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佛法和心理學在個體化歷程中的交叉點

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佛法和心理學在個體化歷程中的交叉點
9789574705320
羅布.普瑞斯
人本自然
2008年4月01日
140.00  元
HK$ 119  






* 叢書系列:@ 心理系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心理系


宗教命理 > 佛教 > 生活佛法















悉達多的流浪,榮格的煉金術,
都象徵個體化的歷程。
悉達多的「苦」,榮格的「陰影」,
都是讓意識覺醒的催化劑。
榮格說:「我們的心理疾病裡,都藏著神性。」
就像幻象讓自性覺醒,
我們的心理障礙和情結,
也是我們看見佛性的因緣。
榮格的精神分析,
和佛法的覺,
原來有著同樣的根,
埋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已經修行佛法有一陣子了,為甚麼還是有這麼多問題?我們所需的靈修觀點和心理觀點,有時候似乎並不一樣,這些觀點之間如何平衡?這本好書滿足了佛教徒目前的需要。

  心理治療師兼禪修老師的普瑞斯,擷取其十八年治療及多年禪修經驗,探討心理上影響我們努力「覺醒」過程的種種因素。不論追求的是心理或靈性的健康,關鍵在於接受自己的缺點。

  愛與慈悲心是因了解自己的弱點而生,而非因「圓滿」理想而生;智慧並不仰仗靈感而生,而是由緩慢且往往痛苦的經驗累積而成。本書從傳統的菩薩道背後的心理歷程著手,探討佛教徒的「個體化」歷程。

作者簡介

羅布.普瑞斯(Rob Preece)

  普瑞斯從一九七三年開始修行佛法,主要是修密宗。他曾經在西藏幾位大喇嘛的指導之下,在喜馬拉雅山隱修多年。一九八七年之後擔任心理治療師,多次舉辦榮格與佛教心理學的工作坊課程。他也是經驗豐富的禪修老師以及唐卡畫家。

譯者簡介

廖世德

  1953年生,台南人。專事譯述,工作餘暇喜愛慢跑、越野腳踏車。譯有《榮格與鍊金術》、《過無常的生活》、《地球是平的,也是圓的》、《給凡妮莎的信》、《反叛手冊》、《寶瓶同謀》、《性與權力的解析》,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系列叢書。
E-mail︰liao2074@ms41.hinet.net



【推薦序】靈性是本能的需求 趙慈慧
【譯序】個體化與入菩薩行 廖世德
【導讀】修行之路無捷徑 楊儒賓
【作者導讀】將佛法融入生活的種種體驗
【作者致謝】感謝旅途中的你們

第一部 喚醒
1. 覺醒一直藉由「苦」在呼喚我們
2. 依戀修行本身也是一種執著
3. 無我不是沒有自我,是沒有我執
4. 追求圓滿本身,就是一種分別心
5.  圓滿不是超越,是接納
6. 自性,是我們內在的引導
7. 自我,是自性加上無明
8. 斷念,是當我們可以撫摸花朵時
9.  承擔是對自性的奉獻
10. 要修行的企圖心本身,就是問題

第二部 遇見陰影
引論
11. 慈悲不是理想,而是接受有陰影的自己
12. 靈修,有時候是個人病態的面具
13. 覺察情緒的生起、通過,就是最好的觀照
14.  靈修不是為了超越肉身,而是體現肉身的價值
15. 權力不是為了控制,而是奉獻
16. 師生關係的幾個課題
17. 體制內或外,其實都是個人的歷程

第三部 個體化歷程
引論
18. 只有人生任務才讓我們覺得有意義
19. 我們的目的不是超越,是佛性
20. 菩薩道的四個化身
21. 越過「荒原」的五個階段
22. 「覺」不是用力擠出來的,要準備
23. 守衛問:你準備好了沒?
24. 參透像柱香把紙穿透
25. 「當下」包含表象世界與空性
26.  回返紅塵,是要體現佛性
27. 體現佛性,是我們活著唯一的方式
28. 幻象是我們覺醒的基礎
29. 轉世的佛,也要歷經轉化
附錄 個體化循環
辭彙解釋
原文注釋
參考書目



  修習密宗三十年,我遭遇的最大挑戰就是融合兩種世界觀,亦即佛教和榮格兩種世界觀。出於某種巧合,我在大學時同時初次知道它們,我發現這兩種途徑都提供了很重要的東西幫助我了解生命,所以我從未曾因為其中之一而想放棄另外一個。但這一來,我就必須設法融合兩者。後來在探索這兩種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途徑的過程中,我愈來愈清楚所謂旅程(journey)、道途(path)和歷程(process)的差異。

  早期接觸榮格使我明白人生可以視之為一趟旅程,期間有各種階段及儀式,在我們朝向成熟的過程中至為重要。接觸密宗,我發現密宗提供了足以遵循的道途,亦即清楚而有系統的自我轉化(self-transformation)方法。後來接受心理治療訓練時,我又愈來愈明白,我們活著,其實一直在通過種種心理歷程(psychological process),榮格探討煉金術時也意識到這點。

  三者微妙的差異使我對「自我實現」有了各種角度的理解。在榮格的觀點裡面,自從太古以來,神話與傳說中象徵的「旅程」,表達的就是個體在生命中原型式的開展,也就是個體化(individuation)旅程。與此形成明顯對比的,是佛教徒為達到開悟所修行的「道途」;「道途」具有精準的哲學及有系統的方法,其中假設的是,道途追尋者本身已經有相當發展的程度。歷程、道途又和心理治療著重的「轉化」歷程明顯不同,轉化是在「心理治療」此一脈絡之下發生的煉金式歷程。

  傳統佛法,尤其是密宗,拈出的是藉某種修行法使體驗與見地日漸精進的「道途」。密宗特別與眾不同的是有很多方法,加上解說心性及體驗實相的佛理。在這方面,佛教的確提供了很多人都在尋找的東西,亦即修養心性,使人解脫貪嗔癡苦的簡要方法。

  西方人會開始探索靈性傳統,很多都是因為想為自己心裡上的鬱積尋找答案。然而,從心理治療師這個角度來看,這一類的「靈性」解答,顯然不一定都能夠觸及根本原因。走上「靈修」道途的很多人,問題不在於自身與神的關係,而在於置身於此一世界的基本身分(basic identity)。同理,靈修團體雖然會吸引抑鬱之人來尋求靈修解答,但是他們獲得的答案,往往卻無法解決他們的痛苦。要了解我們的創傷和糾結於其上的模式與防衛機制,需要相當複雜細密的辨識工夫。因此,認為進行靈修就可以解決我們深層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假設顯然並不明智。

  為了替這樣的困境尋求解答,我從自己的歷程和心理治療個案的歷程,學到了相當多的東西。這期間,有幾個課題特別明顯的浮現出來,使我得應該再進一步深入探討,細心的檢查自己個人的病因,或許會因此發現解除之道。如果不是這樣,這些議題或許就會染污我們的靈性、扭曲我們對事物的理解。最後,盲目及不自覺的自我欺騙都不能使我們獲得什麼益處,然而我們往往卻看不到自己內在這個弱點。

  用榮格的話來講我們這種「盲點」,就是內在的「陰影」(Shadow),而「陰影」是極難捉摸的,「陰影」讓我們「一味否定」及「不知不覺」的態度壯大。我這本書就是想探討幾個這一類的盲點,目的不在於提供解答,而是幫助讀者看清楚道途上可能有的問題。我要介紹的東西,有很多來自於我個人親身的體驗,而且往往是很痛苦的體驗。我們經常聽說靈修道途上種種光輝燦爛的了悟、靈象、見地,但我個人的靈修道途卻沒有這些東西;不過我後來清楚認識到自己的盲目、錯誤,或許可以視之為一種了悟吧!我希望那的確是,不過那感覺完全並非經典中描述的那麼傳奇、浪漫。

  在道途上,我們必須對自己懷有極深的慈悲,接受自己的不足、弱點。把生活建立在不真實的理想上面沒有什麼意義,反而反過來讓我們「跛手跛腳」而已。我從自己的經驗得到的結論是,我們的旅途,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自己心理上的病因,並且也找出漸進的解決辦法。道途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能浮現新的病因,要解決這個病因才能夠繼續前進;人性最了不起的特質之一,或許就是願意從歷程中學習新的東西而繼續成長。我們的不足、不完美裡,有極大的智慧。

  我在本書擷取佛教及西方心理學的見地,探討西方佛教修行人的個體化歷程。我尤其要感謝我的師父圖敦耶喜喇嘛、圖敦左巴仁波切的見地,也感謝榮格的觀念。但是,使我獲益最大的,應該是多年來在治療過程、工作室、靜修營中遇見的那麼多人,他們提供的經驗是無價之寶。




其 他 著 作