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中國盜墓傳奇

中國盜墓傳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48599
岳南、許志龍、商成勇
時報出版
2008年6月19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IN INTO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IN INTO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其他









  中國盜墓文學鼻祖、《風雪定陵》作者岳南扛鼎之作
  《鬼吹燈》、《盜墓筆記》靈感來源

  雞鳴狗盜之輩盜墓不足為奇,但為何連乾隆皇帝也盜墓?從先秦到民國,兩千多年來中國最不可思議的盜墓事件、盜墓與反盜墓鬥法大全,完整公開。

  《中國盜墓傳奇》結合傳奇小說、經典史籍與考古學新發現,搭配兩百餘幅精彩插圖,以生動的筆法,讓掩埋於歷史塵埃的人物,破土而出,在在令人瞠目結舌。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曹丕

  亂世梟雄曹操設官專事盜墓,自己卻廣置疑塚與盜墓賊鬥智;唐太宗高呼薄葬,仍然瞞不過盜墓賊的眼睛;清代東、西陵全遭軍閥惡寇盜掘,僅順治陵得以倖存……

  迷了心竅的盜墓賊無孔不入,瑰麗的古墓葬文明慘遭凌遲。一代代官盜民盜洋盜各顯神通,讓一座座帝王將相陵墓在劫難逃。謎中有謎,案中有案,離奇詭異、橫跨兩千年的盜墓奇譚,共同搬演一段穿梭陰陽、入土不安的戲碼。

  盜墓心法 「望、問、聞、切、聽」五字訣
  盜墓工具 從古代的鐵鍬、鎬頭、洛陽鏟……,到現代的抽水機、電鋸、雷達、炸彈
  反盜墓技術 塞石填沙、刀槍暗箭、兵器偶人、儲水鐵索、迷宮、虛墓和疑塚、毒氣與水銀……



作者簡介

岳南
  首位在全球廣有影響力的考古紀實文學作家,將考古發現與文化命脈、歷史事件與人世沈浮盡遣筆端,在古今交織的?事宏構裡重現人類的光榮與夢想、悲恨與無奈。先後出版《風雪定陵》(合著)、《萬世法門》(合著)、《復活的軍團》、《日暮東陵》及《尋找北京人》等,深受讀者喜愛,在全球銷量已達數百萬冊。其中《復活的軍團》和《風雪定陵》更被譯成日、英、韓、德等國文字出版,後者曾獲一九九六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

許志龍
  一九七○年生,陝西渭南合陽縣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研究黑格爾《小邏輯》與中國古代歷史,同時兼及現代電子資訊研究。著有《最後一個大儒--梁漱溟》、《盜墓賊--中國歷代王侯陵墓之劫》(合著),以及大陸首部《中國網路問題報告》等。另有隨筆、雜文數百篇散見於國內外報刊。現為某雜誌社編輯部主任。

商成勇
  先後畢業於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西安政治學院法律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究所),一九九○年代開始研究考古與歷史。著有《戎馬男兒》、《叩問大地》、《古都生死弦》、《萬世法門》(合著)、《歷史並沒有消失》等,在國內外多次獲獎。


推薦序 盜墓學的百科全書/周健
序章 殭屍復活
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
第二章 先秦:盜墓史的發端
第三章 秦陵迷霧
第四章 漢代陵墓之劫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盜墓狂潮
第六章 眾說紛紜話隋陵
第七章 唐陵風雨
第八章 宋元盜墓與反盜墓
第九章 明朝墓葬之劫
第十章 清東陵被盜記
第十一章 滄桑東西陵
第十二章 「要想富,去盜墓」
第十三章 反盜墓技術揭祕
結語 願靈魂安息
後記



  推薦序
  盜墓學的百科全書 / 周健(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人類文明被釘在十字架上,其遺址及遺物任憑後人宰割,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下,累積數千年豐富的文化層。五四運動時高舉全盤西化的大纛,打倒孔家店,卻刺激整理國故運動。文化大革命時上下集體中邪,瘋狂進行破四舊,卻使考古學和美學成就斐然。從歷代的暢銷書,可窺當時人心的所向。如心理學類大受歡迎,反映社會有病;風花雪月類大賣,可知讀者在集體夢遊;;風水命理類異軍突起,必為心靈空虛的投射。如今,盜墓文學類風起雲湧,豈非瘋狂陷入大作發財夢的泥沼。

  司馬遷曾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攘攘),皆為利往。」吾等所有的打拚行為,均隱含自利的色彩,即使自命為上帝僕人的傳教士,熱中傳播福音,亦因背負提升業績的壓力所以致此。「一夜致富」乃盜墓者的座右銘,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風水地理從業人員,建構光怪陸離的陰宅理論,使達官貴人身陷其中,深埋取之不盡的寶藏,使盜墓業者永遠不會失業。

  毀人宗廟、祠堂、祖墳,似乎十惡不赦,但盜墓者是否均有現世報?許多骨董均為墓中的明器,雖吸收日月精華,但陰邪之氣甚重,有無對收藏者帶來厄運?若視為嚴肅的學術課題,理應讓數字說話,風水命理一如民意調查,必須廣泛取樣,其統計結果方有可信度。

  從商代至清代(元代除外),遺留為數龐大的帝王墓葬群,若加上陪葬者,堪稱成千上萬。盜墓和貪污的共通性在於財富的重新分配。陪葬品流落民間,當可改善部分升斗小民的生活,聚斂民脂民膏,到頭來還是藏富於民。有緣千里來相會,緣盡則散矣。

  本書是由中國「盜墓文學」鼻祖岳南,以及許志龍、商成勇三人合著,依編年順序,詳述歷代盜墓發展史,插圖豐富,介於學術專著及通俗文學之間,猶如可隨時查考的盜墓百科全書。作者旁徵博引,甘冒大不諱,言人之所未敢言,透露許多「內部參考資料」和「武林密笈」。善良百姓以為盜墓者皆屬雞鳴狗盜之輩,其實皇帝、僧侶、軍人均會從事此種喪盡天良的勾當。

  儒家提倡「厚葬」、「久喪」、「事死如事生」,墨家則提出「薄葬」、「短喪」。「多疑教主」曹操「生前欺天,死後欺人」,首度以薄葬作避免被盜的迷霧,留下故弄玄虛的七十二疑塚。秦始皇兵馬俑聞名全球,但其陵墓至今仍完整如初,一旦開挖,必可與發現特洛伊(Troy)媲美。「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有「曾不知老之將至」、「死生亦大矣」、「後之視今,亦由(猶)今之視昔」名句)帖,是否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中?民國十七年,被收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的孫殿英,挖掘清東陵慈禧太后墓,震動海內。「變」乃永恆「不變」的自然律,蓋棺不一定能論定,歷史人物的時空定位,與墳墓的格局是否符合風水原理,並無必然的內在關係。

  臺灣海峽對岸的書刊,大批跨海東征,不啻為書肆注入新血輪,嘉惠讀者。政治八股(如:《xxx語錄》、《xxx思想》)類已被棄之如敝屣;休閒旅遊類專注吃喝玩樂,欠缺深度;親子關係類多屬紙上談兵,因為清官難斷家務事;基金股票類散發銅臭氣,卻並不保證人人發財。凡罹患考據癖和戀屍症者,不妨咀嚼考古類書籍,可浸潤至另一國度,遨遊時光隧道,享受「神交古人」(不含「心憂天下」)的樂趣。

  「萬事到頭一場空」,曩昔在求職時填寫應徵表格,其中的通訊處常分成現在及永久兩種,寡人在後一格中填下「天國」二字,雖引人訕笑,但並無不妥。

  「入土為安」為土葬習俗最基本的理論依據,基督宗教信徒在葬禮上必言「塵歸塵,土歸土」(Dust to dust, ashes to ashes.)因為「死」者,「歸」也,人從塵土裡來,必將回歸塵土裡去。但在非土葬的文化圈,風水之說無法立足。中國歷代帝王甫一登基即修築自己的長眠之地(元代例外),應有堪輿高手相中風水寶地,以庇佑千秋偉業。但十墓九空,如埃及雄偉的金字塔,亦多呈現人去墓空的景象,因自三代以降,未有不亡的政權,亦未有不被盜的陵墓。風水術士對死無葬身之地的帝王,如何影響其子嗣,避而不談。

  治國無方,大失人心,為崩潰的基因,祖先墳墓的種種,是否會穿透時空持續制約後代?子不語「怪力亂神」(或可解讀為「怪的力,亂的神」),又云「未知生,焉知死」。「性」與「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二大禁忌,對生命的開始與結束皆諱莫如深,好奇心重者,藉旁門左道獲取非學院派的知識,極易走火如魔。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曾言:「我們必定孤獨地死去。」(On mourra seul.)契合「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俗諺。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亦曰:「我不在乎;人只會死去一次;我們欠上帝一死。」(I care not; a man can die but once; we owe God a death.)墳墓並非吾等永久的棲身之處,如果相信生命的輪迴,以及天堂與地獄的確實存在,土葬的意義頓失所倚。

  陪葬越豐富則越有被盜的危險。靈體游離,漂浮穹蒼,在遺體旁堆積金銀珠寶,對死者毫無裨益。將財富深埋地下,與天地同朽,是否為明智之舉?墳場及垃圾場是考古學家的天堂樂園,只要見到骨骸和文物,則亢奮不已。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若不苦心經營陵墓,何來盜墓之必要?

  不勞而獲,人皆嚮往,騙比搶需要更高的智慧。本書的標題甚具創意,如:序章-殭屍復活,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意;第一章-悲劇的誕生,引用尼采的名著《(從音樂精神出來之)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第十二章-「要想富,去盜墓」,有唆使犯罪之嫌;第十三章-反盜墓技術揭祕,有錢有勢的世家大族應仔細研讀;結語-願靈魂安息,兼具招魂及懺悔雙重意義。

  「算盤一響,黃金萬兩」,「開張(盜墓、販毒)一回,可吃三代」。官盜、民盜、洋盜橫行,閣下心儀何者?日常生活如飲白開水一樣-平淡乏味,盜墓可能是大膽達人最佳的消遣。。

  各位親愛的讀者,平日為延續這具臭皮囊,必須付出相當的心血,如果心有餘力,不願忨歲愒日,不妨瀏覽此書,必有大開眼界的驚喜。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