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
|
|
|
|
|
9789866723117 | |
|
|
|
于曉等 | |
|
|
|
左岸文化 | |
|
|
|
2008年8月28日
| |
|
|
|
107.00 元
| |
|
|
|
HK$ 90.9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 叢書系列:左岸經典
* 規格:平裝 / 36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左岸經典
|
|
分 類
|
人文史地 > 當代思潮 > 概論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
|
|
內 容 簡 介
|
「上帝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在現世裡其所處地位的責任和義務」──韋伯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韋伯想要證明,這種以職業為基礎的理性生活,並非僅是工商業演進的必然結果,宗教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基督新教要人們從工作中去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以致於「必須是職業人」乃是每一個人的命運。但對於當年的新教徒而言,他們是出於宗教上的動機而主動地「想要成為」職業人,因而他們活得有尊嚴;但如今宗教精神已退場,資本主義卻成為你我生活的唯一舞台,我們雖然是職業人,卻毫無精神價值的支撐,慢慢地成為尼采所說的「最後的人」:毫無精神的專業人,毫無心靈的享樂人。
因此,這本書絕非現代「社會科學」意義下的經驗研究,而是韋伯關心現代人的命運,以科學的方式見證現代文化的發展,提醒你我正視自己的命運。
本書特色
十七世紀崛起的基督新教,改變了西方人對於宗教生活的看法。新教鼓勵教徒們走入世俗,努力從工作中證明自己為上帝的選民。新教精神伴隨著工業時代的興起,構成了現代經濟生活的雛型。
如今新教精神雖然不遍及所見,但現代人的生活觀已經固定成型:找份工作、積極進取、克制消費、存錢投資。對韋伯而言,這卻是你我都無法逃離、避開的鐵籠。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自1920年問世以來,不斷地被討論、引用,至今已是社會科學的必讀經典。而對於想要深入瞭解現代社會的形成、現代人的工作倫理與生涯價值,更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這次再版印行,特定重新排版、重新校對與設計封面,期待能在不同領域、不同年齡的讀者心中種下前人思想的菁華種籽,萌發熱愛知識、思考的知性之林。
作者簡介
馬克斯?韋伯(1864-1920)
當今世上無可爭議的社會學經典大師,社會學科的主要奠基者,與馬克思和涂爾幹古典社會學理論三大家之一。1894年任弗來堡大學的政治經濟學系教授,兩年後前往海德堡,直到去世前,都以此地為生活重心。1897年突然精神崩潰,並持續四、五年,在克服此危機並站起來後,和友人共同主編《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文庫》,再度活躍於學術領域。他的研究、著作與思想相當豐富多樣和廣泛,既是社會、法律、政治、經濟學家,也是現代文化比較研究的先趨人物,特別在宗教社會學方面有一龐大的研究寫作,並致力於「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觀」。《經濟與社會》的龐大鉅著時未及完成他便不幸去世,其作品由遺孀瑪麗安整理出版。
|
|
目 錄
|
中譯本導讀:張旺山
譯者前言:于曉
前言:韋伯
上篇 問題
第一章 宗教派別和社會分層
第二章 資本主義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職業」概念(本書的研究任務)
下篇 禁欲主義新教諸分支的實踐倫理觀
第四章 世俗禁欲主義的宗教基礎
第五章 禁欲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
附錄一 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
附錄二 對「資本主義精神」之反批判的結束語
翻譯人名對照表
韋伯生平著述年表:甘陽編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