
2008年9月01日
120.00  元
HK$ 102  







* 叢書系列:OPEN 1 最前端的思想浪潮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OPEN 1 最前端的思想浪潮


社會科學 > 閱讀









  博學大師曼古埃爾是圖書館的愛好者,自從出版了他的成名作《閱讀地圖》之後,似乎就與書籍產生不可劃分的關係。這本2006年新作品《深夜裡的圖書館》即在研究圖書館在人類文化史上所佔的地位及其影響。除了描述他在法國家中擁有的小型圖書館的設計與規劃之外,更回朔到古埃及、希臘到阿拉伯;從中國、羅馬到Google;從歷史悠久的圖書館到網路虛擬的資料庫。從圖書館建築的設計,到名作家如狄更斯、波赫士的私人藏書;到古代君王、政治家在動亂時代所保存的秘密藏書庫;到收藏著曾被史達林、麥卡錫限制的禁書庫;到囚犯口中流傳的記憶資料庫;到已不可考的《死者之書》;曼古埃爾甚至描繪出作者筆下的虛構人物,如吸血鬼伯爵、科學怪人想像中的圖書館。曼古埃爾將我們帶進從古到今圖書館演變的精彩旅程,這又是一本愛書人不可錯過的作品。

  《深夜裡的圖書館》沿襲了《閱讀地圖》的傳統,道出圖書館在我們文明裡所扮演過的關鍵角色迷人故事。由於在位於法國的家中設計、營造、組織一個書齋,曼古埃爾這位在書籍和閱讀題材上備受讚揚的作家因此獲得靈感,寫出了圖書館如何將個人記憶以及整體文化具體化的情形。《深夜裡的圖書館》多軼聞趣事,扣人心弦,取材來源廣泛,從他童年時期的書架,到「無所不包」的網路圖書館,遠至古埃及和希臘,到阿拉伯世界,從中國到羅馬到古狗;有劫數難逃的亞歷山大城圖書館的馳名藏書,也有丕普斯很個人的藏書,此君並為小開本書籍打造了「高跟鞋」,以便擺在書架上看來跟其他書籍同樣高矮;更提到許多作家自己的藏書,包括狄更斯和波赫士在內。

  曼古埃爾講到人們在面對暴政時怎樣保存思想自由──例如納粹開始摧毀猶太人圖書館之後,波蘭的肖洛姆?阿萊赫姆圖書館的館長連續兩星期,每天都盡可能把很多書偷運到一個秘密閣樓裡藏起來;而阿富汗的書店老闆沙?穆罕默德?拉伊斯又如何在動盪不安的三十年裡苦心經營。

  此書也講到紀念堂般的圖書館,有的由詩人建築師如米開朗基羅者流建造,有的是令人不敢恭維的慈善家如卡內基者輩興建,還有囚犯口耳相傳的「存於記憶的圖書館」,以及禁書可以組成的圖書館,例如遭史達林或麥卡錫審查而被禁掉的書。曼古埃爾還變魔法般變出了假想的藏書,例如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和科學怪人在他們多災多難的旅程中會隨身攜帶什麼樣的書,並且參觀每個讀者都久已渴望發現的藏書,以及根本不曾寫出來過的書籍所聚成的藏書──例如洛夫克拉夫特的《死亡世界風俗錄》。

  此書包含大量精采圖片,錦上添花呈現出他講的種種故事,閱讀《深夜裡的圖書館》堪稱為迷人之旅,讓我們走過曼古埃爾的心思、記憶,看到關於書籍和文明的龐大知識。

本書特色

★ 法國梅迪奇獎得獎作品!
★ 博學大師曼古埃爾繼《閱讀地圖》後,又一愛書人不可錯過的作品!
★ 「寫給閱讀的情書。」──喬治?史泰納,《紐約客》
★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是位保存文字、守護書籍的人。」──加拿大《環球郵報》
★ 「曼古埃爾是孜孜不倦、書寫文字的捍衛者,以滿腔不動搖的深情關心書籍……因為他相信書籍是──雖然儘管我們的電子化不斷進步──個人和世界之間不可或缺的一環。」──《溫哥華太陽報》

作者簡介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

  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先後在義大利、法國、英國、大溪地居住,1985年成為加拿大公民,現居法國,並獲授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的軍官勳位。青少年時期曾為視力受損的名作家波赫士誦讀,大受啟發,後成為蜚聲國際的選集編者、翻譯家、散文家、小說家和編輯。有多部作品獲得重要獎項,《閱讀地圖》(A History of Reading,臺灣商務,聯合報讀書人版年度十大翻譯好書獎)、《意象地圖》(Reading Pictures: A History of Love and Hate,臺灣商務)、《虛擬處所辭典》(The Dictionary of Imaginary Places)曾入圍加拿大國家級總督文學獎「非小說類」決賽,其他作品有《棕櫚樹下的史蒂文森》(Stevenson Under the Palm Trees)、《吉卜齡小傳》(Kipling: A Brief Biography)、《走進鏡之森林》(Into The Looking-Glass Wood)、《同時,在森林的另一處》(Meanwhile, in Another Part of the Forest)、《黑水》(Black Water,二冊),以及《異國的消息傳到了》(News from a Foreign Country Came)、《跟波赫士一起》(With Borges)等多部著作。

譯者簡介

黃芳田

  1952年生,台灣高雄市人,現定居香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中學教師、文字記者、自由採訪記者、專欄作家,目前從事翻譯。

著有:《踏著音符去旅行》、《筆尖下的鏡頭》(以上為麥田出版)、《Initaliano中文補充教材》、《辭職去旅行》(宏道文化出版)、《追蹤奧德賽》等。

譯有:《日昇之處》、《印度沒有句點》、《深入賽普勒斯》、《苦檸檬之島》、《可以這樣老去》(以上為馬可孛羅出版)、《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爬野樹的人、為愛活下去-跨越生命中的安地斯山》(以上為遠流出版)、《府上有肉豆蔻嗎?》、《蕨樂園》、《小說家的人生》、《香港》等。


前言
第一章 從書齋的神話背景談起
第二章 從藏書的分類排序談起
第三章 從書齋空間談起
第四章 從圖書館的威勢談起
第五章 從圖書館的陰影談起
第六章 從書齋形狀談起
第七章 從圖書館的機遇談起
第八章 從書齋的作坊談起
第九章 從書齋裡的心思談起
第十章 從圖書館的島嶼性談起
第十一章 從藏書的倖存談起
第十二章 從藏書的遺忘談起
第十三章 從想像的藏書談起
第十四章 從圖書館的定位談起
第十五章 從以書海為家談起
結論
致謝



前言

  我這人心思好漫遊(雖然不怎麼成功),就像隻正在搜索行動中的獵犬,丟下該追的獵物,卻對著見到的每隻鳥吠叫,我什麼都追,就是沒追該追的,所以有理由抱怨自己,而且也是真的(因為周身刀,無把利)……,我讀了太多的書,卻因為不得其法,結果沒達到什麼目的;由於缺乏妙方、次序、記憶、判斷,結果在圖書館裡糊裡糊塗被形形色色的作者絆倒。
柏頓,《解析憂鬱》(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

  起始點源自一個疑問。
  出了神學與奇幻文學範圍之外,鮮有人會對我們宇宙的主要特點有所懷疑,這些特點亦即意義的死亡狀態以及缺乏明確可辨的目標。然而,我們照樣懷著困惑不清的樂觀,繼續把能夠從卷帙與書籍、電腦晶片蒐集到的資訊零星片段組合起來,放到一架又一架的藏書架上,不管是實質的、虛擬的或其他性質的,其志可憫地意圖為這世界帶來理性和秩序的假象,一方面卻明知不管怎麼一廂情願,實情則是這番追求終歸注定要失敗。

  那又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雖然我自始就知道這問題大概始終都不會得到答案,但探索本身看來卻似乎是值得的。此書講的就是這番探索的故事。

  我對精確整齊的日期和名稱反而不是那麼熱中,而更著緊於我們無止盡的收藏努力,因此幾年前開始了這番探索,並非志在彙編另一部藏書史,或者為已經汗牛充棟的書籍科技史再添另一巨著,而是只想道出我自己的驚訝之情。一個多世紀之前,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寫道:「在一個成功無望的領域裡,我們這種人卻還不中斷地付出努力,實在是應該感到既動人又激勵人心。」

  不管是我自己的書齋,還是與大眾讀者共享的圖書館,在我眼中向來都是宜人的瘋狂之所,就我所記得,我一直受到它們迷宮般邏輯的引誘,這邏輯暗示說,這很不協調的書籍排列分類是出於理性(如果不是藝術的話)的支配。我讓自己迷失在擁擠的一堆堆書籍之間,感到一種冒險式的樂趣,懷著迷信般的信心,相信任何已建立起來的字母或數字分級系統有朝一日終將引我到應許之地。書籍長久以來就已經是先見之明術的工具。諾思羅普•弗萊在他眾多筆記中的其中一本上若有所思說過:「一個大圖書館其實真的具有心電感應的口才和龐大潛力。」

  在這種令人愜意的錯覺之下,我花了半個世紀搜羅書籍。我的藏書也慷慨無比,對我無所要求,只提供了各種啟發。「我的藏書,」佩脫拉克(Petrarch)在信中跟朋友說:「並非一堆沒有文化的收藏,縱然它是屬於某個沒有文化的人。」我的藏書就跟佩脫拉克的藏書一樣,它們懂得的遠比我多,我很感激它們甚至容忍我出現在它們眼前。有時候我更感到自己濫用了這個特權。

  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各種愛一樣,對圖書館的愛也得靠學習。沒有一個人在初次踏進一個由書籍構成的房間裡時,就能馬上本能知道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該期望些什麼、有什麼是應許的、什麼是准許的。反而很可能被嚇倒了--被那凌亂或廣闊、寂靜嚇到,帶有嘲弄的提示,提示著樣樣自己不知道的事,還有監視感--甚至在摸熟了這國度裡種種儀式和傳統、將地理畫成了地圖,也感到了土著的友善,然而上述某些嚇倒的感覺卻依然糾纏心頭。

  在我魯莽的青年時代,當其他朋友都夢想著勇闖工程、法律、金融、政壇國度時,我卻夢想著成為圖書館員。然而生性懶散加上對旅行難以遏制的熱愛,卻讓我走上了另一條路。話說回來,如今到了五十六歲的年齡(照杜思妥也夫斯基在《白痴》一書裡的說法,是「可以說是真正的人生才開始的年齡」),我又回到了早期的理想,雖然不能稱自己是個圖書館員,但卻生活在不斷增加的書架之間,這些書架的範圍已經開始跟這房子界線模糊或者重疊了。這本書的書名本來要叫做《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可惜,兩個多世紀之前,那位眾所周知的薩米耶?德梅斯特已經搶先用了。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二○○五年一月三十日




其 他 著 作
1. 我的白老鼠狂想曲 The Guinea Pig Diaries: My Life as an Experiment
2. 美味關係:茱莉與茱莉亞
3. 我的聖經狂想曲
4. 爬野樹的人
5. 為愛活下去-跨越生命中的安地斯山
6. 尋覓藍色希臘──追?奧德賽
7. 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
8. 千面美食家:一個美食評論家的喬裝祕密生活
9. 香港: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
10. 小說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