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定價217.00元
8
折優惠:
HK$17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陳芳明文集01:典範的追求(新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227609
陳芳明
聯合文學
2008年4月20日
117.00 元
HK$ 99.4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陳芳明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384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陳芳明作品集
分
類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史
同
類
書
推
薦
從香港想像中國:中國現代作家的香港書寫與現代文學的轉折
補白,異彩紛呈之宋前小說史:先秦古韻、魏晉幽彩、盛唐風華……文學空缺的拼圖,傳奇於歷史之外的獨步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
晚明風雅
空間與視野(全套):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的新進境
內
容
簡
介
楊牧的散文典範,洪素麗的歷史意識,白先勇的《台北人》,黃凡的《傷心城》,?弦所編的《戴望舒卷》,聞一多的詩與詩評,杭約赫的《噩夢錄》與《火燒的城》……
悠游在中國新詩史與台灣文學史之間,陳芳明在評論中見證台灣文學的浴火重生,也關注在大時代環境下錘鍊出的中國新文學。在文學評論的視野下,文學的紀律與尊嚴絕非政治主張所能取代。即使在翻滾的政治運動潮流中,他對藝術的純粹與高潔不減絲毫崇敬之心。
台灣本位主義者就無需閱讀或研究中國作家之作品嗎?類似質疑常使陳芳明感到荒謬,台灣文學、中國文學竟被放在對立面來觀察。豈非離奇政治教育之誤導?
《典範的追求》一書,收錄〈中國新詩史論〉與〈台灣文學史論〉,人文之美終究凌駕政治,文學批評者的靈魂得以重生。
作者簡介
陳芳明
台灣高雄人,一九四七年生。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從事歷史研究,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現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近年編有《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下)。著有政論《和平演變在台灣》等七冊,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及《掌中地圖》,詩評集《詩和現實》等二冊,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及《孤夜獨書》,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觀》、《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目前正在撰寫《台灣新文學史》。
目
錄
二十年浮遊──《典範的追求》自序 005
第一輯 中國新詩史論
結束與開始 019
都在雨裡沉埋──試論馮至《十四行集》 022
美麗的夭亡──淺論握可盈手的《漢園集》 038
風暴孕育的新芽──杭約赫的三冊小詩集 050
那些音色悲哀的歌──七月詩叢時期的綠原 071
記憶與災難──讀?弦編《戴望舒卷》 086
曲折的沒有出口的路── 廢名的詩與詩論 118
盛放的菊花──聞一多的詩與詩論 163
第二輯 台灣文學史論
典範的追求──楊牧散文與台灣抒情傳統 205
回歸年代誕生的前夜──論洪素麗的詩 212
七○年代台灣文學史導論──一個史觀的問題 222
撐起九○年代的旗幟──《文學台灣》發刊詞 235
虛無主義者的原鄉?──小說家筆下的台北人形象 242
王禎和小說中的個人與國家 252
白色歷史與白色文學──葉石濤與藍博洲筆下的台灣五○年代 280
魯迅在台灣 305
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 340
新版後記
序
◎新版後記
陳芳明
出版於一九九四年的《典範的追求》,對我具有特殊的意義。書中所收的文字大部分都撰寫於旅美時期,其中所容納的異域鄉愁與抑鬱心情,即使到今天也還遙遙可以感受。這本書不僅是我向國內學界請益的試金石,也是我從政治回歸學院的墊腳石。日後我所從事的台灣文學研究,以及自己所營造的本土論述,幾乎已在書中預示一些方向。
遠在一九八○年代投入台灣文學研究之初,我深深相信,任何一個被壓抑的社會,在重建失落已久的文學記憶時,必須具有遠景與願景。文學的重建,是為了釋放創造力,而不是在既有的傷害製造另一個傷害。在歷史上,這個土地在不同時期所發生的文學,都應該納入台灣文學的脈絡來考察。在文化上,這個土地各個族群所創造的文學,都應該視為台灣文學的重要環節。因此,如果有所謂文學主體性,態度應該是開放而寬容。如果談到文學整體性的話,視野應該是延伸而擴充。
這樣的信念,容許我在研究台灣文學之餘,也同時可以詮釋中國的五四文學傳統,也同時可以觀照詩、散文、小說、批評。主體性的建立,絕對是為了跨地域,也是為了跨領域。既可做共時性的觀察,也可做歷時性的考察。我從未掩飾自己對中國新詩的眷戀,而且在詩的耽溺之外,我也從未捨棄在小說與散文的浸淫。
回到學界,倏忽過了十餘年。我見證台灣文學研究的急速成長。當然也發現它潛藏的危機。學術的成長往往帶來喜悅,尤其看到新史料的掘出與新世代的崛起,更可以感受這門學問的生命力之蓬勃活潑。新世代學者的年齡層一再降低,新史料文獻的能見度不斷提升,代表台灣文學的研究潛力擁有無窮希望。當台灣文學成為學院裡一門重要的知識追求,我也很難隱藏內心的憂慮。畢竟這是最能生動反映台灣社會的學問,任何封閉或排他的思維方式,都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解嚴以來,有不少本土論者投注太多心力在台灣文學的定義之上;跨入一個已經開放的社會,竟然還找不到自己的文學定義。真正的文學不是依賴定義建立起來,而必須訴諸源源不斷的創造。定義不能帶來生命力,唯有創造才能決定台灣文學的內容。不能豐富文學而空談定義,必將帶來危機。
《典範的追求》將以新版重印,這自然是值得欣喜。我決定把一九八四年引起爭議的文字一併收入,做為文學旅路上的一個紀念。〈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當年在《台灣文藝》發表時,竟然造成「陳映真們」的強烈回應,而終於導出八○年代「台灣文學正名」的系列論戰。在那樣的年代,大家忙著尋找答案,誠然是非常典型的後殖民文化現象。這篇文字可能已完成它在歷史上的階段性任務,對於台灣文學的定義問題,該說的已都在這篇文字充分表達。許多新世代研究者不時在找這篇文章,現在趁舊書新印,特別補入。
這本書是我文學批評的再延伸,也是學術研究的再出發。重睹解嚴前後的書寫,可以發現台灣文學迂迴走過許多歷史階段,而我也嚐盡無可言喻的苦悶滋味。讓想像力持續發酵,讓生產力維持旺盛,當是我向晚時的自我期許。
二○○八年三月十四日 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陳芳明文集09】楓香夜讀
2.
2007/陳芳明 (夢境書)
3.
晚天未晚【陳芳明文集08】
4.
謝雪紅評傳(全新增訂版)
5.
約會
6.
陳芳明文集07:深山夜讀(新版)
7.
昨夜雪深幾許
8.
陳芳明文集06:掌中地圖(新版)
9.
陳芳明文集05:時間長巷(新版)
10.
陳芳明文集04:夢的終點(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