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設計未來生活-善體人意的機器,還是不受控制的麻煩

設計未來生活-善體人意的機器,還是不受控制的麻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63258
卓耀宗
遠流
2008年7月11日
100.00  元
HK$ 85  







* 叢書系列:大眾心理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眾心理學叢書


藝術設計 > 設計 > 設計方法 > 平面設計















  拿目前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機器與二十年前相比,我們可以發現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已經慢慢產生了改變,但不變的是設計不良的機器帶來的挫折與困擾。到處都充滿了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警示音,還有機器失效或故障造成的危險,這樣的情況在未來會有什麼變化?在真正有智慧、完全自動化的機器產生之前,還有哪些困難需要解決?這些是現今的研究者、工程師、設計師和一般使用者需要關切的問題。

  未來的設計將建立在發展智慧型設備:不需人員操作就能自動導航的聰明車、為使用者打點舒適環境的智慧型住宅、能夠安排行程並確認健康狀況的個人化隨身助理,這些產品也許很快就會出現了。我們期待機器不只要聽話,最好還能善解人意,適時提出明智的建議。

  諾曼博士以認知心理學方面的專業背景,延續他在《設計&日常生活》找出問題的敏銳眼光,認為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並解決研發過程中要面對的難題,必須先深入探討人與機器之間本質上的差異及各自的獨特屬性,時時將人的因素放在設計開發新產品的最前端。除此之外,他也參訪了世界各地先進的實驗室,介紹創新的人機介面設計和智慧型機器的最新進展,最後提出了聰明機器的設計法則,希望能夠幫助打造便利友善的未來生活。



推薦序1 設計也可以是一種科學──張光民
推薦序2 人與科技的相處之道──許尚華
推薦序3 未來已經準備好了,那你呢?──陳文龍
台灣版


第1章 小心翼翼的汽車和難以駕馭的廚房:機器如何主控
兩句獨白並不構成一段對話 │ 我們朝向何方?誰是主宰?│ 聰明機器的崛起:邁向自然、共生的關係 │ 機器易懂,動作難行;邏輯易解,情緒難測 │ 與機器溝通:我們是不同族類

55 第2章 人和機器的心理學
人機心理學的簡短介紹 │ 新個體的產生──人機混合體 │ 目標、行動和感覺的人機鴻溝 │ 共同領域:人機溝通的基本限制

77 第3章 自然的互動
自然的互動:從經驗中獲取的教訓 │ 水沸騰的聲音:自然、有力、有用 │內隱訊號和溝通 │ 使用「預設用途」進行溝通 │ 與智慧型用品的溝通 │ 戴佛特城的自行車 │ 自然安全 │ 反應型的自動化

113 第4章 機器的僕人
我們成為工具的工具 │ 一大堆的學術會議 │ 自動駕駛的汽車、自動清潔的房子、決定如何讓你開心的系統 │ 成群結隊的車子 │ 不適當自動化的問題

139 第5章 自動化扮演的角色
智慧型物品 │ 智慧型物品:自主性或是增強性?│ 設計的未來:具有增進性的智慧型物品

159 第6章 與機器溝通
回饋 │ 我們應該怪誰?科技或是自己?│ 自然的、有意義的信號 │ 自然的配對

179 第7章 未來的日常用品
機器人的進展 │ 科技易改,人性難移──真的如此嗎?│ 適應科技 │ 設計科學

201 後記:機器的觀點
與阿凱夫對話 │ 機器對這五項法則的反應 │ 與阿凱夫的最後談話

219 設計法則摘要
221 推薦參考讀物
233 註釋
241 參考文獻

top

推薦序1

設計也可以是一種科學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 張光民

  很多人認為,設計是一個黑盒子,黑盒子裡面蘊藏著設計者對於美感、對於藝術,以及對於生活敏感度的探針。但是更多的是,它蘊藏著設計者去感覺、去體驗人們究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試著表達什麼,甚至他們無法表達的是什麼。透過設計的科學,我們試圖將人們對於生活的纖細感受,對於操作系統的認知與互動,以及對於事件的直覺自然本能反應,做為另一種設計的詮釋與表達。

  設計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愉悅人們的身心。尤其當科技進步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人們對於科技的依賴,就越來越具有不可取代性。隨著心情而自動變換室內的燈光,隨著路況而智慧調整的安全駕車系統,在擁有這些聰明的科技,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的時候,人跟機器之間的溝通方式,及人與機器之間介面的設計就越來越重要。聰明的機器,可以增進我們的生活樂趣,可以保護我們的安全,可以節省我們的時間,但是聰明的機器終究還是一項工具,雖然擁有精準的計算能力,縝密的邏輯推斷,還是無法取代人的創造力、決策判斷、情感跟想像力。

  在人們與機器共處的過程當中,介面設計者的責任,便是建立人與機器之間的溝通管道,搭起一個互信與共生的橋樑。在這本書中,諾曼博士用心理學的知識,深入淺出的剖析了機器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而用來描繪人們與機器互動的情境,不僅讓讀者頗有同感,也透過這些情境與案例,幫助讀者釐清介面設計的原理,以及重要的設計法則。

  就像書中所提到的:「我們需要盡可能最好的設計,為人們設想的設計,以人為中心的、以動作或活動為中心的設計。」或許未來科技進步的程度,還有更多我們與這些智慧型機器一起互動生活的想像空間,或許未來我們跟新科技機器的關係不再只是單純的使用者與工具,但是我們相信,透過人跟機器之間建立的良好互動關係,不僅能夠將科技的效益發揮極致,同時也讓人們享受到快樂的科技。

  設計是一種美學,也可以是一種科學。尤其當我們面對著科技快速進步的時候,必須透過正確與縝密的方法,將設計精準化,以維持整個互動過程中的安全與保障;而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試圖維護藝術與美學的原創,以保有創作的價值。我很樂於見到未來的設計發展,會有更多的元素共同激盪及參與,不論是社會科學與藝術美學的原創價值,或是工程學與商學的精密與嚴謹,設計價值的凸顯其實是回歸於對人們生活的提升與精神層次的意涵。
有別於一般由美學來談論設計,本書所提供的觀點,是值得大家閱讀的。

推薦序2

人與科技的相處之道 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教授 許尚華

  科技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原始時代,由於獵具的發明,人類得以由穴居走出來,從事獵牧生活,擴展了活動空間。而後,農具的發明,使得人類能夠圈地定居,形成農業社會。十八世紀,瓦特發明蒸汽機之後,掀起了工業革命,機器提供了動力,物品得以大量生產與運銷,改變了經濟型態。在機械時代中,機器聽命於人們的操控指令,人與機器成為主僕關係。二十世紀,電腦問世之後,分擔了人類的例行作業,人們負責規劃與監督電腦作業、因應突發的變化,因此人類的工作由勞力轉為勞心,人與機器變成緊密的共生夥伴。如今,拜數位科技精進之賜,電腦設備變得輕、薄、短、小,電腦服務無所不在(ubiquitous),甚至嵌入我們的軀體、生活產品與環境之中,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在科技研發者的構想中,這些具智慧的自動化生活產品與環境更能符合人類工作與生活的需求、增進人類的福祉。

  在我的理想中的科技,應該要符合溫、良、公、簡、讓的原則。溫,是溫和。溫和的科技能夠容錯,當使用者犯錯時,機器給予理由,提供建設性的建議,使得使用者不會陷入困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溫和的科技也能夠即時提供適當的回饋訊息,讓使用者能夠知道操作的狀況,以規劃未來的動作。良,是良善。良善的科技能夠盡夥伴之責,展現其優勢功能,彌補人類所不能;良善的科技也能夠善解人意,察覺使用者所處的情境,適時提供使用者作業所需之資訊與功能。公,是公開。自動化科技不再是黑盒子,透過資訊顯示,自動化的運作能夠公開、透明,使得使用者能夠對自動化形成正確的心智模型,能夠隨時掌握現況,預測未來,做適當的因應;自動化科技應該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促使相關的人員能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簡,是簡單。人機互動的模式很直覺、自然,操作的程序簡單、一致,資訊的顯示與控制功能之間的對應很清楚、符合相容性,如此一來,可以降低使用者的認知負荷。讓,是謙讓。謙讓的科技以人為尊,讓人來主導、控制,使得使用者有主控感;當使用者干預科技的運作時,謙讓的科技不但不會抗拒,反而會提供足夠的資訊給使用者,讓使用者能夠做正確的決策。

  然而目前智慧型、自動化的產品與環境並未如科技專家所期待為人類帶來福祉,反而造成使用上的挫折與災難。例如航空界、石化工業界、核能電廠、醫療界有許多事故是因為自動化設計不良所引起的。自動化是工程師設計的,如果工程師對應用領域不夠了解,或者現今科技無法完全將作業自動化,自動化勢必把不能解決的問題、不能執行的作業丟回給人們來處理。當意圖去干預自動化時,人們經常陷於更複雜、心智負荷更繁重、易於犯錯的情境。另外,自動化的可靠度並非百分之一百,它所做的建議並非絕對準確,造成人們對自動化的不信任,而將它棄置不用。再者,自動化的運作通常是不透明的黑箱作業,人們難以察覺自動化的狀態,使得人對自動化不了解或誤解,而造成誤用或迷信自動化。在《設計&未來生活》中,作者諾曼博士透過許多生動的例子來闡述人與自動化互動的問題,並對互動的設計提出了精闢的建議。

  諾曼博士是一位人因工程界的傳奇人物。其教育背景集科技與人文於一身,求學過程早期是唸電機工程,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學士與賓州大學的碩士學位,而後轉念心理學,獲得賓州大學的博士學位。這種跨領域的訓練使得他日後在認知心理學與人機互動領域的研究有創新性的見解。在認知心理學領域,他沿用電腦的隱喻(computer metaphor),探討人類注意力與記憶系統,提出重要的理論;嚴謹的數理訓練,使得他能夠發展數學模式來描述人類認知行為。在人機互動領域,他以心理學的觀點,對科技產品的發展表達人文的關懷。對於科技產品的發展,他倡導「使用者為中心的系統設計」與「認知工程」的理念。他認為科技產品之所以難用或無助於人類生活,是由於在發展產品時,工程師只專注於產品功能的發展,而無視於該產品會由誰來使用、它到底被用來做什麼?因此惟有以使用者為中心來設計,了解使用族群的特性、習性與偏好,依其作業之所需來提供科技功能,才能讓產品盡其所能。另外,人機介面的設計不逾越使用者能力之所限,不要求使用者執行其所不能,始能讓產品能夠暢其所用。

  要達到「使用者為中心的系統設計」目標,諾曼博士認為應該以「認知工程」為手法,應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原則於系統設計,使得產品的功能和結構能夠與使用者的認知能力和心智模型相匹配(compatible),如此一來,產品才能有用、能用。近年來,他提倡「情感設計」(emotional design),認為一個產品不僅要符合使用者理性的需求,也要滿足其感性的需求。感性的設計包括感官、行為與意識三個層次。感官層次強調視覺、聽覺、觸覺的美感;行為層次的設計著重於產品的功能性、績效、使用性:意識層次的設計旨在建立良好的產品形象、提升使用者的滿足感、讓使用者擁有美好的使用經驗。「情感設計」將人機互動設計的範疇由有用性、使用性擴展到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的設計。

  諾曼博士的生涯經驗也非常精采。早年任教於哈佛大學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致力於認知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研究。1995年被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挖角,擔任先端科技部門的副總裁,從事先端產品的研發,現今蘋果電腦暢銷的資訊用品(information appliances),如iPhone與iPod皆有其貢獻的痕跡。後來他又被惠普電腦(Hewlett-Packard)禮聘為研發副總裁。現今又回到學術界,在西北大學電腦科學系與商學院任教。同時他又與夥伴成立顧問公司,擔任世界著名高科技企業的顧問,對於高科技產品的研發與經營有重要的影響。在 2006年,他獲得科技界重大的殊榮──富蘭克林獎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肯定他在電腦與認知科學方面的成就。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全錄公司(Xerox Corporation)任職時,有幸認識了他,年前曾邀他訪問台灣,希望不久的將來台灣的讀者有機會一睹大師的風采,相信其人本科技觀能為國內科技業界產品創新注入突破性思維。

  本書中文版譯者卓耀宗博士是我在台大心理系的學長,他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也曾任教於學術界,現任職於美國知名公司──美國電話與電報公司(AT&T)──人因工程部門。以他豐富的工業界經驗與學術的素養來翻譯這本書,能夠使得中文版不僅能完整表達其原意的精髓,也提升了文章的可讀性。難怪諾曼博士對卓博士非常推崇。深信讀者能夠享受閱讀本書的樂趣!

推薦序3

未來已經準備好了,那你呢? 浩漢產品設計公司總經理 陳文龍

  就像影集《X檔案》總是與外星人有關,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也總是與機器有關。機器為人類所帶來的未來生活是全然的智慧與幸福嗎?

  從《駭客任務》三部曲(Matrix)到《機械公敵》(I, Robot),科幻小說與電影的描述似乎為這樣的未來投下不安的陰影。但,這是唯一的人類出路嗎?

  Donald A. Norman不是超人,也不是特異功能人士,這位著名的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對未來世界的機器力量,沒有過分天真的樂觀,也不帶先入為主的厭惡排斥。他用一種溫暖體貼又略帶詼諧地睿智口吻,為人類與機器共存共榮的未來生活,鋪陳出所有可能的橋段。從他的字裡行間可以充分感受到Norman先生對人類生活的細微關照與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科技的發展不但提供人們更便利的生活,也讓設計師的創意得到更大的實現舞台。現今設計得以在強大功能的虛擬電腦軟體中實現,沒有了時間與國界的隔閡後,設計師不但能很快地把想法與全球交換,也能具體實現,減少時間與金錢的消耗。

  有了科技的協助,各種各樣的設計想法都得以實現,但這樣果真造就更便利與友善的產品嗎?著者以他為多家公司擔任顧問的經驗,以淺而易懂的語言,點出了 Hi-Tech卻未必Hi-Touch的各種案例。工業設計不但在設計產品,也在設計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從打開開關的那一剎那,到關機為止,使用者的每一個過程都含括了一系列複雜的動作與使用情境,而這都將影響使用者的心理。因此好的設計師永遠都會以使用者為中心出發,瞭解使用者的Goal,設想 Scenario,分析使用者需要與習慣,並為其尋找Solu-tion。其過程是嚴謹而講求方法的,唯有如此才能設計出Hi-Touch的產品。現今台海兩岸各大廠商往往空有精純的製造技術,產品卻缺乏來自使用者的聲音,而無法將產品使用情境的品質相對提昇,實為可惜之處。

  著者點出了高智慧的科技,卻未必能跟人溝通,而這中間的橋樑實則讓工業設計師的角色更形重要,設計的關懷始終是以人為本,User-Centered Design或是Interaction Design一直是近幾年來設計師的Buzz Words。未來生活中人與機器如何和諧地溝通,人如何解除心防與機器建立關係,將是所有設計工作者不容迴避的艱鉅挑戰。
未來已經準備好了,那你呢?




其 他 著 作
1. 設計日常生活:如何選擇安全好用的日常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